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扩散阻断的MoS2纳米片中通过边缘态进行的超快内部激子解离》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2-12-07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刘新风研究员团队,联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张勇团队和物理所孟胜团队研究了球磨法制备的不同横向尺寸(10 nm-160 nm) 的MoS2的边缘态,激子扩散及解离的动力学过程,为光电子学和光捕获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关成果以"Ultrafast Internal Exciton Dissociation through Edge States in MoS2 Nanosheets with Diffusion Blocking"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 杂志上 (doi.org/10.1021/acs.nanolett.1c04987)。

            材料的表面态具有特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凝聚态材料的表面态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其中,二维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TMDC)的边缘状态也被广泛研究,研究发现其具有边缘导电、边缘等离子体、自旋保护传输以及高催化活性等性质,这些优异的性能表现加深了TMDC基础研究和丰富了其应用前景。边缘电子态的亚带隙分布、金属带、自旋非简并等部分特征已经被研究,而它们的动力学尚未被完全理解,特别是边缘状态如何以及如何快速填充,它们如何有助于整体电荷传输和重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优化和扩展TMDC应用至关重要,然而微弱的边缘信号通常会被内部背景淹没或受到边缘杂质干扰,需要极度暴露和干净的边缘结构,因此研究仍然存在挑战。

            研究团队使用球磨产生的10 nm MoS2纳米片,该方法产生的纳米片尺寸均一,更重要的是具有洁净的高锯齿形暴露边缘。结合电子能量损失光谱 (EELS)和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了亚带隙边缘态吸收,覆盖范围为1.23 eV至1.78 eV。揭示了边缘态粒子和与激子的竞争,由于纳米尺寸,这些纳米片具有高度暴露的边缘,约占片面积的11%,便于边缘状态的直接瞬态吸收(TA)研究。在1.87 eV能量激发下,光激发激子首先通过带间填充并很快在约0.40 ps内解离成边缘电子态过渡。在低于带隙激发的情况下,由于通过非绝热耦合 (NAC)分析减少了带内轨道耦合,边缘态的布居时间更长,最高可达1.0 ps。泵浦能量依赖TA数据揭示了空穴的带间跃迁速率决定了边缘态的产生。边缘态的形成过程分别受到了带间跃迁和带内驰豫的调控,在高于带隙时激发,存在带间跃迁决定的0.4 ps超快激子解离动力学过程;低于带隙能量激发时,边缘态能带上的驰豫决定了边缘态的形成。团队还进一步研究了激子输运对边缘态种群动力学的影响。此外,研究团队发现边缘状态引入了边界上的外部电位梯度,终止了激子从内部的激子扩散传输。通过测量激子解离寿命作为纳米片横向尺寸的函数,提取激子扩散系数86.7 cm2/s,进一步证实了边界阻挡激子扩散。这项研究从能量、时间和空间角度扩展了对TMDC半导体边缘态动力学的理解,为边缘态操纵和器件优化提供了途径。


    编译来源:http://www.nanoctr.cn/kyjz2017/202207/t20220715_6481385.html

  • 原文来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1c04987
相关报告
  • 《通过高通量化学气相沉积法,对单层MoS2微球腔的激子特性进行了优化。》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09-24
    • 调谐二维直接带隙半导体的光学特性对光子光源、光通信、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工作中,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将二硫化钼(MoS2)的激子特性直接沉积在硅微球共振器上。在室温下,在连续波激励下,可观察到在650-750纳米的发射波长范围内的多耳语画廊模式(WGM)峰值。摘要研究了光致发光(TRPL)和飞秒瞬态吸收(TA)光谱法,研究了MoS2微空腔的光物质相互作用动力学。TRPL研究表明,由于在微空腔中产生的普细胞效应,在MoS2中增加了载波-声子散射和间带过渡过程的辐射复合率。TA光谱研究显示,互带过渡过程的调制主要发生在pb-a波段,估计为1.60。此外,利用MoS2的WGM峰值进行折射率传感,灵敏度最高可达150纳米/折射率单位。目前的工作为高性能光电器件和传感器提供了一种大规模而直接的方法,用于耦合原子薄的二维增益介质和腔体。 ——文章发布于2017年9月20日
