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海平面上升淹没风险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1-17
  • 在气候变化对沿海地区产生的所有威胁中,海平面上升(SLR)导致的洪水淹没被认为是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对海岸带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中国海岸带区域南北跨度大,自然地理和经济社发展特征也极为多样化,未来时期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洪水淹没特征及综合风险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时空异质性,给沿海政府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适应性政策和措施带来很大的挑战。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侯西勇研究员团队基于遥感大数据、超算平台、数值模型等技术方法开展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包括:(1)利用德国汉堡大学研发的全球海平面上升值数据,在超算环境下进行模拟,获得至2100年RCP2.6/4.5/8.5三种情景的中国近海海平面高度信息;(2)修正传统的“浴缸模型”,得到更科学的水文连通性模型,并在较高的空间精度水平(100 m分辨率)计算三种情景下至2100年逐年的中国海岸带淹没特征,得到最大可能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淹没频次等信息;(3)基于IPCC的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从危险性、暴露度(敏感性)、可恢复性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中国海岸带海平面上升淹没风险评估框架,对海平面上升的淹没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分析不同等级淹没风险区域的空间范围和时间演变特征,并揭示可能波及的人口数量、经济资产数量、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等。

    利用水文连通性模型得到的中国海岸带淹没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不提升海岸工程的防护等级,在RCP2.6/4.5/8.5三种情景下,未来时期中国海岸带海平面上升淹没区域的宏观空间格局比较稳定,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江苏至长江口的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以及台湾西部沿海地区。但是,淹没区域的面积随时间推移将逐渐扩大和蔓延,在三种情景下,淹没面积都是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到2100年,可能的最大淹没面积预计将超过4.89×104 km2(RCP 2.6),最大可达到5.35×104 km2(RCP 8.5);三种情景下的淹没深度和洪水频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总的来说,高排放情景下的淹没灾害最严重。

    基于IPCC灾害风险评估框架得到的洪水淹没综合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人口密集、经济社会发达的沿海低地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洪水淹没风险,例如,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江苏沿海地区。在RCP8.5-SSP5情景下,“极高”淹没风险等级的分布面积在2100年预计可达到4.41×104 km2。“极高”和“高”风险等级区域波及的人口数量约在2050年达到峰值(RCP2.6-SSP1),而波及的经济资产(GDP)则表现出持续的波动上升态势,约在2100年达到峰值(RCP8.5-SSP5)。江苏和广东“极高”和“高”风险等级区域分布面积明显高于其他沿海省市区,并且需要分别着重防范洪水淹没对耕地和建成区所造成的影响。

    本研究工作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所建立的水文连通性洪水淹没分析模型相较于传统的“浴缸模型”,其算法更合理,而且使用了遥感大数据产品,从而显著提升了大空间尺度海平面上升淹没范围计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充分利用多类型、多要素指标的时空信息,更加准确和细致地刻画了中国海岸带SLR淹没灾害的危险性、暴露度(敏感性)、可恢复性特征,使用多目标决策法与熵值法的组合评估模型计算指标权重,评估结果更加准确可信。总的来说,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沿海地区加强海平面上升淹没灾害风险应对、提升气候变化背景下沿海地区韧性、促进海岸带地区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子课题“海岸带气候变化风险综合评估与决策支持系统”(No. XDA19060205)等科研项目的资助。

    代表性成果:

    He Xu, Xiyong Hou*, Dong Li, Xiangyang Zheng, Chao Fan. Projections of coastal flooding under different RCP scenarios over the 21st century: A case study of China's coastal zone[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022: 108155. DOI: 10.1016/j.ecss.2022.108155

    He Xu, Xiyong Hou*, Dong Li, Xiaoli Wang, Chao Fan, Peipei Du, Baiyuan Song. Spatial assessment of coastal flood risk due to sea level rise in China’s coastal zone through the 21st century[J].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2022, 9. DOI: 10.3389/fmars.2022.945901

    侯西勇,徐鹤,中国海岸带海平面上升淹没风险评估[M] //郭华东,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中国篇,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2.

