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基地“风光”好 4.5亿千瓦规模来袭》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4
  • 推动风电光伏大基地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这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是最大规模的。”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指出,“我们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双碳’工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成为与会代表、委员聚焦的领域之一。这其中,“风电光伏大基地”便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例如,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新建议,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煤电清洁高效利用的新能源大基地建设。

    记者注意到,“十四五”期间,推动风电光伏大基地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近期,随着全国各地“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的陆续出台,部分省市明确提出推进风电光伏大基地项目的建设。

    风光大基地成主要驱动力

    截至目前,我国第一批近1亿千瓦规模的风电光伏大基地项目正在有序建设中。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披露的信息,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第一批9705万千瓦风光大基地项目已开工约7500万千瓦,其余项目将在2022年一季度开建,相关配套政策同步密集出台。

    与此同时,第二批大基地项目正在加快组织推进中。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在日前下发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下称《方案》)的通知中提出,以库布齐、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为重点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方案》提出,到2030年,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4.55亿千瓦。其中,库布齐、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基地规划装机2.84亿千瓦,采煤沉陷区规划装机0.37亿千瓦,其他沙漠和戈壁地区规划装机1.34亿千瓦。

    事实上,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4.55亿千瓦风光大基地的建设规划,将是我国历史上是最大规模的大基地建设项目。这其中,相比第一批涉及19个省份规模近1亿千瓦的大基地建设项目,第二批风光大基地规划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且更加关注消纳、更多以外送为主。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风机价格下降、光伏系统成本回落,第二批大基地将为行业带来明显增量,风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瑞银证券分析师严亦舒在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指出,随着风光大基地项目从2020年启动以来的有序推进,“我们认为风光大基地项目可能是2022年到2023年整个光伏板块最主要的驱动力之一。”

    此外,根据记者的梳理,近期,包括山东、内蒙古、天津、河南、浙江、四川、甘肃在内的7个省、市、自治区有关“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的文件陆续出台,部分省、市、自治区也明确列出了大基地的建设目标。

    统计数据显示,到2025年,上述7个省、市、自治区的新增光伏、风电装机目标分别将达到136.56GW、104.61GW。

    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将是“双碳”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命题。从各地规划所透出的“决心”来看,内蒙古规划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山东省规划到2025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较2020年基本翻一番;甘肃省五年内的光伏装机增量将达到300%,四川省到2025年的风电装机规模将翻四倍。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资源各有优劣,因而在规划中针对有利条件因地制宜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也成为各省规划“十四五”能源发展的亮点。

    山东省在其可再生能源倍增计划中指出,将着力打造四大基地,分别是山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和外电入鲁通道可再生能源基地。

    内蒙古重点基于边境沿线、戈壁荒漠、沙漠治理、矿区修复等现有地理条件和发展规划,打造蒙西、蒙东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批风光大基地的规划中,内蒙建设规模最大。

    四川省提出加快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重点推进凉山州风电基地和“三州一市”光伏发电基地建设,规划建设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雅砻江、大渡河中上游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和盆周山区风电开发。

    天津在规划中提到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重,加快本地可再生能源开发,打造滨海“盐光互补”、宁河“风光互补”等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

    配建储能强调外送

    如何立足国情做好“双碳”工作,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

    在大基地发展规划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铺开了宏伟蓝图后,持续提升新能源发电的消纳,依旧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

    记者注意到,除了对“风光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频繁提及,多地规划中对配建储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省、市、自治区在发布的“十四五”能源规划中,明确鼓励支持“新能源+储能”产业发展。

    例如,3月7日,内蒙古发布的《关于推动全区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新建市场化和保障性的并网新能源项目,配建储能规模原则上不低于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的15%,储能时长分别达4小时和2小时以上。

    青岛市则要求新增集中式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应按照不低于10%比例配建或租赁储能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按照不低于10%比例配建或租赁储能设施。

    而近期,浙江省发改委则发文为促储能发展,给出了规模100万千瓦的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奖补。

    事实上,自2021年相关部门接连发布各项政策以来,储能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去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明确了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

    而在去年年底第二批风光大基地项目申报中,“鼓励建设集中式、共享式储能,最大化发挥储能效益”,也成为明确要求。

    实际上,过去弃光弃风率较高的现象,已经在“十三五”期间获得了显著改善。以甘肃为例,其弃风、弃光率分别由最高时的43%、30%下降至2020年的6%、2%,基本完成了国家确定的新能源消纳目标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就地消纳和外送消纳也将随着各省、市、自治区规划中特高压的建设陆续实现。

    甘肃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建成,绿色新能源电力通过酒湖直流以及交流通道跨区外送电量显著增长。该省在规划中还提出将配合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通道建设,积极实施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工程。

    四川省重点布局推进川渝电网特高压交流目标网架建设,“十四五”将建成雅砻江中游至江西、白鹤滩至江苏、白鹤滩至浙江等±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建设金沙江上游至湖北多能互补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

    山东省则将加快送端配套电源建设,持续提高省外来电规模。该省提出,到2025年,接纳省外电量达到1500亿千瓦时以上,力争达到1700亿千瓦时左右;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达到30%左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曹恩惠 费心懿)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difang/2022/03/11/detail_20220311119306.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能源局:2021年我国新增“风光”装机破亿千瓦》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10
    • 国家能源局1月25日发布的2021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23.8亿千瓦,同比增长7.9%。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3亿千瓦,同比增长16.6%;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1亿千瓦,同比增长20.9%。2021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达到1.01亿千瓦,其中风电新增4757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5297万千瓦。 2021年,我国风电与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双双突破3亿千瓦大关,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对全国电力供应的贡献不断提升。从发展情况看,2021年海上风电异军突起,全年新增装机1690万千瓦,是此前累计建成总规模的1.8倍,目前累计装机规模达到2638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一。分布式光伏发展亮点突出,年新增装机约2920万千瓦,约占光伏新增装机的55%,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量突破1亿千瓦,约占全部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的1/3。首批约1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已开工约7500万千瓦。 根据统计结果,2021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817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60小时。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建设投资完成5530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水电988亿元,同比下降7.4%。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完成4951亿元,同比增长1.1%。
  • 《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规模突破1.1亿千瓦 位居全国前列》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14
    • 为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内蒙古持续深化新能源领域改革,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攀升。截至2024年10月底,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规模突破1.1亿千瓦,占全区电力总装机的47%,装机规模保持全国前列。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局长于海宇介绍,内蒙古建立新能源开发新机制,制定出台加快新能源和电网工程审批建设13项措施,新能源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间由过去的半年左右压减至3个月左右,实现市场化新能源项目“即报即批、应批尽批”,推行光伏项目“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同时,加快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全力推进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了全区新能源装机总量持续攀升。 据测算,目前全区已并网的新能源装机每年可产生2500亿千瓦时绿色电力,相当于节约标准煤8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1亿吨,对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于海宇表示,今年3月底内蒙古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的省区,到年底全区新能源总装机规模将达到1.3亿千瓦以上,提前一年实现新能源装机超过火电装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