  • 《超快激光诱导透明电介质内部纳米光栅的材料路线图》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1-04
    • 近日,上海大学物理系超快光子学实验室戴晔教授团队与巴黎萨克雷大学ICMMO实验室Matthieu Lancry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上合作发表了题为“Materials roadmap for inscription of nanogratings inside transparent dielectrics using ultrafast lasers”的长篇综述文章。 该论文以“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物质”(包括透明电介质、半导体和晶体等)为重点,对近二十年来超快激光诱导纳米光栅的形成机理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并在基于材料化学组分的基础上对其周期性、纳米孔尺寸、填充因子以及相关的“光学性能”(纳米光栅形成的起始/破坏的能量窗口、最大延迟量或者双折射)和“技术性能”(诱导纳米光栅的能量消耗、激光扫描速度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近年来,超快激光脉冲在透明材料加工领域内已经成为一种非常优异的加工工具,它可以诱导出具有高自由度和高空间精度的2D/3D结构改性。由此,人们可以很大程度上根据激光辐照参数来诱导自组织结构、孔洞、纳米晶体等结构改性,以及进行3D折射率分析。紧聚焦飞秒激光与光学材料相互作用的最有趣和最富创新的现象之一就是产生自组织的纳米周期结构—纳米光栅,在该结构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各类应用,包括双折射元件、几何相位光学元件、超稳定超高密度5D光存储技术和耐极端环境的光纤传感器,上述应用都利用了这种“光诱导结构”(事实上并非真正的结构自组织)的光学各项异性特点。 在透明材料内部激光辐照的区域,通过电子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到纳米光栅,图1(a)给出了示例(在常见的二氧化硅玻璃内部),纳米光栅的平面通常垂直于激光偏振E。这些结构是由直径几微米的纳米平面组成,如图1(a)顶部。此外,图1(a)底部展示了纳米光栅形成时的等离子体密度和温度的局域分布,图中峰值温度已超过了二氧化硅结构的分解极限。 通过调节激光辐照的参数,研究者们已经在多种透明材料内部诱导并观察到了纳米光栅。研究最多的纳米光栅由熔融石英玻璃内部诱导的规则排列的纳米平面组成,每个平面都包含椭圆状的纳米孔(尺寸10至30 nm)。玻璃内部的氧化物分解(等离子体的纳米空化)导致这些纳米孔产生。这些排列的平面对激光偏振很敏感,拥有显著的光学双折射(导致较大光学延迟量(大于200 nm)),并具有可应用的光学带宽以及非凡的热稳定性。此外,这些纳米层表现出交替排列的高/低原子密度特征(如图1(b)),这也导致折射率的高/低分布(nG和npl)。最近的新进展表明,线偏振光诱导的纳米孔层还可以改变玻璃的结构对称性,导致非手性材料内产生光学手性结构,发展出激光直写手性光学元件的新方法。 上述所有光学特性已应用于2D/3D空间可变双折射光学器件、几何相位光学元件、高温光学传感器、长寿命5D光存储、微流体、芯片实验室器件以及偏振选择全息术。图1(c)给出了一个光学元件的例子,在中红外波段的重氧化物8% Ta2O5-BGG玻璃内通过激光制造了一个外径为2 mm的双折射菲涅尔梯度折射率(GRIN,graded-index)片。该菲涅尔波带片实现了2π的最大相位延迟,图1(c)底部图给出了其典型的主焦斑图。 直至最近,由纳米孔结构组成的自组织纳米光栅,被认为仅形成在少数材料(以硅基氧化物玻璃为主)中,因此其应用范围被限制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内。过去10年间,玻璃物理性质(熔化温度、热扩散率、吸收率等)对纳米光栅形成过程的影响也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合理的解释,研究人员发现不同的化学组分会影响纳米光栅的形成,但该方向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这篇综述归纳整理了国际上一些研究团队目前为止提出和发现的,纳米光栅形成与光学玻璃化学组分之间的内在规律,提出纳米光栅光学性质(纳米光栅能量窗口、光学延迟量和双折射)可以随玻璃组分而成比例地变化,光学延迟量与双折射成正比,并讨论了不同组分玻璃中纳米光栅的周期性、纳米孔尺寸、填充因子(FF,filling factor)以及相关的“技术性能”,后者代表纳米光栅形成的起始/破坏的能量窗口、最大延迟量或者双折射、诱导纳米光栅的能量消耗、激光扫描速度以及热稳定性,上述“技术性能”的评估有望推动超快激光制造技术在工业和实验室应用时玻璃的设计和激光参数的选择。 