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麻省理工开创“纳米仿生学”新领域》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郑颖
  • 发布时间:2014-05-07
  • 植物具有许多有价值的功能。它们既可作为食品和燃料,又可释放出供人类呼吸的氧气,还为人类生活环境增添美丽的景观。如今麻省理工大学(MIT)的研究人员希望通过纳米材料来扩充植物的功能,增加它们的能量产生或附予它们全新的功能,例如监测环境污染等。

    在这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的论文中,报道了科研人员通过在叶绿体中植入碳纳米管,将植物获取光能的能力提升30%的重大成果。他们还运用其他类型的碳纳米管使植物可用于探测一氧化氮气体,并由此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科学领域——“纳米仿生学”。

    1.增强光合作用

    纳米仿生植物这一理念来源于Strano实验室的一个以植物细胞为模版建设自修复太阳能电池的研究项目。研究人员尝试加强从植物中分离出的叶绿体的光合作用,用于太阳能电池。

    叶绿体具有所有光合作用的机能,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色素如叶绿素吸收光能,它可刺激电子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中流动。植物获取这些电能并为光合作用第二阶段供能,形成糖类。

    从植物中取出的叶绿体在几小时内还有这些功能,但过后它们因光和氧气对光合作用蛋白质的损害而开始分解。通常植物可以完全修复这种损伤,但提取后的叶绿体不能自行修复。

    为了延长叶绿体的生产能力,研究人员把二氧化铈纳米粒子(又名nanoceria)嵌入到它们中间。这些粒子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作用,它们可以清除由光和氧产生的氧自由基和其他高反应分子,保护叶绿体不受损害。

    研究人员将纳米粒子植入叶绿体时运用了他们开发的一种名为脂质交换封存穿透(简称LEEP)的新技术。将粒子包裹在一种高带电分子聚丙烯酸中,使粒子穿透叶绿体周围的脂质疏水膜。在这些叶绿体中,分子损害水平大大降低。

    运用同样的输送技术,研究人员还把半导体碳纳米管包裹在带负电荷的DNA中植入叶绿体。植物通常仅能利用照射阳光的10%,但碳纳米管可以象人造天线一样使叶绿体捕获不在它们光波长范围的光能,例如紫外线、绿色光和近红外线。碳纳米管作为“光合吸收器假体”进行光合作用,测量通过类囊体的电流率发现比未包裹纳米管的提取叶绿体要高49%。

    研究人员接着尝试运用血管注入(vascularinfusion)技术向活体植物拟南芥中注入纳米粒子。运用该方法,研究人员将纳米粒子溶液注入到叶面下面,穿刺到气孔的小孔结构中,这些小孔通常是二氧化碳流入和氧气流出的孔道。在这些植物中,纳米管移入到叶绿体中,激发约30%的光合作用电流。

    2.了解绿色机理

    Strano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以前曾为许多不同的化合物开发过纳米管传感器,包括过氧化氢、TNT炸药、神经沙林毒气等。当目标分子与被聚合物包裹的纳米管连接后,它将改变管的荧光。

