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揭示甲型流感病毒的致命弱点》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3-02
  • 流感病毒对药物的抵抗力正变得越来越强。为此,人类需要新的活性成分。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提供了这方面的重要发现:为了使病毒增殖,甲型流感病毒(IAV)的聚合酶必须通过宿主细胞中的酶进行多次泛素化修饰。他们能够构建一个全面的泛素化修饰图谱。针对这些酶的药物将对这种病毒的快速变异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从而为未来提供巨大的潜力。相关研究结果于2023年2月11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ubiquitination landscape of the influenza A virus polymerase”。

    每年的流感季节都会给医院带来挑战。尽管已经接种了疫苗,但老年人和有健康问题的病人遭受严重流感袭击的风险更大。流感病毒的阴险之处在于其迅速变异的能力,这使得它们对药物的抵抗力越来越强。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活性成分,以便能够在未来继续为这种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提供了对甲型流感病毒的聚合酶(换句话说,负责产生病毒基因组拷贝的决定性酶)进行59种特殊修饰的证据。该研究中所描述的修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是由宿主细胞中的蛋白实施的,而且与病毒蛋白相比,它们不能迅速变异。因此,它们代表了一种开发新药的有希望的方法。

    甲型流感病毒聚合酶(IAV聚合酶)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蛋白,它有不止一种功能。其中之一是在结构改变后,它还可以制造病毒基因组的拷贝(cRNA和vRNA)。如果没有这种功能的“切换”,这种病毒就无法增殖。

    正如论文通讯作者、Linda Brunotte博士和论文第一作者、Franziska Günl博士及其同事团队如今发现的那样,IAV聚合酶需要来自宿主细胞的蛋白来充当“分子开关”并执行其不同的功能。这些宿主蛋白让所谓的泛素蛋白停靠在IAV聚合酶的特定位置上,并因此触发这种功能切换的信号。

    Brunotte博士解释说,“我们能够构建一个图谱,显示IAV聚合酶上的59个位点,泛素通过宿主细胞蛋白附着在这些位点上。这些全新的发现揭示了甲型流感病毒的致命弱点。”

    在17个位点上,这种泛素化对IAV聚合酶的活性有明确的影响。此外,这些作者还发现了一个特定的位点,对它的泛素化修饰代表了IAV聚合酶中相关功能切换的信号。因此, Günl博士如今正展望未来:“在我们构建的泛素化图谱的基础上,如今可以进一步研究哪些酶专门负责IAV聚合酶的修饰。针对这些酶的药物将对流感病毒的突变具有抵抗性,从而显示出未来治疗的巨大潜力。”

    参考资料:

    Franziska Günl al. The ubiquitination landscape of the influenza A virus polymeras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doi:10.1038/s41467-023-36389-0.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de3e6135992.html
相关报告
  • 《Nat Commun:揭示致命性尼帕病毒的组装秘密》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8-26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致命性的尼帕病毒(Nipah virus)和其他的类似病毒以一种更加随意的方式进行自我组装。这一发现可能允许科学家们开发出更有效的疫苗和排除很多抵抗这些病毒的方法。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stochastic assembly model for Nipah virus revealed by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论文通信作者为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化学教授Keng Chou。 这些研究人员利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开发出的一种超分辨率显微镜观察这些病毒是否真正地按照科学家们猜测的方式进行组装。 Chou说,“我们研究了数百张图片,而且我们不能够找到任何支持当前组装模型的图片。 对其中的一些致命性病毒而言,它们的复制过程实际上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尼帕病毒是一种“包膜”病毒,它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中获得外层包装,就像导致流感、狂犬病、麻疹和艾滋病的病毒一样。在人类和动物中,尼帕病毒能够导致严重疾病和致命性的脑肿胀。东南亚每年爆发的疫情导致40%~90%的尼帕病毒感染者死亡。2018年,在印度的19名尼帕病毒感染者中,仅两人存活下来。 尼帕病毒有三种结构蛋白:一种提供结构支持的基质蛋白,以及两种能够让这种病毒与宿主细胞结合并融合在一起的包膜蛋白。科学家们认为,基质蛋白“招募”包膜蛋白,发出某种信号,这样它们就能够在细胞膜上连接在一起,从而成为一种功能性的病毒。人们试图找出这一信号,以便希望找到破坏这个过程的方法。 然而,Chou和他的团队观察到包膜蛋白倾向于随机地散布在细胞膜上。他们如今相信当这些蛋白被整合到病毒中时,它们是随意地被获取的。这会比之前设想的更快地产生病毒颗粒,但是许多基质蛋白根本不会获取这些包膜蛋白,因而就不会成为功能性的病毒。 这一观察结果对疫苗接种(不仅是抵抗尼帕病毒,而且还潜在地抵抗流感病毒、HIV和其他的包膜病毒)产生影响。疫苗通过让人接触少量经过修饰的病毒或病毒蛋白来起作用。当前,还没有批准用于人体使用的尼帕病毒疫苗。正在开发的潜在策略之一是使用病毒样颗粒来刺激免疫反应,其中病毒样颗粒是模拟病毒的基于蛋白的结构。 论文第一作者、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员Qian Liu说,“如果一种疫苗含有大量的仅拥有基质蛋白但不拥有包膜蛋白的病毒样颗粒,那么它就不会对辅助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所必不可少的蛋白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如果我们找到一种方法从这种混合物中排除这些非功能性颗粒,那么疫苗就可能变得更加有效。”
  • 《美国科学家发现流感病毒致命弱点》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5-21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资助的科学家们报告称,流感病毒蛋白不断变化的"头部"有一个意想不到的致命弱点。研究小组发现并鉴定了一种自然产生的人类抗体的结构,这种抗体能识别并破坏病毒用来进入并感染细胞的部分血凝素(HA)蛋白。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名为FluA-20的抗体会与HA蛋白球状头部的一个区域紧密结合,而这个区域只有很短的时间才会被抗体攻击。 田纳西州纳什维尔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教授James E. Crowe医学博士和来自加州圣地亚哥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Ian A. Wilson一起领导了这个研究小组。他们从一名多次接种流感疫苗的人身上分离出了FluA-20抗体。在一系列的实验中,他们发现FluA-20可以"进入"HA三聚体分子中原本无法进入的部分,并使其分裂,从而防止病毒在细胞间传播。 这一发现令人惊讶,因为这个三聚体HA区域被认为是稳定的,抗体无法进入。此外,这一区域与HA头部的其他区域不同,在不同的菌株之间变化不大。因此从理论上讲,针对这一精确区域的抗体疗法对许多甲型流感病毒株都是有效的。同样,设计用于诱导针对这一目标的抗体的疫苗可能提供对任何流感毒株的长期保护,潜在地消除了每年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的需要。 在小鼠研究中,当动物接触四种不同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时,FluA-20可以预防感染或疾病。实验中使用的两种病毒H1N1和H5N1是第一类流感亚型,而另外两种病毒H3N2和H7N9属于第二类。目前的流感疫苗必须含有来自这两种亚型的病毒成分,才能引发匹配的抗体。一种能够产生针对两组病毒的强效抗体的单一疫苗可以提供广泛的预防流感的长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