  • 原文来源:http://www.yic.cas.cn/ky/kydt/202211/t20221117_654996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中国渤海DIN和DIP浓度时空分布及来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26
    • 溶解性无机氮(DIN)和溶解性无机磷(DIP)是海洋中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维持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基础。然而过量的营养物质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已有研究表明,渤海是我国遭受DIN和DIP污染最严重的海域之一。近几十年来,渤海DIN浓度稳步上升,而DIP浓度逐渐下降,这种失衡对渤海的营养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并逐渐引起人们关注,但对于渤海中DIN和DIP输入来源变化的相关研究尚无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田崇国研究员课题组基于渤海2015-2022年春、夏、秋三季的DIN和DIP浓度数据,探讨了渤海DIN和DIP浓度时空分布及来源。 研究发现,季节上,DIN浓度秋季最高,夏季最低;DIP浓度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年际变化上,DIN在2015 - 2022年呈先降低后升高的波动趋势,而同期DIP浓度则呈现下降趋势。空间上,DIN浓度高值集中在海湾处;而DIP浓度则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且这种现象在秋季极为显著。 PMF模型(The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model)分析认为,渤海DIN和DIP的来源主要是河流输入、沉积物再悬浮、市政污水排放、大气沉降和地下水输入。2015-2022年间,DIN的最主要来源为市政污水排放,其贡献比例达28.7%,这一点在以往研究中未受到充分重视。同时也发现,市政污水排放是渤海春季和秋季最主要的DIN污染源。对于DIP而言,其最大贡献者是沉积物再悬浮,其贡献比例高达44.6%,秋季表现最为显著。此外,2021年和2022年观测到的DIN浓度增加主要归因于夏季和秋季降水量的增加,特别是强降雨事件导致了河流输入和大气沉降的增量输入。 相关研究成果以“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IN and DIP Concentrations and Source Appointment along Bohai Sea of China During 2015–2022”为题,发表在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期刊,田崇国为本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2177089,?U1906215和41977190)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769-024-1464-3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渤海中部季节性低氧发生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26
    • 溶解氧(DO)对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不同的水生生物需要特定的DO浓度来维持其生命活动。当DO值降至3-4 mg/L时,许多海洋生物受到显著影响;当DO值< 3 mg/L时,部分鱼类可能死亡,严重影响底栖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当DO值< 2 mg/L时,大多数生物要么死亡,要么迁移至更适宜居住的环境。已有研究表明,夏季渤海中部也有季节性低氧事件发生,但是目前对于河口海湾低氧事件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驱动机制的系统认识不足。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过杰研究员课题组基于渤海中部2022年春、夏两季的调查数据(5月28日至6月2日和8月29日至9月4日),探讨了2022年渤海中部夏季低氧的原因及机制。 结果发现,2022年夏季渤海南部冷水区出现低氧带(DO值< 4 mg/L),该带主要分布在深水区(22.7 ~ 30.5 m),DO最低值为2.92 mg/L。主要发生机制为:首先,夏季温度升高导致海水层化,直接阻碍了表底层DO交换;渤海夏季水动力弱,风速低,受黄河调流调沙的影响,为渤海南部冷水区发生低氧事件提供了物理基础。其次,2022年春季渤海中部的轻度富营养化提供了养分基础,导致夏季浮游植物密度增大,其生长和消衰过程消耗了更多的溶解氧;加之夏季水温升高,加速了海底有机质的矿化和分解,各种耗氧活动加剧了低氧事件形成。 综合来看,水体层化的物理机制是主导2022年渤海中部底层水体发生低氧的主要原因。浮游植物自身密度的增加、生长及其消衰过程,加之温度上升所促进的有机质降解和矿化等耗氧过程的生化机制增加了低氧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该研究为深入探讨典型半封闭海湾频繁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渤海低氧的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相关研究成果以“Investigation of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hypoxia in the central Bohai Sea in the summer of 2022”为题,发表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期刊,过杰为本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4 U2106211 and No. 42076197)、“蓝海101”NORC2023-01航次(No. 42249901)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24.11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