《中京电子增资入股华洋电子 切入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领域》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9-11
  • 9月9日晚间,中京电子发布公告,该上市公司于9月8日与天水华洋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洋电子)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康小明签署协议,中京电子拟以货币资金出资方式投资2968万元增资华洋电子。

    其中,560万元计入标的公司注册资本2408万元计入资本公积,待此次增资后,中京电子将持有华洋电子6.98%股权。

    天眼查资料显示,华洋电子成立于2009年7月,注册资本为7460万元,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封装用引线框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据公告介绍,华洋电子专注于半导体与集成电路(IC)引线框架的研发、生产、销售,在蚀刻IC引线框架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IC引线框架作为集成电路的芯片载体,是一种借助于键合材料实现芯片内部电路引出端与外引线的电气连接,形成电气回路的关键性结构件,起到和外部导线连接的桥梁作用,是电子信息产业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材料。

    SEMI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封装材料市场为191亿美金,主要分为引线框架、封装基板、引线键合、封装胶等几大品类,其中引线框架金额占比19%左右。2016年至2020年,全球引线框架市场规模将从28.9亿美元增长至33.6亿美元(不包括因特尔、三星等IDM厂商的需求数据)。

    随着市场对更高集成度的广泛需求,以及5G、消费电子、物联网、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HPC等大趋势的推动,集成电路封测行业正在经历从传统封装向先进封装技术转型,而先进封装技术对蚀刻工艺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蚀刻产品工艺系列产品的市场占比将持续上升,蚀刻QFN引线框架在2014-2019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2%。

    公告显示,引线框架根据应用于不同的半导体,可以分为应用于IC的引线框架和应用于分立器件的引线框架两大类。华洋电子主要聚焦在IC引线框架产品,生产工艺根据精密程度分为高速冲压法和高精密蚀刻法两种。华洋电子成熟掌握上述两种生产工艺,可生产各种规格、各种型号的引线框架产品,包括QFN、DFN、FC、QFP、SOP、DIP、SOT等7大系列集成电路引线框架。

    目前,华洋电子的主要客户包括华天科技、成都宇芯、南京矽邦、日月光(ASE)、长电科技、通富微电、矽品(SPIL)、安靠(Amkor)等。其产品经台湾日月光、华天科技检测认证为MLS1(可靠性一级,汽车和工业级),并荣获中国半导体封测行业“最佳材料供应商”称号。

    财务数据显示,华洋电子在2019年分别实现营收1.29亿元,净利润1614万元;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754万元,净利润800万元。康小明作为甲方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承诺华洋电子在2021-2022年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500万元和4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各方同意尽最大努力实现华洋电子在资本市场挂牌并上市交易,华洋电子最迟应在协议约定时间前实现上市材料申报受理,如未能在协议约定时间前实现上市材料申报受理,中京电子有权要求康小明按本协议约定回购中京电子所持华洋电子全部或部分股份。

    对于此次投资的目的,中京电子认为,IC引线框架作为集成电路的芯片载体,是电子信息产业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材料。随着芯片及半导体的产业的国产替代加速,集成电路引线框架作为核心封装材料之一,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公司深耕印制电路板行业,在微电子技术、项目运营等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公司持续关注产业前沿发展动态,适时向产业上下游纵深发展。

    中京电子表示,此次投资属于公司产业链延伸拓展,华洋电子主要客户为半导体封测领域内知名企业,本次入股能形成良好的技术与客户协同效应,有助于促进公司在半导体封装材料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好的技术与客户协同效应。

    同一时间,中京电子还披露了另一则投资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珠海元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盛电子)拟在成都高新区设立子公司运营新型显示用柔性印制电路板组件(FPCA)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为2亿元。

    公告显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西部最受关注和最具发展前景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该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链及相关配套机构与设施完善。随着新一代显示技术(如OLED/AMOLED/MiniLED等)的成熟及产业化蓬勃发展,显示类产品需求的增长将拉动配套FPCA的需求增长。

    元盛电子将抓住市场机遇,积极配合大客户新产品产能扩大与技术升级需求,以就近服务客户为原则,以成都为中心并辐射周边区域,以提升相应速度与服务质量。本次拟在成都高新区筹建新型显示用FPCA项目工厂,旨在全方位配合和满足核心客户需求,同时为公司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奠定基础。

