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技术与风险分析:增材制造》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发布时间:2024-02-18
  • 增材制造(AM)或三维打印(3D)技术已经成熟、可获得和可用,并在合法和非法用途方面呈指数级增长。材料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互补技术进步有助于这一增长,而更多3D打印材料和技术的可用性使得用例更加复杂。

    3D打印的分布式特性允许开发专门构建的技术和分散的制造、快速原型设计,以及扩展基本但可定制的设计。随着3D打印机、材料和软件的成本降低和可用性不断增加,3D打印将取代一些传统制造业,包括用于非法目的的制造业。AM允许按需订单制造,并可能使供应链不那么全球化,更本地化。打击潜在危险产品和技术的扩散将把拦截工作从最终产品和物理技术转向软件和知识产权。监管和出口管制需要阻止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产品和假冒产品以及可能影响消费者安全的劣质产品的扩散。

    用于合法商业目的的AM将继续增长。额外制造的组件,其中一些具有未经测试和未知的故障率,可能会被纳入最终产品中,从而可能导致灾难性故障。2013年3D打印枪支的制造说明了非法使用案件威胁国家安全的可能性。在这份报告中,研究人员将重点放在AM的商业用途和假冒带来的风险上,因为它可能对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产生不太明显但显著的影响。

    主要发现

    ·增材制造不是一项新技术,但它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有越来越多的额外用例和持续增长的前景。

    ·这项技术正在不断成熟。这种成熟源于改进的3D打印机和新材料的交叉。

    ·尽管增材制造的使用案例数量和类型将继续增长,正如2022年至2030年收入年增长24%以上的预测所证明的那样,但增材制造可能仍将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关键领域。

    ·通过增材制造制造的假冒产品将对产品安全、经济、知识产权以及非法或违禁产品等产生影响。

    ·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生物学、化学和纳米技术等融合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展将继续推动增材制造的进步。这些融合技术有可能大幅提高增材制造业的年度增长预测,这可能导致相关风险的相应增加。

相关报告
  • 《制造业的新兴绿色技术》

    • 来源专题:绿色制造
    • 发布时间:2023-09-27
    • 新兴绿色技术(EGT)带来的技术变革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意义。新兴绿色技术是指已经达到一定技术成熟度但在全球市场份额相对较低的技术,或者仍然处于技术成熟的相对早期阶段的技术,尽管原则上已经适用于日常生活。 本报告侧重于制造业的EGT如何在提高各国竞争力的同时,为解决环境问题做出贡献。我们关注中等收入国家,因为它们正处于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发展阶段,而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已经达到了制度和组织层面,使它们能够从其开发的解决方案提供的竞争优势中受益。 我们首先探讨新兴绿色技术的主要驱动因素。接下来,我们研究了制造业特别是中等收入国家创新领域的EGT所引发的影响。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新兴绿色技术对制造业生产力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范围内向EGT转变的过程需要在四个层面上进行变革: 技术水平:获得技术技能,将EGT作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这将要求MIC中的参与者熟悉引入EGT的成功概念以及技术为公司提供的竞争优势。 系统视角:整合EGT引入过程中涉及的不同学科的异质知识领域;这将需要关注与引入EGT相关的系统相关方面。 范式转变:中等收入国家可持续转型过程的发展;这将需要更广泛的社会辩论,让一系列参与者意识到EGT的实质性好处。 系统知识水平:促进各级必要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变革性创新;这将需要行动者大力参与教育和培训领域。 创新能力存在重大差异,这在一般创新指标和绿色技术指标中都很明显。创新能力水平较高的国家面临着将现有知识与制造业实施联系起来的挑战。这意味着要努力建立网络并改进创新体系。创新能力水平较低的国家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技术合作,特别是在特定工艺、CCS和工业电源管理技术方面,以及在跨领域技术方面的资本技术转让。然而,这两种类型的国家都必须将工业政策与环境政策相结合,为制造业提供正确的动力,以更加重视绿色能源技术。
  • 《智能制造与数字孪生技术》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5-07-17
    • 天津大学发布的《智能制造与数字孪生技术:面向可持续制造方向发展》报告,深入剖析了智能制造和数字孪生技术如何重塑制造业未来。这份报告详尽地分析了智能制造的技术演进、核心驱动力以及未来趋势,尤其强调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这份报告也为我们撕开了这场神秘变革的面纱:这不是机器取代人类的冰冷叙事,而是一场虚实共生的制造文明跃迁。制造车间里的“平行宇宙走进现代工厂,你会看见机床在切削金属,也会看见另一重肉眼不可见的维度:每台设备都在数字世界投射出“数字双胞胎”。这就是数字孪生技术的魔法——它让物理世界的震颤化作数据流,让老师傅的经验变成可复制的算法。天津大学的研究揭示,这种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腹地:某智能机床通过自主学习热误差模型,将加工精度提升至纳米级;汽车装配线在虚拟空间完成十万次碰撞测试,将产品迭代周期压缩60%。当现实与镜像世界交织,制造业正在经历比蒸汽机更深刻的范式转移。从“钢铁洪流”到“数据脉搏报告穿透技术迷雾,勾勒出智能制造的三重进化:18世纪的蒸汽动力是肌肉的延伸,20世纪的流水线是肢体的协同,而今天的数字孪生则是神经系统的再造。在天津大学构建的虚拟工程平台VE2中,2400多种设备模型在数字空间自由组合:只需拖动模块,就能在半小时完成传统需要三个月的产线规划。更震撼的是,这些虚拟机床不仅能同步真实设备的每个振动频率,还能通过机器学习预测刀具寿命——就像给机器装上了预知未来的水晶球。这种能力,正在改写企业生存法则:能听懂设备“心跳声”的工厂,次品率下降了78%;而依赖纸质工单的车间,正被时代悄然除名。可持续制造的基因重组在这场变革中,最颠覆性的突破藏在细节里。传统制造如同盲人摸象,报废零件时才惊觉设计缺陷;而数字孪生让产品从胚胎阶段就拥有“全生命周期记忆”。天津大学报告中展示的梅花联轴器柔性制造系统,每个零件都携带数字基因:设计阶段的应力分析、生产时的机床震颤数据、使用中的磨损记录,全部汇入云端知识库。当下次制造同类零件时,系统会自动优化工艺参数,使材料利用率提升43%,能耗降低31%。这种闭环进化,让“可持续”不再是环保口号,而是刻进制造DNA的本能。人与机器的哲学共舞技术狂飙背后,藏着更深刻的命题:当数控系统开始自主积累知识,老师傅的价值何在?报告给出了温暖答案——在某个车铣双工位智能单元案例中,老技工三十年积累的切削参数被转化为AI模型,而工人转型为“产线指挥家”,用人类独有的创造力调配机器交响乐团。这印证了报告的核心洞见:智能制造不是消灭岗位,而是将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去从事更有价值的创新活动。就像百年前电力革命创造了新工种,数字孪生正在孵化“虚拟调试工程师”“数字产线架构师”等全新职业物种。站在制造业的时空交汇点,我们目睹的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文明层级的跃升。当波音787的每个铆钉都在数字世界留下倒影,当智能空调能根据用户习惯自我优化,人类对物质的掌控正从物理维度拓展至数字生态。天津大学的这份报告,既是技术路线图,更是一封写给制造未来的情书——在这里,机器学会了呼吸,数据流淌着温度,而人类,始终是这场变革的掌灯者。此刻,你的每一次转发都在为这场革命投票。点赞这份报告,不仅是为中国智造加油,更是为所有在虚实之间编织未来的人们喝彩。因为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制造奇迹,或许就藏在你的指尖流转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