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警告地中海将变 "塑料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7-13
  • 7月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报告,认定地中海微塑料污染达到创纪录水平,如果不采取措施,地中海将变成“塑料海”。

      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不规则塑料颗粒,在全球海洋、河流等水体中广泛存在。微塑料本身含有的以及在水中吸附的有毒物质能经由食物链累积,最终可能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法新社援引报告内容报道,地中海微塑料污染水平比世界上其他开放海域高近4倍。地中海海面漂浮垃圾和海滩垃圾中95%为塑料制品,大部分来自土耳其、西班牙、意大利、埃及和法国。

      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地中海沿岸国家加强塑料回收力度,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塑料瓶,2025年前在洗涤剂和化妆品中逐步淘汰微塑料。基金会敦促塑料生产行业使用可再生原材料,而非从石油中提取的化学材料,开发可回收、可堆肥的产品。基金会还呼吁消费者为减少塑料污染作贡献,如选择木制品,尽量少用塑料制品。(黄敏)

相关报告
  • 《世界自然基金会》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11-10-19
    •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自1961年成立以来,WWF一直致力于环保事业,在全世界拥有将近520万支持者和一个在100多个国家活跃着的网络。   WWF在中国的工作始于1980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是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1996年,WWF正式成立北京办事处,此后陆续在全国八个城市建立了办公室。发展至今,共拥有120多名员工,项目领域也由大熊猫保护扩大到物种保护、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可持续发展教育、气候变化与能源、野生物贸易、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等领域。
  • 《美国《塑料公约》引发塑料循环经济变革》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1
    • 2020年8月25日,由回收伙伴关系(the Recycling Partnership)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WWF)共同领导的美国塑料公约(Plastics Pact)正式启动,并作为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全球塑料公约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将塑料价值链上的公私利益攸关方都团结起来,重新思考设计、使用和再利用塑料的方式,从而为美国创造出一条塑料循环经济的道路。 目前已有60多个参与者(包括营利性公司、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加入公约,代表了塑料供应链和制造链的每个环节。参与者统一达成以下目标:(1)列出到2021年被视为存在问题或不必要的包装清单,并采取措施在2025年将其消除;(2)到2025年,所有塑料包装实现100%可重复使用、可回收或可堆肥;(3)到2025年,采取积极行动有效回收或堆肥50%的塑料包装;(4)到2025年,塑料包装中的平均可回收成分或以负责任方式采购的生物基成分达到30%。 陈方 吴晓燕 https://usplasticspact.org/launch-august2020/ U.S. Plastics Pact Launches to Ignite Change Toward Circular Economy for Plas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