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薄储层超稠油开发关键技术破行业难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02
  • 我国已发现厚度小于6米、原油黏度5万毫帕?秒以上的薄储层超稠油低品位储量超过7亿吨。但由于油藏原油黏度高、薄储层散热快等原因,薄储层超稠油一直难以被有效动用。

    作为中国石化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将薄储层超稠油高效开发关键技术攻关摆在重要位置。他们从新型稠油热采配套技术创新、集成入手,研发出了薄储层超稠油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形成了七项企业技术标准和四项科技创新成果,为中国石化大幅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提供了优势核心技术。经有关专家鉴定,这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人们常常用“像一个摔碎了的盘子,又被人踢了一脚”来形容胜利油田的地下状况,而这个“盘子”几乎囊括了世界上2/3的油藏类型。复杂的油藏类型为胜利油田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了动力,薄储层超稠油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就是胜利油田进行科技创新的代表作。据了解,该技术应用9年来,新增动用薄储层超稠油储量1.88亿吨,累积增产原油1846万吨,荣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该项技术仅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应用期间,便实现国内首次整装规模动用浅薄储层超稠油储量4197万吨,建成薄储层超稠油原油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已连续4年稳产原油超过百万吨。

相关报告
  • 《胜利油田形成薄储层超稠油效益开发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4-12
    • 日前从中国石化新闻办传来消息,由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自主研发的“春风油田浅薄层超稠油百万吨产能高速高效开发关键技术”荣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经业内专家鉴定,胜利油田薄储层超稠油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形成了稠油开发的升级换代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技术作为中国石化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薄储层超稠油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在研发过程中,形成了7项企业技术标准和四项科技创新成果。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应用期间,该技术实现了国内首次整装规模动用浅薄储层超稠油储量4197万吨,建成薄储层超稠油百万吨原油生产基地,目前已连续四年稳产原油百万吨以上,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实现了工业化应用,为我国大幅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提供了优势核心技术。 春风油田浅薄层超稠油有效开发是世界级难题。和西部春风油田相比,东部老油田稠油油藏普遍埋藏较深,均在1500米左右,地层天然温度高,注入蒸汽保温效果好。而春风油田油藏埋藏浅,常规的蒸汽吞吐热损失快。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稠油室主任吴光焕说,这就像盖了一床薄被子,还没等暖和过来,热量都损失殆尽。 油藏埋藏浅,不仅蒸汽有效加热时间短,而且生产压差小,压缩了有效驱替空间。 散热快、降粘能力差、动用半径小、驱动力不足……东部大放异彩的HDCS(水平井+降粘剂+二氧化碳+蒸汽)稠油开发技术复制到西部似乎黯然失色了。 如何延长春风油田的有效加热时间和扩大有效驱替空间成为摆在科研人员面前最现实的考题。 东部深层稠油开发增能普遍采用的是二氧化碳气体,在东部借智的基础上,西部浅层稠油开发创新采用懦性的氮气,“不仅能够增能助排,而且具有保温效果”。 同时,科研人员从稠油致稠的机理入手,明晰了降粘机制,研究形成适合于西部稠油的化学降粘剂。 为了扩大泄油面积,胜利油田摒弃打直井的传统开发模式,采用水平井开发。 通过集成创新多种技术,胜利油田最终形成了热、剂协同驱替浅层稠油的热化学采油技术,简称HDNS技术。 除了创新集成开发工艺,在工程方面,春风油田创新采用一体化注汽转抽管柱,实现了全过程隔热,减少了作业及管理过程中对油层产生的冷伤害,提高了注入蒸汽的利用率。 与传统的注蒸汽相比,春风油田HDNS技术实现了储层热损失率降低53.3%,单井有效生产时间从28天提高到272天,单井动用储量提高6.9倍,单井产能提高17.1倍。 据了解,薄储层超稠油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大规模应用9年以来,胜利油田新增动用薄储层超稠油储量1.88亿吨。
  • 《我国油气田开发工业软件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01
    • 7月29日,我国首套地下地面一体化(油气藏-井筒-管网)动态仿真引擎软件HiSimPro在北京发布。这款由中国石油组织研发、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重量级工业软件成功面世,标志着我国在油气田开发领域核心工业软件攻关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HiSimPro包括油气藏工程、采油气工程、集输工程一体化专业动态仿真。软件集成了5大一级功能模块、24个二级功能模块,支持亿级网格规模、千口井仿真模拟。 HiSimPro就像给油气田装了个“数字大脑+透视眼”,能够支持油气田开发从方案设计到生产运行全生命周期、从地下到地面全栈式仿真模拟和优化业务,适用于油气田开发初期的方案设计、开发中期的方案调整、生产优化以及开发末期的开发评价。它能给地下油藏当“天气预报员”,告诉工程师哪里油多、该往哪“注水赶油”;它能在抽油管道里当“流动监测仪”,看油、气、水混得好不好,抽得顺不顺,防止“水窜”“气窜”;它能在地面管道网上当“智能交通指挥”,防止输油“堵车”。最关键的是,它能把这地下、管道、地面三块连起来一起算,形成一个智能化的一体化平台,让整个油藏像一台协调运转的大机器,帮助科研人员提升开发方案的科学性预见性,帮助油田油田企业有效收窄油气产量降幅,从而更高效、更安全、更经济地把地下的石油天然气“挖”出来。 据悉, HiSimPro适用范围广泛,覆盖中高渗、低渗透/超低渗透、裂缝性、页岩油气藏等多种类型及多种开发方式。目前,该软件已在大庆、长庆、塔里木等300余个油气田区块开展现场应用。其在解决油田实际问题上作用明显,能够深度适配各类复杂开发场景,为油气田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坚实技术支撑。无论是在具体区块的开发方案优化、采收率提升,还是在储气库安全运行保障等实际场景中,其强大的仿真模拟与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验证,切实助力油田生产效率提升与产能突破,成为守护油气安全生产的关键技术利器。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周松表示,中国石油将石油石化工业软件核心技术攻关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使命任务,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工业软件攻关及产业化发展,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以此次发布为起点,持续深化研用结合,健全“攻关一批、应用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创新体系,不断提升规模应用与快速迭代水平;持续深化生态建设,加强创新联合体建设,汇聚产学研用顶尖力量;持续深化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更多石油石化工业软件走向世界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