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气候模式模拟误差在热带南太平洋次表层温盐误差形成中的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29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数值模拟和气候预测课题组利用最新发布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数据,结合温盐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试验等,对热带南太平洋次表层温盐误差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imate(IF=5.38)上。

    气候模式是进行气候预测和未来预估的重要工具,但当前的气候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和不确定性,这些系统性误差的存在大大限制了模式的模拟和预报能力。模式中系统性误差的归因和模式性能的改进一直是模式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CMIP6所关注的三大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过去关于气候模式误差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海表面误差,而对于海洋次表层的模拟情况认识不足。由于海洋次表层温盐结构是影响海表热力状态和海洋动力过程的重要因子,对于全球气候变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当前气候模式中次表层温盐误差的基本特征及产生原因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该工作利用最新发布的CMIP6数据发现,热带南太平洋次表层存在一个海盆尺度、冷而淡的温盐误差(平均误差强度为-4 ℃,-0.9 psu)。值得注意的是,该误差在CMIP5模式中同样显著存在。该误差的存在使得热带南太平洋纬向等密度面更加平坦,减弱了热带-副热带之间的水体交换。此外,该误差信号可以通过热带太平洋上层经圈环流向赤道传播,引起赤道次表层变冷和温跃层抬升。通过归因分析和单独海洋试验发现,该次表层温盐误差主要由热带南太平洋负的风应力旋度误差和正的降水误差引起,这表明在最新的耦合模式中仍普遍存在双热带辐合带(ITCZ),对应的是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问题。

    通过进行回归分析和耦合模式试验发现,耦合模式中风应力和降水误差的产生与热带东南太平洋海表面暖误差密切相关。热带东南太平洋海表面暖误差可以加强大气对流活动,进而引起低层大气辐合和局地降水增加,从而产生负的风应力旋度误差和正的降水误差,之后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负的风应力旋度误差通过加强局地的Ekman抽吸引起次表层冷而淡的误差;另一方面,由正的降水误差引起的淡的海表面盐度误差逐渐向副热带延伸,然后通过等密度面过程向赤道传播,进而加强热带南太平洋次表层冷而淡的误差。

    该研究揭示了大气模式的模拟误差在热带南太平洋次表层温盐误差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气候模式的模拟和预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改进模式性能提供了重要参考。本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博士研究生张秋实、副研究员朱聿超以及研究员张荣华(通讯作者)完成,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文章信息及链接:

    Zhang, Q.,Y. Zhu, and R.-H. Zhang, 2023: Subsurface Thermohaline Biases in the Southern Tropical Pacific and the Roles of Wind Stress and Precipitation. Journal of Climate, 36, 2293-2309. https://doi.org/10.1175/JCLI-D-22-0524.1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3/t20230320_6701888.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海洋垂向混合过程在次表层模式误差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4-04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荣华研究员课题组利用最新发布的海洋模式比较计划(OMIP)数据,结合湍流微尺度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试验等,开展热带大西洋次表层温度误差归因和模式模拟改进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imate(IF=5.148)上。 气候模式是进行气候及其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构建基于数理方程的海气耦合模式以来,气候模式的发展和应用都已取得重大成果。例如,已能再现大气温室气体增多所引发的全球变暖现象;其中,2021年发布了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产品,这些基于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是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依据。特别地,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Syukuro Manabe等气候学家,以表彰他们对“地球气候系统的物理建模,并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等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但目前,气候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和不确定性,这些系统性误差的存在大大削弱了模式对于气候预测和未来预估的可靠性。误差的归因和模式性能的改进一直是模式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CMIP6所关注的三大科学问题之一。过去关于气候模式误差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海表面误差,而对于海洋次表层的模拟关注较少。 本工作利用最新发布的OMIP数据发现,热带大西洋次表层存在海盆尺度的暖误差现象。该误差主要出现在100-150 米的次表层海区,并且在赤道外存在两个暖误差中心。与南侧误差相比,北侧误差强度更强、所在的深度更深。作为OMIP模式中典型的系统性误差特征,该误差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性。进一步,本工作通过进行单独海洋模式的敏感性试验,从大气和海洋两方面探究了该误差产生的原因。从大气的角度来看,该误差的产生可部分地归因于模式中风场的不确定性;从海洋的角度来看,该误差主要归因于上层海洋垂向混合参数化方案的不确定性。与湍流微尺度观测相比,海洋模式高估了内部垂向混合的强度。通过使用观测估算的扩散系数替换现有模式中的给定值,模式上层层结得到加强,热带大西洋次表层模拟得到显著改善,次表层暖误差减小了约50%。进一步的热收支分析表明,次表层海温模拟的改善主要归因于垂向混合冷却作用的加强。此外,由于次表层热力结构模拟的改善,热带流系的模拟也得到相应的改进,包括北赤道流加强等更真实的模拟。 该研究揭示了海洋垂向混合过程在次表层模式误差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海洋和气候数值模式的模拟和预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改进气候模式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由博士研究生张秋实、朱聿超副研究员和张荣华研究员(通讯作者)完成,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热带印太海洋盐度变化新模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9-09
    • 近日,海洋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组在热带印太上层海洋盐度的年际-年代际低频变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热带太平洋温跃层盐度变化新模态,揭示了印尼贯穿流调整下的热带印度洋盐度低频变化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JCR一区期刊Journal of Climate(IF 5.707)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IF 3.559). 盐度是海洋环境的基本要素,对海洋环流、全球水循环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等物理和气候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海洋盐度的大范围持续观测,学界对海洋盐度的低频变化缺乏认知,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基本问题。在热带印太海域,海洋盐度的低频变化对海洋环流和气候系统尤为重要,成为国际上海洋盐度研究的焦点之一。 胡敦欣院士课题组胡石建研究员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基于国际Argo计划获取的长时间盐度观测数据,以降水极其强烈的热带印太交汇区和印尼贯穿流海域为中心,对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洋盐度的年际到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一方面,研究团队发现热带太平洋温跃层等密度面盐度的低频变化存在三极模态(Triple MOde of thermocline Salinity variability,简称TMOS),通过盐度收支分析和理论诊断阐明了TMOS模态的形成机制,并揭示了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通过盐度平流调整在TMOS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研究团队揭示了热带印度洋上层海洋盐度的年际到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深入分析其物理机制,指出印尼贯穿流传递太平洋PDO和ENSO相关的盐度变化信号,并通过盐度平流塑造了印度洋盐度低频变化的空间模态。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基于PDO指数的统计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提前10个月预测印度洋温跃层盐度的低频变化。 观测到的热带印度洋(左,15°S)和太平洋(右,10°N)温跃层盐度沿等密度面的西向传播特征(Hu et al., 2019, 2020) 上述研究表明,太平洋气候模态ENSO和PDO通过大尺度调整,一方面在热带太平洋形成TMOS模态,另一方面通过印尼贯穿流盐度平流效应影响着印度洋海洋盐度的低频变化。太平洋TMOS的发现和印度洋盐度变化机制的阐释对理解热带印太水团变化及其气候效应有重要科学意义。 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B子课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汇泉青年学者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  Hu, S., J. Sprintall, C. Guan, D. Hu, F. Wang, X. Lu, and S. Li (2020), Observed triple mode of salinity variability in the thermocline of tropical Pacific Ocea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5, e2020JC016210, doi:10.1029/2020JC016210.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20JC016210  Hu, S., Y. Zhang, M. Feng, Y. Du, J. Sprintall, F. Wang, D. Hu, Q. Xie, and F. Chai (2019), Interannual to decadal variability of upper ocean salinity in the southern Indian Ocean and the role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Journal of Climate, 32(19), 6403–6421, doi: https://doi.org/10.1175/JCLI-D-19-0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