    中京电子表示,本次投资有利于子公司元盛电子深化与客户的业务合作,强化公司在新型显示应用领域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拓展公司产品在新兴应用领域的深度和市场范围的广度,对公司长期健康发展和企业效益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相关报告
  •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入股芯片设计公司瑞芯微电子》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11-16
    • 福州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瑞芯微”)股权结构近日发生变化,引进了多家投资机构。其中,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 入股占公司7%股份、上海武岳峰入股占公司5.29%股份。 此外,入股瑞芯微的投资机构还包括深圳、北京、上海等多个地方政府背景基金。如深圳市达晨创联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1.41%、北京亦合高科技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0.61%、上海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0.24%等。 瑞芯微官网显示,公司成立于2001年,总部福州,在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均有研发中心,是中国极具创新和务实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瑞芯微电子为 AI人工智能领域、智能音箱、手机拍摄协处理器、手机快充、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ARM 处理器PC、嵌入式行业应用、VR、机器人、无人机、影像处理、车载导航、IoT物联网和多媒体音视频等多个领域提供专业芯片解决方案。 据悉,瑞芯微曾拟登陆创业板,计划募集资金4.23亿元,用于基于14/16nm工艺处理器芯片升级项目、IVP影响及视觉处理芯片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不过2017年7月被证监会否决。 国家大基金专注于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关键薄弱环节如制造、设备等领域进行投资,不过伴随大基金一期投资基本完成、二期基金募集完成,业内人士表示,大基金将提高对芯片设计业的投资比例。
  • 《布局 | 深圳量子研究院成立集成电路与电子学中心》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0-31
    • 近日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公布最新消息,为提升在量子计算等领域的科研攻关能力,量子研究院决定成立集成电路与电子学中心,挂靠量子计算方向。 量子研究院表示,规划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和低温电子学平台,面积255平米。该学院的量子计算等领域面临的核心工程技术问题展开攻关的包括:集成电路设计、测控系统开发和射频/微波器件研发等。其中,在器件方面,中心将致力于解决“卡脖子”关键器件;在低温电子学方面,中心计划进行低温集成电路设计;在测控系统方面,中心将推进研发支持大规模量子比特的通用测控系统,以及量子传感、先进仪器研发等领域的工程开发任务。 资料显示,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是深圳科技创新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围绕国家“量子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由深圳市科创委专项支持、依托南方科技大学建设,于2018年1月挂牌建立。 该研究院目前已有全职研究人员约70人、兼职研究员22人、博士后30余人。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已经承担国家、省、市多个重大研发计划,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国际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的重镇。 “量子”(quantum)一词泛指这个新兴领域中多项强化“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的技术,可用于开发计算、通信、传感、制药、化学和材料研究等领域。物理学家也针对量子力学提出了另一套表述,来解释奇特的新现象,例如量子干涉(interference)和纠缠(entanglement)等能让相距甚远的粒子产生交互作用的特性。 如果能强化物质的量子力学特性,量子技术可能会突破经典物理学的界限,提供全新的信息处理方式,不仅速度更快、更加节省资源,更能够使我们计算出过去研究无法获得的结果,例如蛋白质的形成,或是预测金融系统的复杂行为。 在今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党代表通道”第二场采访活动中,二十大代表、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周雷介绍,他和团队参与了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的建设,参与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研制,推动我国量子通信领域从跟跑到领跑,进入世界第一梯队。这十年,我们建成了总长超过1万公里的量子通信地面光纤网络,并实现了与量子卫星的连接,构建了一张天地一体的量子通信网络,向金融、能源、政务等领域提供量子安全服务。除此之外,我们也推出了解决通话安全、邮件安全等方面的产品和应用,让老百姓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也能用上量子安全产品。 