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列氢燃料混动铰接轻轨车下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03
  • 3月2日上午,在位于河北保定的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内,国内首列自主研发的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正式下线。未来这款列车可用于机场、城郊通勤、景区旅游等场景,并可实现不同制式轨道交通跨线运营。

    15分钟燃料充满,续航100公里

    今天上午,由河北京车制造的新一代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正式亮相。浅蓝色与银色相间的车身,让新一代轻轨列车科技感十足。

    记者注意到,相比传统的轻轨列车,这款列车的头顶没有了受电弓,但列车的铰接处多两个类似汽车油箱口的氢气注入口。京投装备技术研究院副总经理张洪介绍,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作为新一代轻轨列车,采用无网供电技术,以“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为动力源,列车搭载氢燃料电池系统,燃料从零到充满只需要15分钟,续航里程不低于100公里。

    相比一般的地铁列车,轻轨列车的车厢宽度更窄。列车采用了横向座椅,每一排可以乘坐三名乘客。张洪介绍,这款轻轨列车载客量可达到236人,运力介于有轨电车和地铁之间,属于中运量制式,既可以在既有铁路非电气化的区段运行,也可以避免新建线路上架设接触网,减少对城市景观的破坏。

    氢燃料轻轨列车同传统轻轨车相比,具有多项显着优势,可以广泛应用到机场、城郊通勤、景区旅游等场景。京投装备所属河北京车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钱兆勇介绍,这款列车最大的优势是不需要接触网或三轨进行供电,可以灵活运用在地铁和市郊铁路等多种环境中,在“四网融合”中实现多种制式轨道交通跨线运营,满足通勤和旅游等多种需求。“比如规划中的市郊铁路中,有些是非电气化线路,不具备接触网供电的条件,而使用这种轻轨车辆,就可以在不大规模改造的情况下开通,大大降低了建设周期和建设成本。”

    新列车环保节能更舒适

    和近年来新开通的一些地铁线路一样,这款轻轨列车的司机室采用了全开放的设计,运行期间可以实现全自动驾驶。驾驶室前方还安装了“魔窗”,透明的玻璃可以瞬间变成大屏幕,为乘客提供线路实用信息。遇到高峰期,列车还可以灵活编组,随时增减列车连挂数量来应对潮汐客流。

    新的轻轨列车身上,运用了许多新的装备技术。张洪介绍,列车采用新型铰接转向架,可实现半径40米小曲线通过能力;列车采用弹性车轮,大幅度降低轮轨噪声,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安静的乘坐体验。列车还可以实现动能回收,利用制动过程产生的能量为动力锂电池充电;同时列车采用余热利用技术,冬季可将氢燃料电池产生的热能通过空调供暖,整车节能效果明显。整台列车可实现零碳排放,零污染,运行一年可减少约40吨碳排放。

    “北京研发、河北制造”带动环京产业的发展

    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是京投装备“北京研发、河北制造”的又一示范项目,其成功下线标志着京投装备研发的氢能源技术成果在轨道车辆应用上真正落地,为北京绿色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创新示范,为助力京冀两地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京投装备所属河北京车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钱兆勇介绍,借助北京的技术创新优势,河北京车已经搭建了现代化智能化的轨道交通车辆的研制平台。“北京研发、河北制造”模式中,研发中心设在北京,制造基地建在保定,既强化了两地人才的交流和技术融合创新,同时带动环京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

    此次生产的国内首台新能源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运用了北京成熟的地铁列车设计经验,多单元灵活编组、新型铰接转向架、氢能余热回收等一系列最新的轨道装备的前沿技术,均成功应用到列车的生产环节。保定作为氢能示范城市,发挥保定在制氢、储氢及氢燃料核心装备应用的优势,彰显了京冀两地在轨道装备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

