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北太平洋次温跃层环流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9-29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袁东亮研究团队在北太平洋次温跃层环流研究中取得“0-1”的突破。团队前期预研究发现了北太平洋存在一支超长、超强的次温跃层海流,命名为“北赤道次表层流(NESC)”,位于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贯通整个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动,进入印尼贯穿流源区,是赤道太平洋水团进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唯一通道。

    大洋风生环流动力学理论于上世纪40年代建立,主要揭示大洋上层环流由风旋度驱动,并由西边界流闭合的动力机制。现代温跃层理论于上世纪80年代建立,包括位涡均一化理论和通风温跃层理论,强调大洋主温跃层之下,除西边界流回流区和通风温跃层以外,海洋环流难以被驱动,存在所谓静止不动的阴影区,与实际海洋观测不符。上世纪80年代胡敦欣等在西太平洋发现棉兰老潜流等潜流,无法用现代大洋温跃层理论解释,显示经典温跃层理论存在局限性,这些潜流机制长期困扰着国际海洋学家,次温跃层环流的动力机制也是现代大洋环流动力学研究的国际热点和难点。

    袁东亮团队对北赤道次表层流三维结构、变异规律与动力机制开展研究,利用潜标测量、船载ADCP海流测量,并与Argo地转流数据结合,证实NESC是一支横跨整个北太平洋海盆流动的海流,具有显著的季节-年际尺度的变化,在夏季和拉尼娜期间变强,在冬季和厄尔尼诺期间变弱。

    使用线性连续层化模式(LCSM ),团队揭示了大洋次温跃层环流的动力机制。研究指出,包括NESC在内的潜流,其形成机制是由大尺度环流的静力平衡和海面、海底动力边界条件约束决定。由于热带大洋层结的低阶斜压模态在温跃层附近存在零点,前几个斜压模态的叠加造成了强的表层流与弱的潜流,模式成功再现了太平洋赤道流系的主要海流及其潜流。该理论与经典环流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考虑了海底边界的约束。经典理论假设约化重力模型,忽略了底边界的影响。

    研究还显示,NESC的季节变化是由中、东赤道太平洋季节变化的风应力旋度,通过激发向西向下传播的斜压罗斯贝波强迫的。研究团队首次使用连续层化斜压罗斯贝波的解析解,成功了再现了NESC纬向流的季节变化。

    这一系列研究揭示了NESC等大洋潜流的形成机制具有一般性,可以推广到其它海域。新理论克服了现代大洋温跃层环流理论中存在静止的“阴影区”的缺陷,是对大洋温跃层理论的重要修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和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杂志上。

    相关文章:

     Yang, Y., X. Li, J. Wang, and D. Yuan*, 2020: Seasonal variability and dynamics of the Pacific North Equatorial Subsurface Current. J. Phys. Oceanogr., 50, 2457-2474, doi: 10.1175/JPO-D-19-0261.1.