事实上,多种玻璃或者晶体中均观察到了超快激光诱导的纳米光栅存在,包括掺杂F、P、Ge、Cl、OH的二氧化硅玻璃、GeO2玻璃、SiO2–GeO2玻璃、TiO2–SiO2玻璃(ULE、Corning)、TeO2单晶、蓝宝石、Al2O3–Dy2O3二元玻璃、LNS甚至多组分铝硼硅酸盐或BGG玻璃。文章作者将文献中收集的结果绘制成折射率-玻璃退火温度图,如图2所示,折射率与退火温度均是玻璃材料的特性,也是玻璃制造商和用户参考的两个关键方面。文章作者以纳米光栅发展的材料路线为基础将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1)2003至2014;2)2016至2020;3)2020至2023。 纳米光栅一般分为四类:第一种可在大部分氧化物玻璃(如SiO2)中观察到,同时也是首次观察到的类型,这一类型是以超快激光激发下氧化物分解形成的纳米多孔层为基础;第二种纳米光栅通常在半导体(GaP和Si)和氧化物晶体(Al2O3和TeO2)中被观察到,其实验结果表明激光诱导的条纹均整齐地排列并垂直于激光偏振方向;第三种类型是激光诱导周期性非晶化的现象(例如石英晶体中),该类型可能是由受激电子等离子体结合辐照引起的热效应的局部波动造成;最后一种类型是激光诱导玻璃内部周期性纳米结构,组成结构的纳米层出现了结晶化现象,其可见于LNS(LiNbO3晶体沉淀)玻璃、(33Li2O–33Nb2O3–(34-x)SiO2)–xB2O3非全等玻璃、20Na2O-80GeO2玻璃(全等玻璃组分Na2Ge4O9)、65Al2O3–35Dy2O3玻璃(全等玻璃组分Dy3Al5O12)。 关于纳米光栅形成的机制,受激等离子体引起的纳米空化过程被认为是导致空间有序纳米光栅形成(由于散射波干涉)的原因,其过程如下:第一步是介质中随机分布的晶格缺陷为该过程埋下种子;第二步是受激等离子体的形成和局部场增强效应导致椭球(扁)纳米等离子体热点(高电子等离子体密度或能量)的形成;第三步是辐照后自由电子和声子之间的能量转移引起纳米尺度范围的局部热分布;第四步是纳米等离子体热点和玻璃基体之间的温差会导致局部热膨胀,引起相应的应力产生。 文章作者通过总结课题组近期的成果,发现不同化学组分的玻璃中的纳米光栅具有不同的周期,大多集中在附近,更确切地说是,这些周期的变化有可能取决于Rudenko等人提出的不均匀性浓度Ci。玻璃化学组分不同,诱导的纳米孔大小会变化。例如具有较高SiO2含量的玻璃会呈现较小的纳米孔径,但在Al2O3–SiO2二元玻璃光纤芯中,其会随着Al2O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化学组分导致的玻璃粘度也会影响纳米光栅能量窗口,图4展示了玻璃网格中形成体与修饰体在纳米光栅形成中扮演了不同的重要角色。另外化学组分还能影响纳米光栅最大延迟量与双折射,例如在含SiO2或GeO2量高的玻璃中诱导的纳米光栅具有更高的延迟量。化学组分也影响纳米光栅“技术性能”(写入速度、最大延迟量及功率消耗),SiO2和GeO2因其性能优异而始终是释放其工业潜力的最佳候选玻璃。最后,化学组分还会影响纳米光栅热稳定性,热稳定性是评价光学器件实际应用潜力最直接的一环, Infrasil玻璃和N-BK7玻璃分别表现出最佳和最低的热稳定性,并且增加Al2O3含量有可能提高其热稳定性。 迄今为止,包括玻璃、晶体和聚合物等多类透明材料中均观察到了纳米光栅结构,这也暗示不同材料中诱导的纳米光栅均可用于不同的光学应用,研究纳米光栅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将这种激光诱导的亚波长周期结构应用于集成了不同功能的微纳光学元件中,图5展示了过去20年基于纳米光栅的一些典型光学元件。 图1(a)飞秒激光诱导玻璃内部纳米光栅结构图与等离子体密度与温度的空间分布。(b)飞秒激光诱导的纳米光栅结构示意图。(c)飞秒激光诱导菲涅尔波带片的光学显微照片与632 nm下的一级聚焦图像 图2不同玻璃的折射率(550 nm下测得)与玻璃退火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a)观察到纳米光栅的不同材料。(b)、(c)和(d)为BK7玻璃中纳米光栅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图3氧化物玻璃中孔状纳米光栅形成机理的示意图 图4(a)不同铝硼硅酸盐和SiO2(Suprasil CG,取作参照)玻璃的粘度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b)各种铝硼硅酸盐和商业玻璃的归一化纳米光栅能量窗口与温度间隔之间的函数关系 图5基于纳米光栅的光学应用。(a)双折射元件;(b)几何相位光学;(c)光学数据存储;(d)微/纳流体;(e)利用点对点技术压印在Al2O3–SiO2光纤熔融芯中的光纤布拉格光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