在通信领域中,量子计算的主要优势在于安全通信和分布式纠缠(distribute entanglement)能力。纠缠效应是一种可以强化计算和传感能力的量子力学效应,而量子网络可以分散纠缠效应,从而促进建立由量子传感器或量子计算机组成的网络。如同分布式计算使用的CPU集群,我们同样可以建立一个用于量子计算的分布式量子处理单元(QPU)集群。 顺利的话,预计在未来10年内就能看到量子计算的重大突破;但如果我们不断遇到新的挑战,或是找不到克服量子计算误差的方法,我们也只好将注意力转移到可实现的目标上,例如制造能够解决更多问题的量子模拟器,而非通用量子计算机。 在科研上,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科学家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约翰•弗朗西斯•克劳泽(John F. Clauser)和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他们“用纠缠光子进行的实验,建立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并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 2022年的诺贝尔奖单项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42.8万元)。 这三位科学家使用纠缠量子态进行了开创性的实验,在纠缠量子态中,即使两个粒子分离,它们也表现得像一个单独的单元。他们的研究结果为基于量子信息的新技术扫清了道路。 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他们的工作为量子技术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础。 “越来越明显的是,一种新的量子技术正在出现。我们可以看到,获奖者对纠缠态的研究非常重要,甚至超越了解释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安德斯•伊尔贝克说。 中国在量子技术方面也在积极吸纳人才,包括院士。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随后在2020年11月19日晚,南方科技大学官网披露,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已出任南方科技大学新一任校长。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2019年,薛其坤因“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获得当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中唯一的一等奖,并被杨振宁先生评价为“诺贝尔奖”级的科学发现。 在国际方面,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等在内的 15 个世界主要大国和地区,均相继启动了量子科技发展计划,加大量子科技发展的经济投入。头部科技互联网企业中,谷歌、IBM、霍尼韦尔、微软、英特尔等均围绕量子科技展开布局。 在国内,目前阿里、百度等均推出了自己的量子计算机。近年来已有9家量子计算企业获得融资,融资额在亿元以上的就有5家,包括量旋科技、图灵量子、华翊量子、未磁科技、本源量子等在内。 图注:近期部分国内家量子计算企业获得融资 在今年9月,北方雷科推出全球首款“北斗量子手机”。据悉,该手机通过北斗技术和量子技术融合,采用国际首创北斗量子通导加密一体化技术,支持全天候、全天时信息传输,具备“不换卡、不换号、不限运营商”4G/5G/北斗短报文自适应量子加密通信的能力。 但也有部分人认为“凡是带上量子二字的产品,就是骗子。” 从大前景来看,量子技术的市场广阔。量子计算在电动汽车和能源领域中有很多应用,Classiq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Nir Minerbi表示,“有两个主要方向:优化和材料科学。量子驱动的优化将有助于设计出更好的能源分配网络,通过优化运输节省能源,同时优化供应链。量子驱动的材料科学将制造出更好(重量更轻但容量更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并有助于减少诸如Haber-Bosch等化学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也有不少企业挂着“量子科技”项目进行圈钱炒作套路。 今年7月,金华义乌警方破获一起打着 " 量子密码高科技 " 旗号诈骗案件,受害群体主要集中在老年群体。该公司推出的3000元一双的 " 量子鞋 ",号称可以打通经络、激活细胞、消除毒素,购买还可以获得公司的股权返利。 还有人通过“利用量子纠缠原理让庄稼多吸肥,害虫不能产卵”"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就是阴和阳,科学地解释了风水" 等打着“量子科技”行骗的现象层出不穷。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4200家经营范围含 " 量子 " 的企业,除去真正从事量子技术及产业链配套的公司外,其中不乏大量打着 " 量子 " 名义圈钱、骗钱的公司。 关于量子计算的未来前景,“就量子技术的具体应用而言,如今医疗和制药领域已吸引了大部分人的关注,” Mounier认为,“不过,真正的广泛应用还需要很多年,甚至可能是20到30年。量子计算将在5到10年内能够用于药物开发,届时将有确定好的候选药物。对于药物发现,它将在10到20多年内准备就绪。在制药业采用量子计算之后,其他应用可能会随之而来:能源、化学、交通、银行和金融可能会在随后10多年内采用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将成为任何严肃计算架构的核心支柱,”Minerbi表示,“就像CPU和GPU一样,量子处理器单元[QPU]将成为任何数据中心的关键组件。这些QPU与CPU和GPU一起,将解决传统计算机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