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高被引研究者榜单揭示科研格局:中美英引领,跨学科研究成趋势》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李姝轩
  • 发布时间:2025-11-14
  • 2025年11月12日,科睿唯安正式公布了2025年度“高被引研究者”名单,持续表彰在全球科研领域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顶尖学者。本次评选覆盖来自6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近1300所机构,共遴选出6868位研究人员,合计颁发7131人次奖项。

    国家与地区分布

    美国以2,670人次奖项稳居全球首位,占总数的37%,较去年略有回升,扭转了此前下滑态势。中国内地位列第二,共获1,406人次奖项,占比达20%,在绝对数量上持续增长。英国则排名第三,获奖570人次,占比8%。紧随其后的是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此外,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今年表现亮眼,获奖人次由去年的134增长至145,瑞士也重返全球前十。

    机构层面

    中国科学院继续以258人次奖项领跑全球,彰显其卓越的科研实力与学术影响力。

    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跨学科研究正成为高水平科研的重要趋势。在21个ESI学科领域中,有227位研究人员同时在两个或以上领域入选,其中31人更在三个及以上领域获得认可。此外,今年另有3,569人获评“跨学科领域”奖项,反映出学科交叉融合在推动原创研究与广泛影响方面的关键作用。

    数据审查机制的强化

    随着全球对科研诚信的关注日益提升,科睿唯安在2025年度评选中进一步强化了数据审查机制。通过引入多轮复核流程,并结合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高质量数据,该名单不仅致力于真实反映研究者的全球影响力,也旨在维护学术评价体系的公信力与严谨性。

    总体而言,2025年度“高被引研究者”名单不仅揭示了全球科研力量以美国、中国和英国为引领的集中态势,也凸显了跨学科合作与科研质量并重的发展方向,为理解当代科学研究的全球格局提供了重要参考。



  • 原文来源:https://www.researchinformation.info/news/clarivate-announces-highly-cited-researchers-2025-list/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位列2018自然指数榜单全球十大科研机构首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07
    • 6月7日,2018自然指数年度榜单(Nature Index 2018 Annual Tables)正式发布,中国科学院位列该榜单全球十大科研机构首位。此前,中国科学院已连续6年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首位。 全球十大科研机构排名2至10位的分别是美国哈佛大学、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 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展现了最近3年各个国家、机构和公司在指数入选期刊上的年度科研产出及排名情况。根据此次的榜单,美国仍是世界上高质量科研论文的最大贡献国,中国和德国位居其后。尽管美国的科研产出较上一年略有下降,但依然保持领先地位。美国高质量科研产出仍是中国的两倍多,而中国也延续着急速上升之势。除美国外,中国、德国、南非、巴西都是所在区域的领先者。其中,中国是自然指数十大贡献国中唯一实现指数值正增长的国家。 自然指数创始人David Swinbanks表示,中国持续和显著地提升了指数中的地位,中国科学院继续居于指数榜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4所中国大学已位居全球大学研究机构25强之列。 与前一年相比,中国有49家科研机构提升了在全球500强科研机构榜单中的排名,另有14家中国机构新进入了全球500强,仅有15家位次下滑。相比之下,美国有62家机构排名上升,74家下滑。位居自然指数整体排名第五位的日本只有4家机构排名上升,15家下滑。 “鉴于纳入指数的期刊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近乎不变,中国论文数量的增加不可避免地让其他国家失去其论文份额,特别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但美国依然是卓越的科研国家,在全球科研机构100强中占有46席。”Swinbanks补充说。 该榜单还列出了自然指数全球十大企业科研机构,分别是瑞士霍夫曼·罗氏公司、美国IBM公司、瑞士诺华公司、美国默克公司、英国阿斯利康公司、美国辉瑞公司、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新西兰GNS Science、韩国三星集团、美国安进公司。 自然指数由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编制,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通过追踪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所发表的科研论文的作者信息,为科研共同体提供有关全球科研状况和出版趋势的信息。自2018年6月起,纳入自然指数的期刊数量已由原先的68本增至82本。自然指数目前采用两种计算论文产出的方法,其中论文计数 (AC) 指不论一篇文章有一个还是多个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国家或机构都获得1个AC分值;分数式计量(FC)则考虑了每位论文作者的相对贡献。
  • 《研究揭示全球火山海岛新生海岸侵蚀的共性规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10-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李伟研究员团队,联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卡迪夫大学及葡萄牙海军水文研究所科研人员,揭示了全球海岛火山喷发形成海岸的侵蚀速率随时间衰减的共性演化规律。相关成果发表在地球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Earth Surface(《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地球表面》),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员赵中伟为论文第一作者。 火山喷发不仅是地球内部能量在地表释放的剧烈表现,也是塑造“蓝色星球”最重要的造陆过程之一。喷发过程中堆积的大量火山灰和熔岩,能够形成新的大洋火山岛或熔岩三角洲,这些新生陆地长期以来是夏威夷、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群岛等地区机场、港口、农业及旅游开发的重要空间来源。然而,这些新生岛屿常孤立于大洋之中,直接暴露于复杂的海洋动力环境,海岸长期遭受海浪侵蚀冲击。因此,喷发新生海岸侵蚀的演化趋势,成为制约其安全开发和灾害防范的关键科学问题。 研究团队对1952年至2022年间全球12处火山喷发形成的新生海岛海岸开展系统研究,发现其侵蚀速率普遍呈现“早期快速侵蚀、后期逐渐减缓”的规律性趋势。同时,研究人员利用反幂函数方程成功实现了对该规律的高精度数值拟合,并进一步发现,当依据海岸岩性类型进行分组时,模型拟合精度显著提升。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火山喷发新生海岸侵蚀的共性演化规律,加深了对海岛地貌演变过程的科学认知,也为火山海岛的空间开发规划及海洋防灾减灾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青年人才基金和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一般项目等资助。 论文信息:Zhao,Z.,Mitchell,N. C.,Quartau,R.,&Ramalho,R. S. (2025). Systematic slowingof initially rapid retreat of new coastsformed by historical eruptions in volcanicisland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arth Surface,130,e2024JF008058.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4JF00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