    通过为不同目标物选配适宜的传感器,研究人员希望开发出可用于监测环境污染、虫害、真菌感染或细菌毒性的植物。他们正在着手合并电子纳米材料,例如将石墨烯加入到植物中。

相关报告
  • 《美国麻省理工创造“活体材料”》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丁陈君
    • 发布时间:2014-05-07
    • 骨是由矿物质、活细胞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矩阵。受骨等天然材料的启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程师们利用细菌产生的生物膜,创建出新的可包含金纳米颗粒和量子点的活性生物材料。该材料不仅有活细胞的优点,可以对环境作出反应,产生复杂的生物分子,且具有非生物材料的优点,如增加了导电和发光的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4年3月23日的《自然材料》。 研究小组选择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种细菌可以产生生物膜,这种膜包含名为“螺旋纤维”的淀粉蛋白,有助于大肠杆菌附着在其他物体的表面。每根螺旋纤维都是由相同的蛋白亚基CsgA重复构成的蛋白链。其中CsgA亚基上可以进行添加多肽的修饰,以赋予其捕捉非生物材料,如金纳米颗粒的功能,并将其纳入生物膜中。 通过细胞编程使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不同类型的螺旋纤维,研究人员能够控制生物膜的特性,例如制造金纳米线、传导生物膜、镶嵌量子点的生物膜,或具有量子力学性能的微晶体。他们还设计了可互相通信的细胞,由此随时间改变膜的构成。 首先,MIT的研究小组使细菌细胞丧失产生CsgA的能力,取而代之人工设计的基因电路,该线路仅在特定条件下,即AHL分子存在的情况下才能产生CsgA。由此研究人员就能通过调节细胞环境中AHL的量来控制螺旋纤维的产生。当AHL存在时,细胞分泌CsgA,形成的螺旋纤维聚结成生物膜,覆盖在细胞生长地方的表面。 随后研究人员改造大肠杆菌细胞,使其在有aTc分子存在的情况下产生CsgA,并附加了由组氨酸簇组成的肽链。上述两种类型的工程细胞可以在同一个菌落生长,使研究人员可通过改变环境中AHL和aTc的量来调控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果AHL和aTc都存在,生物膜就包含含肽链和不含肽链的CsgA链。如果细菌生长环境中添加金纳米颗粒,组氨酸标签就会将其捕获,并形成一行行的金纳米线和能导电的网络。 在量子点上涂一层SpyCatcher(SpyTag伴侣),就能使SpyTag与量子点结合。如果在螺旋纤维中添加量子点,研究人员就能构建产生附有SpyTag肽链螺旋纤维的工程细胞。这些细胞还能和产生组氨酸标签纤维的细胞一起生长,由此材料中将同时含有量子点和金纳米颗粒。 目前,这种新材料只是简单示范,未来还将用于更复杂的设备,如如太阳能电池、自我修复材料、诊断传感器等。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利用碳纳米管制造出16位微处理器》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8-31
    • 英国《自然》杂志28日发表了一项计算科学最新进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利用14000多个碳纳米管晶体管,制造出16位微处理器,并生成这样一条信息。其设计和制造方法克服了之前与碳纳米管相关的挑战,将为先进微电子装置中的硅带来一种高效能替代品。 电子器件中所用的硅晶体管正达到一个临界点,无法进行有效扩展以推动电子学的进步。而碳纳米管是一种潜在的可用于制造高效能器件的替代材料,又名巴基管,重量很轻,结构特殊——主要由呈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数层到数十层的同轴圆管。目前碳纳米管已经表现出优异的力学和电学性能,但其自身的缺陷和可变性,限制了这些微型碳原子圆柱体在大规模系统中的应用。 此次,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马克斯·舒拉克及同事设计和构建了一种碳纳米管微处理器,来解决这类问题。他们利用一种剥落工艺防止碳纳米管聚合在一起,以防晶体管无法正常工作。此外,通过精细的电路设计,减少了金属型碳纳米管而非半导体型碳纳米管的数量,后者的存在不会影响电路的功能,从而克服了和碳纳米管杂质相关的问题。 研究团队将该微处理器命名为“RV16X-NANO”,并在测试中成功执行了一个程序,生成信息:“你好,世界!我是RV16XNano,由碳纳米管制成。” 研究人员总结称,鉴于这个微处理器的设计和制造采用了行业标准,因此这项研究为超越硅的电子学指明了一个富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一直以来,人们都预测硅在芯片领域的主导地位可能会终结于碳纳米管之手。因为与传统晶体管相比,后者体积更小、传导性更强,还支持快速开关,性能和能耗表现都远远好于传统硅材料。但多年来,碳纳米管一直未能走上实际应用之路,原因之一是它的生长方式并不愿意“受人控制”;其二是杂质问题,只要存在少量金属性碳纳米管,就会损害整个处理器的性能。现在,尽管我们深知碳纳米管替代传统硅晶体管的日期仍需以10年为单位计算,但最重要的一步已经迈出,其给芯片领域带来的革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