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骗补”启示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16
  • 光伏行业曾经出现过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现象,尽人皆知。11年前,为了消化各地政府盲目鼓励投资导致的光伏产能过剩,2009年,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能源局计划投入100亿财政资金支持光伏行业发展,这项支持计划叫金太阳示范工程。
      其实金太阳工程建立的主要目的正是为了消化各地政府盲目鼓励投资导致的光伏产能过剩。彼时的光伏产业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新能源车产业,算是战略新兴行业。金太阳工程是我国2005年出台《可再生能源法》后真正意义上促进光伏发电产业进步和规模化发展的首个补贴政策。
      然而,政策落到执行阶段就变味了。很快有些嗅觉灵敏的民营企业就找到了政策漏洞。由于金太阳工程采取的建设期(事前)补贴,并不在意后续项目的实际运营,门槛很低,于是一些企业蜂拥而上,通过虚拟项目、虚构合同、建后再拆和以次充好的方式“骗补”。部分善于投机倒把的民营企业让金太阳工程在2013年草草收场。
      2013年,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吸取教训,升级了光伏补贴方法,采取对发电量(事中)补贴的方法,但还是出现了问题。
      国内光伏行业在高额补贴下呈爆发式发展,新增装机量屡创新高,并于2015年正式击败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但快速增长的光伏电站也带来了巨额的补贴缺口,补贴20年的计划落实困难。
      民营企业在政策的倒逼下不断通过技术迭代降低成本,特别是光伏材料的单晶硅制备技术上不断提升。终于,光伏的发电成本超越煤电,成为了中国最便宜的能源。与此同时,光伏制造(设备)实现了全面国产化,而且技术全面领先,真正成为了技术自主,笑傲全球产业链的王者。
      这是场伟大的技术革命。可民营企业与政府的博弈还没有告一段落,政策仍在管控着光伏发电的规模。
      近期,全球规模最大、最专业的光伏展会——第十四届上海SNEC光伏展览会正式落幕。作为一名光伏行业7年从业者,香槟全程参加了会议,感慨颇丰。在本届SNEC会上,有某龙头民营企业代表站起来说:“对光伏技术100%相信,但对新能源政策没有信心”。
      在香槟看来,这一轮博弈政府和民营企业各有各的道理。举个例子,晶硅方面,通威股份、隆基股份已渐成垄断之势,议价能力很强。最近晶硅价格连续跳涨,给下游很大压力,呼吁政府予以管控的声音并不少。而另一方面,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影响火电的效益,而火电行业央国企又占主导。所以,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也是博弈的关键,这一轮谁负谁且看后续的十四五规划和政策情况。
      香槟认为,光伏行业就是中国产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关报告
  • 《日本海外农场启示录》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8-05-30
    • 日本20世纪40年代在东南亚建了农场,80年代将垦荒范围延至中国等地。现在日本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印尼、新西兰、美国等地的农场签订了玉米等饲料作物种植协议。日本在世界各地拥有1200万公顷农田,相当于日本国内农田面积的3倍左右。
  • 《“DeepSeek”启示录: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以“智能勘探”助力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开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9
    • 当“DeepSeek”遇见“深地探测” 近期,科技领域“DeepSeek”(深度求索)概念引发热议,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穿透表象、挖掘深层价值。近年来,在中国能源行业的“深地探测”上,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正以一场“向地球深部进军”的科技革命,诠释着“DeepSeek”的产业实践——通过智能勘探技术穿透千米岩层、破解地质密码,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动能。 透明地质:从“盲人摸象”到“透明矿山” 传统煤矿勘探如同“盲人摸象”,从地面到井下开展了很多的勘探工作,但是这些数据是碎片化的、对于地质的认识是离散化的。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涅石透明地质专家系统”,恰似为煤矿复杂的生产系统配备了井下高精度地图,为采掘安全生产提供实时精准地质导航。应用AI+地质数据融合算法,实现了煤矿地质结构的具象化、致灾因素的显性化、复杂工况的简单化。采煤工作面地质模型的精度可达15cm。地测工作效率提升30%-50%,地质异常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85%,为煤矿安全开采提供了科技支撑。 智能钻探:让钻机“听懂”岩层的语言 面对复杂地质条件,西安研究院的系列智能定向钻机以“AI+高端制造”重新定义了煤矿井下勘探的边界。国内首套“煤矿井下智能钻探机器人”搭载了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具备钻杆自动装卸、系统故障诊断、钻渣自动收集、远程智能控制等功能,能够自主识别岩性并实时调整钻进参数,实现自适应定向钻进施工;依托井下5G通信技术,实时上传钻场及钻机状态信息,为钻探施工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助力数据实时采集与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勘探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定向长钻孔施工深度突破 3350m,中硬岩层Φ300mm顶板高位钻孔一次扩孔深度创造了701m的世界纪录。 智能物探:高效采掘的“科技盾牌” 针对煤矿井下隐蔽致灾地质体精准探测这一行业难题,西安研究院创新研发了包括随采地震、随掘地震、随钻地震、长掘长探在内的多项智能化探测技术和配套装备,并成功构建采掘协同三维动态地质建模系统。该技术体系突破了传统静态地质建模的技术瓶颈,通过融合多物理场耦合监测手段,在复杂采掘扰动条件下实现了对隐蔽致灾地质体的精准动态监测。目前,已成功实现隐伏导水裂隙带发育形态、断层位置信息及陷落柱导渗通道等关键致灾要素的高精度识别,定位精度达到90%以上,识别精度达到亚米级(0.1-1米),为煤矿透明地质构建提供了新一代智能探测解决方案。迄今为止,该技术已在全国23个主要产煤区推广应用,有效保障了煤矿安全生产。 站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协同发展的新起点,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正加速构建“智能勘探+绿色开发”双轮驱动战略,以“DeepSeek”精神为内核,聚焦能源产业智能化、低碳化转型,朝着建设矿山地质保障领域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的目标奋进,为煤炭行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