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等制备出新型碳纳米管/石墨烯气凝胶!减少电磁辐射》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6-04
  • 导读:本文通过一种简便的原位水热法和冷冻干燥方法,开发制备出一种新型的碳纳米管/还原型氧化石墨烯气凝胶吸波材料。该气凝胶具有极低的密度,并在18–26.5 GHz频率范围内实现了极强的介电损耗能力。强吸收、宽吸收频带,轻薄的性能使得CNT/石墨烯气凝胶在电磁波吸收材料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由于电子行业及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比以往增加了很多。为了减少电磁污染,电磁波吸收材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材料可以通过它们的固有的磁性和介电损耗去衰减电磁能量将其转化为热能。如今,研究者们在材料调控策略方面一直在不断努力,这些策略主要是探索新材料,或者是构建多个功能组分,以实现介电损耗和磁损耗最大的协同效应。与新材料(如石墨烯,钙钛矿或MXenes)相比,采用多组分协同调控策略解决电磁波污染问题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扩展了吸收体的种类,而且更容易获得更强的电磁波吸收能力。

    最近,许多类型的吸波材料已通过这一策略制备出,特别是对磁/介电复合材料,界面基材料等,均显示出理想的电磁波吸收能力,即使这样,诸如高密度,超高填充率的缺点仍然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商业应用。吸波材料通常以涂层形式使用,该涂层由吸波填料和基质(即石蜡,硅胶等)组成。通常为了获得期望的性能,吸波填料的含量通常大于50 wt%(一些甚至超过80 wt%)。此外,这些吸波剂中含有金属(如羰基铁,FeCo系合金等),因此这将导致吸波材料密度太大。面对这个困难,研究者们对多孔碳基轻质吸波材料的研究兴趣在不断增长,例如三维支架状的碳气凝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由于金属氧化物或金属等的高密度,制备的多组分气凝胶的密度降低得不够,同时,吸收剂的填充率仍大于20 wt%。

    针对上述问题,复旦大学Hualiang Lv等研究人员通过一种简便的原位水热法和冷冻干燥方法,开发制备出一种新型的碳纳米管/还原型氧化石墨烯气凝胶(CNTs/GA)吸波材料。所制备的CNTs/GA吸收剂具有多孔的三维(3D)网络结构,不仅大大增强了电磁波吸收能力,而且有助于形成超低密度和导电渗透阈值。结果表明,具有4 wt%吸波剂(CNTs/GA气凝胶)的吸波层显示出优异的电磁波吸收能力以及最大化的有效吸收带宽(厚度为1.7 mm时,有效带宽8.5 GHz)。这项成果为制备由轻组分构成的具有宽频带吸收,超轻薄的多孔3D气凝胶吸波材料提供了借鉴。相关工作以“Exceptionally porous three-dimensional architectural nanostructure derived from CNTs/grapheneaerogel towards the ultra-wideband EM absorption”为题发表在著名期刊《Composites PartB: Engineering》上。

    在本文中,CNTs/GA气凝胶是通过简单的原位水热法和随后的冷冻干燥过程制备的,其中一定量的CNT均匀地分散在GO溶液中,如图1所示。由于存在极性基团(例如–OH,–COOH 等),因此添加的CNT会被GO吸附。在水热过程中,由GO和CNT构成的纳米片被组装成气凝胶。在自然干燥中,可以从溶剂中收集气凝胶。然后使用PDMS作为基质,通过浸渍法制成吸收层。

    对于CNT/GA填充的吸波材料,在1.5 mm厚度下,最小反射损耗值(RLmin)接近-9.9 dB(标准RL值<-10 dB)。CNTs/GA-1 的RL min值为-40.8 dB,厚度为2.0 mm。随着CNT含量的增加,CNTs/GA-2和CNTs/GA-3 的最小RLmin值为-52 dB(d= 1.9 mm)和-21 dB(d = 2.0 mm)。在1.7 mm的厚度下CNTs/GA-1可以有效地覆盖的整个频率范围(18–26.5 GHz)。

