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提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25
  • 在欧盟绿色转型政策的推动下,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逆势增长,为中国品牌电动车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分析认为,虽然中国电动乘用车在欧洲市场仍处于追赶者的位置,但随着中国车企海外布局进一步深入,中国电动车有望在欧洲市场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德国专业汽车机构施密特汽车研究公司近期发布的《欧洲电动车市场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电动乘用车制造商品牌在欧洲18个主要汽车市场总销量达到23836辆,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幅超过13倍,市场份额达到3.3%,显示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正迎来快速发展期。

    现状——

    销售增长势头迅猛,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

    近期,上汽大通MAXUS旗下电动车EV80成功摘得英国2020年汽车运输奖中的年度清洁宽体轻型客车奖,成为第一个赢得该奖项的中国电动车品牌。英国汽车运输奖创办至今已有35年历史,是衡量汽车制造商、运营商以及行业变革者市场贡献的重要标杆。

    上汽大通海外事业部总经理杨峻岭表示,截至2020年,上汽大通MAXUS已进入英国、挪威、爱尔兰、西班牙、荷兰等多个欧洲国家市场。

    克里斯汀·贝格是挪威当地一家汽车租赁公司的负责人。贝格表示:“我从2014年开始购买电动车。上汽大通的产品在性价比方面表现出色,而且在功能性、智能化等方面也具有很强竞争力。”她认为,挪威当地民众了解中国是电动车以及电动车电池领域的全球领先者,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很高,公司已经购买约30辆EV30轻客用于出租。

    近年来,中国各主要电动车生产商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欧洲是重要目标市场。新能源车品牌爱驰是第一家获得欧盟整车认证的中国品牌。去年初,爱驰在欧洲正式发布旗下新款电动车U5,目前已成功进入法国、德国、荷兰等多个重要市场。中国电动车初创公司小鹏汽车,也在今年初正式宣布进入欧洲市场,并计划在未来短时间内推出多款新型电动车。此外,比亚迪、吉利、蔚来等中国汽车品牌都将深耕欧洲市场作为下一步业务发展重点。

    德国汽车管理中心负责人斯蒂芬·布雷泽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品牌在电动车领域非常有竞争力,这不仅体现在价格上,还体现在创新及整车工艺等各个方面。“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发展势头迅猛。可以预期,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电动车获得欧洲市场认可。”

    潜力——

    当地利好政策驱动,中企产业链优势明显

    根据欧盟委员会近期推出的《可持续与智能交通战略》,2030年前,欧盟范围内零排放汽车保有量将至少达到3000万辆。受欧盟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以及成员国不断扩大的鼓励政策影响,2020年欧盟新能源汽车销量逆势上扬。据统计,2020年欧洲电动车及插电混动车的新车销量增加45%,达到125万辆,市场占有率接近10%。

    欧洲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长为中国品牌电动车提供了良好机遇。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付强表示,在各项利好政策驱动下,随着欧洲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以及民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欧洲电动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欧洲本土企业目前存在的电动车车型储备不足、价位区间两极分化等现象,也为中国电动车品牌的进入创造了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资源与环境研究室副主任李鹏飞认为,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型耐用消费品,其研发、制造及服务,既要遵循传统汽车工业的逻辑,也要遵循消费电子产业的逻辑。“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消费电子产品门类,产业配套、技术应用和产业服务能力全球领先。这是支撑中国企业通过强化电动车的消费电子产品功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产业链优势所在。”

    施密特汽车研究公司负责人玛蒂尔斯·施密特表示,欧洲传统汽车企业转向电动汽车的步伐相对谨慎,再加上欧洲各国政府采取的大规模刺激计划,未来五年可能是中国电动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活跃期。市场研究机构IHS MARKIT汽车市场分析师伊安·弗莱切则指出,随着欧盟新的减排目标实施,当地传统汽车厂商将渐渐全面转向电动车生产和销售,中国电动车厂商可能面临更大竞争压力。

