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领域电动化行动望年内实施 将拉动新能源汽车消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22
  •  记者昨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信部制定了《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下称《计划》)。据介绍,在充分征求意见后,公共服务领域电动化行动有望在年内实施。通过该计划的实施,我国公交、环卫、邮政、出租等车辆的电动化水准将进一步提高。

      目前,各城市在公交领域的电动化推广已卓有成效,而出租车、物流车、环卫车虽有所发展,比重却仍旧较低,尚处于推广应用的初期阶段。

      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城市公共汽车数量达67万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突破34万辆,占比达51%,位居全球第一。

      和新能源公交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领域新能源车辆推广进程非常缓慢。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李珊珊介绍说,截至2019年底,我国出租车规模为140万辆,但新能源出租车总量仅有7.72万辆,仅占全国出租汽车总量的5.5%。她所在团队调研的中部、东部、西部5个案例城市中,环卫车电动化率均未达到5%,而在新能源物流车方面,全国市场渗透率仅有2%左右。

      专家认为,现阶段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面临着发展目标不明确、充电设施不足、产品竞争力低、电动化资金压力大等多种挑战。

      根据研究部门的测算,“十四五”期间,部分地区将迎来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置换高峰期。实施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正当其时。

      除了工信部即将启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国家发改委今年已经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意见提出,鼓励多领域用车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用车。

      各地政府更是积极响应。上海市宣布,2020 年全年要新增5000 辆纯电动车型,中心城市公交车基本实现新能源化,同时推动充电示范站和充电配套措施建设。

      北京市在2019 年共计购入了2000 辆北汽新能源车,今年加大力度预计将于年底扩充到2万辆左右,届时北京地区的纯电动出租车将占到总比例的30%以上。

      广州市交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新能源出租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规定,2020年底,将实现全面纯电化。

      汽车行业资深人士孙恒政对记者表示:“公共领域用车使用频率高,燃油消费和污染排放总量在全部机动车中占比较大。因此,推动公共领域用车率先实现电动化,不仅是产业绿色发展的需要,也能有效促进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广应用模式的创新,对新能源汽车消费将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来源:上海证券报)