    FESEM图像表明所制备的CNT/GA-0气凝胶是具有三维网络结构并且高度多孔的。插入的CNT被均匀地分布到3D网络中,除了稳定3D结构外,更高含量的CNT可以避免石墨烯纳米片的团聚。

    图1(a – b)CNTs/GA气凝胶和CNTs/GA吸波材料的合成路线图;(c)CNTs/GA气凝胶的数码照片。

    图2 具有各种CNT含量的CNT/GA气凝胶的FESEM图像

    图3 CNTs/GA吸收层的反射损耗曲线

    图4 (a – b)介电常数的实部(ε')和虚部(ε'');(c–d)CNTs/GA-0和CNTs/GA-1的Cole-Cole曲线;(e)CNTs/GA气凝胶的微波吸收机理示意图

    总的来说,通过水热法和冷冻干燥法简易地制备出由CNT和还原氧化石墨烯构成的气凝胶,其中CNT紧密地粘附在石墨烯纳米片上并且形成了多孔3D结构。该气凝胶具有极低的密度,并在18–26.5 GHz频率范围内实现了极强的介电损耗能力。当将4 wt%的CNTs@GA气凝胶分散到PDMS基质中时,厚度为1.7 mm时最小反射损耗值在22.4 GHz时达到-31.0 dB,有效吸收带宽覆盖了整个频率范围(18–26.5 GHz)。强吸收、宽吸收频带,轻薄的性能使得CNT/石墨烯气凝胶在电磁波吸收材料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李清文、勇振中等合作CEJ:电磁屏蔽性能优异的多功能钴镍负载石墨烯/碳纳米管泡沫》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30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磁辐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电磁屏蔽技术在电磁辐射污染控制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开发具有优异电磁屏蔽性能的电磁屏蔽材料是实现有效电磁屏蔽的关键。目前,传统电磁屏蔽材料在低密度、高电导率、高力学性能、隔热性能和阻燃性能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未来高科技时代的实际应用要求,研制先进的多功能电磁屏蔽材料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开发适用于不同应用环境的多功能电磁干扰屏蔽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近期,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李清文团队采用定向冷冻干燥和水热工艺相结合的策略制备了具有定向孔结构的多功能钴镍负载石墨烯/碳纳米管泡沫(NiCo@RSF)。其中,定向孔结构的孔壁由RGO和SWNTs均匀混合形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NiCo纳米颗粒均匀地负载在RSF骨架上。得益于RGO和SWNTs形成的三维导电网络的介电损耗作用、NiCo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损耗作用和定向孔结构产生的电磁波在限域空间的多重反射吸收,所制备的NiCo@RSF在X波段的电磁屏蔽性能高达105 dB,SSE/t可达18711 dB?cm-2 g-1。同时,NiCo@RSF还表现出优异的隔热和阻燃性能,呈现出多功能特性。该研究工作为轻量化碳基电磁屏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有效指导。    相关工作以Multifunctional NiCo@RGO/SWNTs foam with oriented pore structure for excellent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为题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论文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博士生傅慧丽,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勇振中项目研究员、西安科技大学余盈荧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李清文研究员,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资助。
  • 《苏州纳米所李清文团队成功实现>7GPa碳纳米管纤维制备》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10-18