    目前河北京车员工超过1000人,从2019年试生产以来,生产列车数量接近600辆,北京研发、河北制造的列车已奔跑在铁轨上。目前,实现全自动驾驶的北京地铁11号线智能列车,已经稳定运行超过一周年;绍兴地铁1号线车辆自从去年开通以来也广受好评,还将在今年举办的杭州亚运会期间一展风采。具备智能乘客服务、灵活编组、全自动运行的北京地铁3号线车辆已经陆续下线,线路开通后也将与乘客见面。此外,12号线、3号线、6号线、15号线和大兴机场线的部分列车正陆续从河北京车的生产线开出,将投入到北京地铁运营当中。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2654.shtml
相关报告
  • 《氢能源铰接轻轨车亮相北京首钢园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27
    • “中国城轨交通业主领导人峰会2023北京年会”于3月24日在北京首钢园召开。在与首钢滑雪大跳台相望的展区内,京投所属装备集团的两款轨道新列车首次亮相北京,其中,氢能源铰接轻轨车可实现零碳排放,快速市域动车组能在3分钟左右加速到200公里时速。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会长、京投公司董事长张燕友透露,下一步,北京市郊铁路东北环线也将进行公交化改造,列车运行间隔有望缩短到10分钟,也有望用上这款时速200公里的轨道新列车,更好发挥通勤作用。 氢能源铰接轻轨车首次亮相北京 氢能源铰接轻轨车作为新一代轻轨列车,采用无网供电技术,以“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为动力源,支持多单元灵活编组,具备全自动驾驶功能。 简单来说,就是列车上自己携带了两组供能设施。   氢能源铰接轻轨车以“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为动力源,可实现零碳排放运行。京投公司供图 京投装备技术研究院副总经理张洪表示,与传统轻轨车相比,氢能源铰接轻轨车以“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为动力源,更加绿色低碳,搭载氢燃料电池系统,续航里程不低于100公里,还可实现零碳排放,运行一年可减少约40吨碳排放。 此外,列车运行中还能实现能量回收,在列车制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以为动力锂电池充电,类似于目前部分新能源车的能量回收系统,同时,列车采用余热利用技术,在冬季可将氢燃料电池反应的副产物热能通过空调换热器用于客室采暖,整车节能效果明显。 在运营方面,列车的编组也更加灵活。张洪说,列车由最小动力单元构成,每个单元两个模块,都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动力单元载客运行。而通过设置在车头的全自动车钩,列车可实现2-4个单元灵活编组,以应对潮汐客流,实现节能降耗。车辆还采用新型铰接转向架,可实现半径40m小曲线通过能力,并采用弹性车轮,能大幅度降低轮轨噪声,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安静的乘坐体验。 “从建设和运营成本上考量,氢能源铰接轻轨车的应用前景也很广阔,由于这款列车不需要使用外部供电,因此在一些未经过电气化改造的既有轨道上也可以应用,只需要建设加氢站即可,甚至可以用移动式加氢设备为列车补充燃料。”张洪说,未来在一些景区、机场或是运力需求不是特别大的线路上,都可以应用氢能源铰接轻轨车。 3分钟左右可加速到200公里时速 另一款首次亮相的列车是装备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列时速200公里市域D型动车组。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该款列车与传统的地铁有较大不同,车头更具有流线型,据了解,这款车型于去年底研发完成,目前正在部分线路上进行运行测试。   京投所属装备集团研发生产的200公里时速市域D型动车组。京投公司供图 列车采用领先的智能控制系统,既可实现快速平稳地频繁启停,又可在3分钟左右迅速达到200km/h的运行速度,实现最佳通勤效率。此外,更加智能的安全检测能力也是它的标配,能时刻让列车保持健康运行状态。它还采用了全自动驾驶技术,根据运行状态和路况信息优化控制策略,可提升牵引和制动的能效比,而且将再生制动能量回馈电网,同时采用电机弹性悬挂方式,减小动力传递的振动和耗散,人均百公里能耗可降低21%。 “从乘客的乘车体验角度来看,它的长处也很明显。”张洪告诉记者,科学优化的列车流线型外形设计,能确保列车在高速运行时产生的空气阻力和噪声极低,客室内又利用静音技术减少噪音传播,可使车内噪声小于66分贝。运用轻量化技术,客室设计简洁、宽敞,满载时可达近900人,通过客室拥挤度智能指引,方便乘客快速乘降;智能服务系统还可对客室温湿度、照明进行人性化的自动调节。 智慧闸机支持乘客无间隔通行 进入展区前,观众会先经过一组视觉智慧闸机,这是京投科技公司基于TOF相机三维立体成像技术打造的新一代轨道交通闸机产品,在传统人脸识别、二维码过闸基础上,该闸机打造通行区域内的智慧场景,能准确判断通过物体或行人的类别、外形、位置、通行速度等,精确识别过闸人员的行为模式,支持乘客无间隔通行,有效防止尾随、并行等闯闸行为。 记者了解到,传统的检票闸机拥有比较多的传感器,它们要分别对乘客的位置、通过闸机的速度、是否已经通过闸机等情况进行检测,正因为涉及的传感器较多,也存在着更容易出现故障的可能。 智慧闸机支持乘客无间隔通行,具备防夹、防尾随的功能。京投公司供图 此外,遇到老人、儿童等行动缓慢或身高较矮的乘客时,传统闸机也容易出现识别错误,导致闸门夹人的误伤情况。这一款基于视觉识别的检票闸机则可以规避上述风险,并有效提升闸机的稳定性。 展区还有另一组智慧闸机,是北京地铁科技发展公司基于双目视觉通行检测技术打造的新一代轨道交通闸机产品,可大大提高乘客通行效率和安全性。这组闸机还融入了“乘客智能服务系统”功能,并已经在首都机场线各车站上线,京城地铁公司在进出站、购票、刷卡等路线上设置求助二维码,乘客通过扫描二维码或操作固定终端的方式,可实现音视频求助、站内导航、失物招领功能。 针对老人、外国乘客等人群,京城地铁公司通过在车站进出站闸机、自助售票机具等设备周围设置固定式可视化求助终端,让咨询台或服务人员“移动”起来。 市郊铁路运行间隔将缩短到10分钟 张燕友介绍了近年来北京轨道交通行业在绿色城轨方面进行的探索成果。他表示,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去年的绿色城轨实施方案发布后,北京也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相关行动方案,列出了低碳发展“三步走”目标,要在绿色建设、绿色组织、绿色运营等多方面推动新技术的落地应用。 