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王初课题组与董甦伟课题组合作发现巨噬细胞中的新型翻译后修饰》

  • 来源专题:重大疾病防治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3-06-27
  • 作者利用抗体“脱靶”富集结合开放式搜索策略,在巨噬细胞中发现了一种由衣康酸介导的赖氨酸上的新型翻译后修饰——衣康酰化修饰,并对该修饰及其前体衣康酰辅酶A在免疫响应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表征。该修饰的发现为解释衣康酸发挥免疫调控功能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 原文来源: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23-6/20230627065628979.htm
相关报告
  • 《生命科学学院刘光伟课题组发现中性粒细胞肿瘤免疫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04
    • 结直肠癌症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慢性炎症常常破坏肠粘膜和肠道微生态屏障,直接诱发结直肠癌症。然而,免疫和肠道微生态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调控机理尚不清楚。 2023年3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光伟教授团队和军事医学研究院杨瑞馥研究员、毕玉晶研究员团队合作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发表了题为“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nuclear translocator limits the recruitment and function of regulatory neutrophils against colorectal cancer by regulating the gut microbiota”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了转录因子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nuclear translocator(ARNT)可以调节中性粒细胞功能及肠道微生态并在抗结直肠癌中发挥调控作用,揭示了结直肠癌的肠道微生态及免疫调控的新机制。 研究采用多种小鼠结直肠癌模型结合体内外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微生态学分析方法及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学等生物信息方法较系统揭示了结直肠癌中ARNT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调控效应和微生态调控机制(如下图)。采用中性粒细胞ARNT缺失小鼠,发现ARNT缺失明显促进小鼠结直肠癌形成和进展,促进中性粒细胞集聚、胞外诱捕网(NET)形成、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及增强免疫抑制活性等。机制分析显示,ARNT是在芳基烃受体(AHR)下游发挥中性粒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ARNT调节中性粒细胞功能明显依赖于CXCR2信号途径和肠道微生态菌群变化。该研究较系统地阐明了转录因子ARNT在调节中性粒细胞集聚和功能以及肠道微生态方面的新机制,为深入研究靶向中性粒细胞和肠道微生态进行干预结直肠癌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光伟教授和军事医学研究院毕玉晶研究员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杨秋立博士生、军事医学研究院李正超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王悦心博士生等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jecc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46-023-02627-y
  • 《郭雪峰课题组与合作者发展了单碱基鉴别技术》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27
    • RNA这一高效的生物小分子,依靠其本征的结构功能性,稳定地维持着体内许多重要过程的发生,诸如遗传信息的输送和表达、催化反应、结构组成等等。目前对于RNA信息的捕获,诸多需要通过逆转录(RT)和cDNA聚合酶链式扩增(PCR)相结合的方式得以实现,但是RT-PCR过程中的随机误差往往会导致RNA测序结果的不准确性。因此,实现RNA序列的直接测序一直是新一代测序技术中备受关注的方向。最近,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雪峰教授课题组和北京科技大学李立东教授课题组合作,发展了一种基于单分子器件平台的生物单分子电学检测技术,捕获到了单个生物蛋白分子(外切酶PNPase)靶向结合底物小分子(RNAs)完整生理过程(图1),并实现了在单分子水平上区分同质和异质RNA序列单个碱基降解事件的行为,也为RNA的直接测序发展了一种新的技术方向。 在对单个PNPase与RNA底物分子的结合实验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PNPase外切酶对于RNA底物的结合稳定性受到温度、pH以及催化金属离子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是源于蛋白分子中结合区域氨基酸的电荷和络合结构稳定性(图2)。在稳定的结合条件下,他们进一步观察到,在单个PNPase外切酶对RNA分子的单碱基降解过程中,活性位点区域R93和R97氨基酸对单个碱基水解事件的发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通过位点突变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重要生理现象。随后,他们提出了PNPase外切酶单碱基降解反应的新机制:在PNPase内RNA结合位点的一侧,Mg2+通过氢键与H2O分子以及RNase PH1结构域内的残基K492、D486和K494络合;而在另一侧,3 '端初始核苷则通过氢键与RNase PH2结构域内的R93和R97残基配位结合;随后,被活化的配位H2O分子通过氢键成功桥连在了Mg2+和磷酸二酯键之间;最后,磷酸二酯键在被捕获结合到S437-439的磷酸分子作用下成功水解(图2)。基于这些原始的发现,并结合对测试数据的大量计算,在对均质和异质RNA序列的测试和数据分析过程后,他们成功区分到序列中不同核苷的结合事件,并绘制出了不同核苷结合事件的指纹图谱。通过实时和快速的电学检测,他们将一组具有转录组信息(mccA gene)和人工设计的RNA序列分别进行测试分析,依靠大量的指纹图谱和对单碱基事件的统计计算和分析,成功实现了对序列中单个碱基位点高效鉴别,并分别实现了序列中79.17%(mccA gene)和80%(合成序列)碱基位点的有效区分(图2)。 这些结果证明了该电学检测技术的单分子精度,并显示了单个外切酶修饰的纳米器件在单碱基分辨率下区分不同核苷的能力。这种单分子检测方法展示了一种独特的角度来揭示生物酶分子的本征反应机制,进而发展快捷低成本的基因直接测序方法。该工作于2023年2月 1日以“Single-exonuclease nanocircuits reveal the RNA degradation dynamics of PNPase and demonstrate potential for RNA sequencing”为题,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 Commun. 14, 552 (2023))期刊上。 以上工作的第一作者是郭雪峰课题组联合培养的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杨志恒。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和北京科技大学李立东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联合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62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