    •   碳纳米管纤维(Carbon nanotube fiber, CNTF)是由大量一维碳纳米管组装而成的宏观纤维材料,其碳纳米管组装单元(CNT)在理论上具备超高的力学与电学性能,使得碳纳米管纤维展现出兼具金属纤维、高分子纤维及碳纤维的综合性优势。在多种碳纳米管纤维常用制备方法中,浮动催化直接纺丝法(floating catalysis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FCCVD)由于具有极高的制备效率,被认为是碳纳米管纤维宏量制备的关键技术。然而,该方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纤维存在着大量的碳纳米管弯曲、缠结及管间孔隙等缺陷,限制了纤维性能的充分发挥以及实际应用。为此,研究人员通过多种后处理手段进行浮动催化碳纳米管纤维的性能增强研究。总体而言,现有后处理手段往往只着重关注纤维中的某一类型缺陷,且关于纤维微观结构变化对纤维载荷传递与性能的影响机理尚不明晰,阻碍了碳纳米管纤维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发展出可同时实现纤维再取向及致密化的综合后处理技术,已然成为高性能碳纳米管纤维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关键。   本工作中,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李清文团队开发出一种针对浮动催化法碳纳米管纤维的新型综合后处理增强策略,主要包括氯磺酸辅助牵伸取向与辊压致密,可实现碳纳米管纤维中碳纳米管取向度及管间堆积致密度的同步提升。此外,通过纤维表面及断面的高分辨SEM、广角X射线散射(WAXS)、偏振Raman光谱及BET分析等多种微观结构表征手段,揭示出纤维微观结构演变对纤维力电性能的影响及增强机理。研究表明,纤维内碳纳米管弯曲、缠结及管间孔隙等缺陷在后处理过程中得到显著降低,对纤维性能提升十分有利。进一步地,通过后处理参数优化,得到了综合性能优异的碳纳米管纤维,其中,纤维拉伸强度达到7.67 GPa,弹性模量达到230 GPa,电导率提升至4.36×106 S/m。   浮动催化碳纳米管纤维的多步后处理工艺,首先为氯磺酸辅助牵伸取向过程(图1a),碳纳米管纤维原丝进入氯磺酸中,发生质子化膨胀从而降低管间范德华作用,经过牵伸取向作用及凝固浴中凝固收缩致密作用,然后进行热退火去除纤维中的杂质(图1b),最后进行辊压致密化(图1c),从而实现碳纳米管纤维取向度和致密度的同步提升。   多步后处理过程中碳纳米管纤维微观结构发现显著变化,纤维表面及断面的SEM和纤维断面TEM表征结果显示,氯磺酸辅助牵伸可提升纤维内碳纳米管的取向度和排列致密度,而辊压致密化处理可进一步提升纤维致密度。  图3a-c中通过密度和BET分析表征了纤维致密度及孔隙缺陷的变化情况,显示氯磺酸辅助牵伸和辊压过程均有效降低了碳纳米管纤维中孔隙缺陷,提升了纤维致密性。图3d-h通过WAXS表征了纤维中碳纳米管取向性的变化情况,图3i偏振Raman表征验证了纤维取向度变化,结果均显示纤维取向度的提升主要来自氯磺酸辅助牵伸过程,而辊压过程则可进一步少量提升纤维的取向度。   图4为多步后处理过程中的不同牵伸率、牵伸速率、凝固浴成分及辊压速度条件对碳纳米管纤维力学拉伸性能的影响,从而获得了多步后处理过程的最佳处理条件,牵伸率为16%,牵伸速率为0.058 m/min,凝固浴采用二氯甲烷(DCM),辊压速率为0.5 cm/min。同时,研究团队也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对碳纳米管纤维导电性的影响。   经过处理条件优化,研究团队制备的高性能碳纳米管纤维具有极高的力学、电学性能,其拉伸强度达到7.67 GPa,弹性模量达到230 GPa,电导率达到4.36×106 S/m。与传统高性能纤维相比,该高性能碳纳米管纤维具有高强、高导电的综合性能优势,同时,碳纳米管纤维还展现出良好的可加工性和电热转化性能。总体而言,本工作中碳纳米管纤维的力学与电学性能均达到浮动催化碳纳米管纤维领域中的最高水平。相关工作以Carbon nanotube fibers with excellent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by structural realigning and densification为题发表于Nano Research,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吴昆杰副研究员、博士生牛宇涛及江西省纳米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王彬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张永毅研究员、勇振中研究员,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蹇木强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李清文研究员。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