据介绍,目前北京正在建设的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是亚洲最大的地下交通枢纽,通过一系列低碳设计和新技术的应用,预计建成投入使用后,每年将能减少六十多万吨的碳排放;新一代轨道交通示范工程,也解决了运行高峰和平峰时段客流与车辆不匹配的问题,能耗更小;未来,更多的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将进行改造,比如北京轨道交通三期规划中的M101线就将全面贯彻“绿色城轨”的理念,推广应用新技术与新产品。 张燕友说,本届年会的主题是“绿色城轨:城轨交通高质量发展新使命”,这也是疫情发生以来的第一次线下峰会,希望能通过峰会带动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快绿色城轨的建设应用,让更多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以此为平台进行交流和经验分享。 对于这次年会上首次面向公众展示的两款轨道交通新车型,张燕友也透露了下一步可能的应用场景。他表示,氢能源铰接轻轨车对于降低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成本有益处,运营组织也更加灵活,可以服务于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居民快速出行需求。 而时速200公里的快速市域动车组则是城轨领域的新一代自动驾驶智能列车,将在市郊铁路、市域铁路上有丰富的应用空间,比如北京的S2线、副中心线等,下一步北京东北环线也将进行公交化改造,让市郊铁路能发挥通勤作用,列车运行间隔有望缩短到10分钟,且有望用上这款新列车。
  • 《首台国产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下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28
    • 1月27日,首台国产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在中国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大同)下线。这是我国氢能源在铁路机车领域产业化应用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国氢能利用技术取得关键突破,中国铁路机车装备驶入全球氢能技术高地。 这款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有什么特点? “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是继内燃机组与锂电池组组成的混合动力之后又一新的重大技术跨越,具有显著的绿色环保和节能高效等特点。试验运行数据显示,氢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大幅高于传统的内燃机组,同时运用再生制动技术,机车在制动时可以吸收回馈能量,通过制定合理的能量管理策略,完全能够实现最优的能量输出。”中车大同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赵明元说,该机车设计时速80公里,持续功率700千瓦,满载氢气可单机连续运行24.5小时,平直道最大牵引载重超过5000吨。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表示,这种不需要通过燃烧即获得能量的方式,安全可靠,不仅运行噪声小、成本低、维护便捷,且排出物只有水,完全实现了碳和污染物的零排放。 为什么要研究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 氢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位,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在地球上,氢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贮存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对氢燃料的合理利用是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重要科技高地,特别是在交通领域,氢能开发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得到了普遍应用。”赵明元说,目前,氢燃料在我国已成功实现了在航天、汽车、城市有轨电车等领域的应用。 目前,我国铁路机车动力约分为非电力和电力两种类别。 非电力机车发展历程为蒸汽(煤)、燃油,以及最新的氢气。其中,燃煤和燃油均存在因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燃油还有一定的噪声;电力机车发展历程为直流、交流,以及最新的永磁直驱。机车效率提升依次为80%、85%和90%。 初步统计,目前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保有20000台机车,其中内燃机车7000台,直流电力机车2800台,交流电力机车10200台,2019年机车能源消耗1634万吨标准煤。 2020年初,中车大同立项氢燃料电池应用技术研究机车研制项目,也是中国中车重大项目“燃料电池混动调车机车动力系统匹配及整车关键技术研究”重要课题,并于6月申请了山西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于2020年5月完成方案设计,6月完成技术设计,9月开始试制,12月完成样车调试。 专家认为,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经济效益良好。相较传统燃油和电力机车,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没有任何污染物的排放,也不用重新架设取电网,在相对密闭的地铁、隧道、矿山等环境下使用优势更加明显,应用和维护成本也更低;整车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包括司机室在内的全部设备都实现了模块化安装,这也使氢燃料混合动力机车能够依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和应用条件,进行不同功率等级和传统+新能源等不同动力方式的灵活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