    挑战——

    服务质量急需提升,技术创新仍待加强

    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迎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不小挑战,特别是与欧美主要汽车生产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统计,2020年西欧主要汽车市场电动车销量最大的三个品牌分别为大众、雷诺日产以及特斯拉,销量均接近或超过10万辆。

    施密特表示,与熟悉欧洲市场的当地传统汽车制造商相比,中国电动车企业首先需要跨过的就是标准门槛。相比于全球其他地区,欧洲市场有着更为严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监管标准。下一阶段,欧盟还将不断推出更严格的行业标准,包括针对电动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和电池循环利用率等重要标准进行立法,这将对包括中国品牌在内的外国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布雷泽尔认为,市场认知也是当前中国品牌进入欧洲市场的重要障碍。“欧洲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更高,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提升服务等方式,提高品牌信任感和认可度。”

    据了解,为在欧洲市场进一步站稳脚跟,包括上汽大通、爱驰在内的中国车企都在积极完善售后服务网络,寻求与当地需求实现更好对接。李鹏飞表示,当前,中国品牌电动车在欧洲市场还处在“试水”阶段,要想彻底打开欧洲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能否在电动车的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上持续取得突破。“在持续创新的基础上,与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共同发展,是中国电动车企业在欧洲市场成功的关键。”

    施密特建议,在进入欧洲市场的初期,中国电动车企业可考虑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合资及并购等方式,寻求同欧洲当地生产商更密切的合作,比如推动供应链本地化以及共用生产线等。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还能够获得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的便利及优势,并推出与当地用户需求更为契合的车型。