相关报告
  • 《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15
    •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多位专家表示,相关举措将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推动产业发展。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配套举措和设施,推动新能源汽车持续跑出发展“加速度”。 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启动 试点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显著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领域力争达到80%;新增公共充电桩(标准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标准车)比例力争达到1:1;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车位占比预期不低于小型停车位的10%……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明确,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在完善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支撑体系,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政策标准法规完善等方面积极创新,先行先试。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吴松泉认为,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是促进汽车行业节能减排、加快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以公共领域车辆为突破口加快全面电动化“一举多得”。一是加快转型升级、带动绿色消费,二是带动技术发展、提升创新能力,三是促进节能减排、助力环境改善。 一些业界人士同时认为,这是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退出以后,通过扩大需求推动新能源汽车保持发展势头的有力举措。 多维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深圳,公园接驳巴士被市民称为“小黄鱼”,双层观光巴士被叫作“红胖子”,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巡游出租车被称为“深圳蓝”……纯电动公共交通车辆已成为深圳一道靓丽风景线。 图为深圳市坪山云巴停靠在站点。(坪山融媒体中心供图)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深圳共在900多条公交线路上投入了纯电动公交车15896辆,实现公交100%纯电动化;年均节约34.5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量135.3万吨。 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将从多维度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认为,目前,我国新能源商用车整体渗透率不足9%,其中新能源货车仅为7%左右,通知指出部分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力争达到80%,对试点城市的工作开展提出了较高要求。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开展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的试点将实现“补短板”的重要作用。过去,公共领域电动车成本高、价格贵,现在国家大力推动、积极发展,市场机会大、企业参与度高,因此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关政策还有利于打通全国统一大市场。“商用车过去部分地方‘一地一市场’,甚至‘一村一市场’。”崔东树认为,政策的大力推广将会把优秀车型优胜劣汰地推荐出来。 此外,相关业界人士认为,通知综合考虑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推广应用情况等因素,将试点区域分为三类,分别给出区域试点城市10万、6万、2万辆不等的车辆推广目标,体现了政策的公平性。 持续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多位业界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配套举措和设施,推动新能源汽车持续跑出发展“加速度”。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认为,试点城市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充分协调产业链各方资源,积极推动解决试点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堵点问题。建议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需求,聚焦特色场景、特色领域、主要新技术新模式,探索创新发展案例,打造试点“典型标杆”。 重庆市经信委汽车工业处副处长王昭杰表示,当前还应注重融合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监测平台相关数据,提升车联网、充电网与能源网的融合、互动,同时还应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 智能换电机器人正为重型卡车换电。(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供图) 不少业界人士认为,相关产业链企业应积极跟进,提供系统性方案。如结合试点城市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提供产品、技术和服务等综合解决方案,促进智能网联、车网互动等新技术应用,共同做好相关创新模式的落地应用。
  • 《增强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19
    • 汽车消费是稳增长、促消费的重点领域,扩大汽车消费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举措。一段时间以来,面对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影响,我国汽车市场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在政府促消费政策以及汽车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上半年汽车销量基本保持平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逆势上扬,上半年新注册登记量达220.9万辆,同比增长100.26%。在持续增长的市场销量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进一步扩大,6月底已突破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消费势头的向好,为我国汽车消费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总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大幅度增长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产业化技术逐渐成熟、产品性能不断提升、使用环境基本完善、消费者体验持续优化等,同时也得益于政府保产业链供应链举措、汽车促消费政策及油价波动性攀升等短期因素影响。下一步,需采取有效精准措施,多管齐下,不断提升用户体验,适应潜在消费者需求,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消费,为汽车促消费和稳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扩存量。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较早、保有量较大的一二线城市,应出台激励保障措施,引导早期新能源汽车产品有序退出市场,激励传统燃油车消费者更换新能源汽车,增加新能源汽车牌照配额。在使用环境较好、市场潜力较大的三四线城市,采取增加专用停车位、完善充电网络、减免停车费及过路费等措施,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便利性和经济性,激励潜在消费者购车。在有条件的城市,针对公交、出租、环卫、城市配送等领域,结合“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等实施,全面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 拓增量。在城镇和农村,汽车普及率不高,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大。然而,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销售网络不完善、政策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我国城镇及农村新能源汽车比例较低。为此,有必要充分研究城镇和农村消费者群体特征,研究制定针对性强的支持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开发相应车型,健全销售网络及充电服务网络,加快城镇和农村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释放。同时,应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汽车消费和发达国家低碳出行需求,制定和出台产品认证、低碳认证、跨境金融等支持措施,完善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化等政策法规,有力支持新能源汽车走出去。 优体验。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在产品的绿色化、智能化和设计的个性化、造型的时代感、体验的科技感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进一步强化新能源汽车产品优势,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固态电池、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产业化技术研发和应用,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相应试点示范和商业化推广,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等。 保供给。应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做好汽车芯片和动力电池原材料等保供稳价工作,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保障新能源汽车产品价格水平和交付能力。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标准,提升动力电池热失控报警、安全防护、低温适应性等技术水平,保障新能源汽车安全性和产品品质。创新营销模式,拓宽营销渠道,破除地方保护,推动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新能源汽车全国大市场,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用户福利。 促流通。应打通购买、使用、交易、报废等流通环节,降低新能源汽车购买和使用成本,提高便利性,消除消费者用车忧虑。研究和明确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延续等支持政策,优化“双积分”管理办法,做好与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的有效衔接。立足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研究制定合理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定价机制,建立新能源二手车评价标准,健全二手车交易市场和报废处置机制,构建面向市场的动力电池回收管理规范,切实减轻新能源汽车用户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