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恢复可能延迟30年》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7-11-12
  • 一些含氯化学物质的全球排放量上升可能会减缓在治愈臭氧层方面取得的进展。一项研究发现,广泛用于油漆剥离和PVC制造的物质增长速度比以前想象的要快得多。这些化合物主要在中国生产,目前尚未受到管制。专家说,他们的持续使用可能会使臭氧洞的关闭达到30年。科学家检测到第一个明显的证据显示,保护性臭氧层正在减少。尽管有保留意见,新研究的作者正在呼吁决策者延长“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范围。新论文已发表在大气化学与物理学杂志上。

  • 原文来源:;http://portal.nstl.gov.cn/STMonitor/home/originalredirect.htm?id=4584996&serverId=133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臭氧层修复要推迟30年》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发布时间:2017-10-16
    • 东安格利亚大学(UEA)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新的研究,科学家们在2012至2014年间,在中国南海地区收集了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的空气样本,并将他们运回英国进行分析,发现了“意想不到的和日益增加”的危险,即生产PVC时所排放的二氯甲烷,是一种以前未被发现的臭氧消耗物质,而中国,是生产PVC材料的大国。二氯甲烷在以前被认为是无害的,因为他们普遍被认为存在时间过短,无法到达平流层中,但该小组的文件显示了他们如何能够进入平流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耗尽臭氧层。
  • 《臭氧洞恢复因氟氯烃排放推迟六年》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3-30
    •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17日发表的一项气候科学研究发现,一些仍在使用的较老旧的应用装置排放的氟氯烃(CFC)可能超过此前估计。这些排放或将推迟南极臭氧洞的恢复,并向大气中释放相当于90亿公吨(metric tonnes)的CO2。目前认为,其排放水平和变化趋势仍有许多不确定之处,且此前发现的新增排放并未找到来源。 自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生效后,科学家曾预计南极臭氧洞将于21世纪下半叶早期恢复到1980年损耗前的水平。我国于1989年9月加入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1年6月加入议定书,近30年来如期实现了议定书规定的各阶段履约目标,截至2019年5月统计数字,中国淘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根据议定书的定义,大部分国家已经同意在生产中停止使用CFC。但是,已投用产品的排放(CFC库)仍在继续。这些产品包括部分制冷机、空调设备和隔热泡沫。此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麦根·里克力及其同事,利用一种新的统计框架,评估了CFC库的规模以及其中CFC-11、CFC-12、CFC-113的相应排放量。结果表明,这些排放量比之前评估所显示的要高得多,占到了目前CFC-11和CFC-12估计排放量的一大部分(不包括2012年后由于复产增加的CFC-11排放量)。 虽然议定书允许在某些应用中继续使用CFC-113,但这里报告的排放水平超过了之前研究报告的水平。据研究团队估计,目前这些库的排放,可能会让臭氧洞的恢复推迟六年,并向大气中释放相当于90亿公吨的CO2。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最新结果凸显出对CFC库进行回收和销毁以减少排放的必要性。同时,近期发现CFC-11排放意外增加且未能明确来源,说明有必要对这些库的排放进行量化,以准确评估复产所造成的排放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