相关报告
  • 《中国电动汽车借绿色转型东风发力欧洲市场》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23
    • 今年,中国蔚来ES8型汽车正式在挪威开启用户交付;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期间,中国长城汽车旗下魏牌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车型摩卡(Coffee 01)全球首发……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市场持续发力,中国产电动车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 目前,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欧盟委员会今年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计划提案。根据这个提案,为实现减排目标,2030年新注册燃油车将比2021年减少55%,到2035年将不再有新的燃油车注册。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慕尼黑办公室合伙人帕特里克·绍富斯表示,政策支持以及严格的碳排放目标,极大促进了欧洲国家对低排放和零排放汽车的需求和生产。数据显示,在欧盟绿色转型政策推动下,18个欧洲国家2021年三季度新车销量中,电动汽车占比升至13%。 当前,中国车企借助向电动汽车转型的东风在欧洲市场站上了竞争起跑线。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正在全球发起“攻势”,进军欧洲并在这片最早形成规模的市场上逐步渗透。 凭借较高性价比,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正迎来快速发展期,受到欧洲业界和消费者的认可和肯定。《日本经济新闻》说,以中国上汽集团生产的“名爵”纯电动车为例,其续航里程长,与欧洲品牌同类型产品相比价格优势明显。2021年前11个月,名爵在英国的新车销量中占比达到1.9%,超过本田和马自达;11月单月占比升至3.6%,直逼日产和福特。 德国“新事实”市场调研公司进行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受访德国人对购买中国电动车持开放态度。19%的德国人愿意购买中国制造商的电动汽车。在中青年群体中,购买意愿更高。 同时,中国品牌车辆的性能和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为中欧绿色合作注入更多动力。名爵和蔚来目前都获得了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的五星级评定。蔚来还带来了当地暂时没有的换电技术,并通过云端升级硬件功能,为欧洲用户带来全新的智能和数字化体验。 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电动车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纯电动汽车方面,中国仍保持领先,中国电池产量也远超欧洲。 德国国际机动车制造商协会柏林代表处负责人彼得·迈尔表示,该协会正与中国汽车制造商就可能的会员资格进行协商,“我们迟早会将中国品牌纳入协会”。
  • 《欧盟纯电动车5%中国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20
    • 中国汽车品牌之所以在欧洲市场具有竞争优势,不仅仅是因为较高的性价比,而且车辆的安全性也已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早已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 中国电动车厂商正试图在欧洲站稳脚跟。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动车品牌赴欧洲发布新车型,与全球汽车制造商同台竞技,中国制造的出色表现也越来越受关注。 欧洲行业机构T&E周一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预估,今年上半年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占欧盟纯电动汽车销量的5%,到2025年可能占据欧洲纯电动车18%的市场份额。该机构认为,欧盟需要为欧洲本土汽车制造商提供更多激励措施,以扩大欧洲纯电动汽车的生产规模。 中国品牌竞争优势凸显 尽管欧洲正在大力推动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的普及,但T&E发布的报告认为,从今年欧洲的电动车销量来看,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今年上半年,欧洲全电动汽车销量占比为11%,低于预期的13%。 T&E研究认为,欧盟汽车制造商未能扩大生产规模,这导致了中国等外国汽车制造商迅速占领市场份额。该机构敦促欧盟汽车厂商应尽快提供价格合理的车型,以加速占据欧洲大众电动车市场的份额。“如果欧盟不能有效地规范自己的市场,它就有可能失去在汽车行业的经济主权。”报告写道。 中国汽车品牌之所以在欧洲市场具有竞争优势,不仅仅是因为较高的性价比,而且车辆的安全性也已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早已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 上周,比亚迪SUV电动车ATTO 3获得了Euro NCAP(欧洲新车评估计划)的最高分五星安全评级,成为继长城汽车之后又一家获得五星评级的中国电动车厂商;其他两款包括Stellantis和东风合资的雪铁龙C5 X电动车以及雷诺和江铃汽车合资的Mobilize Limo获得了四星评级,这有助于中国汽车厂商在欧洲“站稳脚跟”。 目前,不仅仅有比亚迪和长城汽车等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扩大欧洲的市场份额,蔚来、理想、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公司也已经瞄准欧洲市场,并纷纷表示考虑在当地建立制造基地。 在本月初,蔚来汽车在柏林召开欧洲发布会,高调进军德国、荷兰、丹麦和瑞典四国市场,此前蔚来已经在挪威迈出了海外征途的第一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电动车品牌在挪威的注册量占比超过10%。 北欧为何成为“桥头堡” “北欧人非常注重环保理念,中国品牌电动车在那里也非常受欢迎。”一位挪威驻沪商务投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挪威自2009年起,就制定了包括免登记税和购置税等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挪威,所有的主要道路间隔50公里就有一座快充站,每一万名挪威居民拥有充电桩的数量就达到30余个。 “当然,现在电价高企也给电动车的销售带来一定的挑战。”上述挪威方面投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我们希望这种影响是短暂的,但另一方面,燃油车的油价也在上涨。” 作为沃尔沃汽车的所在地,瑞典的汽车工业有着长达几百年的历史。瑞典也是电动车补贴最为慷慨的欧洲国家之一,瑞典政府近十年拨款近10亿瑞典克朗,推动电动车的发展。2021年,瑞典电动车销量占比达到创纪录的45%,仅次于挪威。 在瑞典,购买电动汽车的个人可以获得25%的退税,公司可以获得40%的税收优惠。此外,电动汽车还可以享受一系列特殊优待,例如在一些公共场所免费停车,在部分区域可以使用公交专用道等。 凭借慷慨的补贴、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消费者较高的接受度,瑞典也成为中国电动车厂商出海的“桥头堡”之一,吸引了吉利、东风、比亚迪、爱驰、蔚来和小鹏等众多中国汽车制造商投资。 近年来,由电动车需求触发的北欧电池产业链也成为中国投资的热门领域。据瑞典驻沪领馆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目前中国和瑞典在电池产业方面的紧密合作正在创造新的投资机会。 “为了达到欧盟设立的目标,我们必须新建20-30个大型的电池制造基地,这是一个巨大的扩张,不仅仅意味着产能的提升,也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上述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她还表示,目前全球主要的电池生产基地都位于亚洲,而未来几年,欧洲电池产业链将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这是由于欧洲对于绿色能源需求的激增。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锂离子电池生产的体量大,具有规模效应,但要发展先进技术仍然离不开全球合作。”他补充道,目前协会正在积极在推进中国电池产业EPD(电池行业环境产品声明)平台的建设工作以及未来中欧EPD平台的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