     Li, X., Y. Yang, R. Li, L. Zhang, and D. Yuan*, 2020: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Pacific North Equatorial Subsurface Current. Sci. Rep., 10:11758,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8605-y.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009/t20200923_570392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北太平洋海水涩度年代际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荣华研究团队在北太平洋涩度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从Argo观测资料中发现海水涩度信号存在一个完整的年代际循环过程。研究结果发表在学术期刊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上。 众所周知,海水是咸的,其盐度和温度共同确定密度,又进一步决定海水压力从而控制海水的运动和变化。海洋中温度和盐度的分布、变化及其相互间关系涉及海洋热力学和动力学,一直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前的研究大多关注温度的作用,随着盐度观测资料的增多,学者们发现盐度在全球水循环、气候变率和可预报性等方面也起重要作用。海洋中存在两种类型的温盐关系,对应于不同的强迫和反馈过程,对密度等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气候效应。一种是温盐变化对密度影响是非补偿性的,对密度产生显著的增强效应。这类温盐扰动主要反映了风场的强迫作用,主要反映在温跃层深度变化上,其信号在表层也较为明显(如在海面高度异常中有清楚地显现),动力学上主要反映了行星波的波动过程(如向西传播的第一斜压罗斯贝波等)。另一种是温盐变化对密度的影响是相互补偿的,可引入涩度这一状态量来描述对海水密度相互补偿的温度和盐度变化现象,如暖而咸(或冷而淡)的海水具有高(低)的涩度,可通过等密度分析来具体定量估算,如在水团分析中经常用涩度来度量在给定的等密度面上海水有多涩(暖而咸)的程度,证实了温盐扰动对密度的影响具有相互补偿的特征。 已有分析表明,涩度信号具有很好的守恒性,便于追踪,是海水物理属性年代际尺度变化现象的一个载体,从而可用涩度来表征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温盐扰动所具有的清晰一致的结构特征和时空演变。但由于缺少观测资料,目前对涩度的认知还很有限,例如其时空结构和演变过程及其对海洋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其在连接热带外与热带间充当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次表层海洋通道的作用还没有明确的观测证据,特别需要利用长期观测资料来更系统地刻画涩度信号的时空演变,认知其在热带外海洋过程对热带影响中的作用。 为此,张荣华研究团队利用Argo观测到的温度和盐度数据,研究了北太平洋涩度年代际异常及其在海盆尺度上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等密度分析得到涩度变率的三维空间分布。首次发现北太平洋涩度变率存在一个完整的年代际循环过程,分别由一个暖而咸和一个冷而淡的过程所组成。其中暖而咸的涩度正异常信号在2007-2013年间从东北太平洋潜沉进入次表层,之后沿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顺时针向西南热带海区平流,于2014-2015年到达热带太平洋西边界海区,信号强度明显减弱。另一个海水特性相反的冷而淡的涩度负异常在2014-2020年间也有着类似的演变过程。进一步,通过追踪涩度年代际异常的平流轨迹,发现等密度面上流函数等值线可以充分显示出从东北太平洋露头区到热带西边界的潜沉通道。在海盆尺度上涩度信号演变和相位转换过程中,温跃层潜沉通道中的温度和盐度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反映出对密度的补偿特性。此外,当涩度信号中心传到热带太平洋海区时对应于局地温盐结构的改变,从而产生远程的下游效应。如影响热带海区的层结和稳定度、上层海洋混合等动力过程,从而对热带海洋热力和动力场产生影响(包括海表温度)。这样在年代际尺度上,起源于东北太平洋潜沉过程的涩度信号,表现出沿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的传播特征和时空演变。另外,还发现南北太平洋中涩度信号传播特征和时空演变的差别。例如,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潜沉的涩度信号在25 kg m-3的等密度面上随平均环流运动,约5年后到达热带区域;而在南太平洋则只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这种南北太平洋的不对称性和相对重要性可能导致热带海气变率特征的差异性。 当前关于太平洋热带外与热带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于大气过程,对海洋作用的研究比较匮乏。该研究通过分析由盐度效应所引入的涩度这个变量,发现温跃层中的涩度信号在等密度面上有较好的守恒性,反映了海洋中的气候信号长时间记忆能力。这种通过涩度年代际变率的识别及其传播路径的确定,揭示出热带外海洋与热带间存在一个海洋通道,这一潜沉通道的发现有助于阐释北太平洋热带外-热带间海洋过程相互作用和机制,为建立发生在北太平洋的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和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ENSO之间的关联提供观测证据,对于解释ENSO的多样性和年代际变化等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周光辉和研究员张荣华(通讯作者)共同完成。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文章链接: Zhou, G. H., and R.-H. Zhang, 2022: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decadal spiciness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 Pacific during 2004–20, revealed from Argo observations. Adv. Atmos. Sci.,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1-1358-6.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热带西北太平洋中层流结构与形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团队在热带西北太平洋中层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发表。 热带西北太平洋的纬向环流有着复杂的结构,包括表层的大尺度风生环流和温跃层下的南北交替的纬向潜流。受观测手段限制,以往关于纬向潜流以及潜流之下的中层流研究大多基于粗网格的地转流计算、时空各异的船载ADCP观测或深度只有1000米的潜标ADCP观测,导致对本身强度偏弱的纬向潜流垂直结构以及潜流之下的中层流缺乏明确认识。研究团队通过西北太平洋的全水深潜标多年连续的海流计观测,捕捉到北赤道潜流(NEUC)下方1,500至3,000米深度存在一支东向海流,其在2000米和2500米深度的平均流速分别为0.73 ± 0.08 cm/s和1.05 ± 0.08 cm/s,该海流被命名为下北赤道潜流(L-NEUC)。结合Argo绝对地转流速数据和再分析数据研究显示:L-NEUC在西北太平洋呈现随经度增加向极地偏移的特征,其水平宽度在Argo数据中约为300公里,而在再分析数据中约150公里。垂直结构方面,再分析数据显示的L-NEUC核心主要位于27.5–27.6等密度面之间,较海流计观测结果偏浅。进一步表明,L-NEUC的生成与所在深度范围的中尺度涡旋活动存在密切关联。在排除L-NEUC源于中尺度涡旋的西向传播平均效应后,研究团队发现L-NEUC是由中尺度涡位势涡度通量辐聚驱动形成。该研究对深入认识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的三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第一作者为海洋所博士研究生严啸峦,通讯作者为张林林研究员,合作者包括王凡研究员等人。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项目资助。海上考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项目资助,依托“科学”考察船执行。 论文信息: Yan,?X.,?Zhang,?L.*,?Hui,?Y., &?Wang,?F.?(2025).?An intermediate current in tropical North Pacific observed by moored current meter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130, e2024JC021960.?https://doi.org/10.1029/2024JC02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