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四大趋势》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2-20
  • 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对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提出全新的需求:一方面,无人车、无人机等全新智能终端的工作依赖于更加安全、无缝、全面的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的覆盖;另一方面,智能的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的广泛应用与云计算、大数据等平台基础设施提供的低廉快速的计算能力和丰富的数据资源能力密不可分。同时,工业智能化、国防智能化等特定领域、行业智能服务更是有赖于面向特定行业的信息基础设施提供保障。由此可见,面向未来,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什么是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

    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是以固网、移动通信网络等基础网络为核心基础,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卫星定位与通信等关键技术,面向各相关产业提供网络能力、计算能力及数据能力服务,并使其更加有效地满足智能时代产品、业务及服务的需求,支撑人工智能服务的泛在、安全、高效提供的新一代公共服务系统,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

    根据使用性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通用性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固网、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等;二、通用性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各类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和数据中心等;三、通用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面向无人驾驶的车联网平台、面向工业智能化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能源互联网领域的能源互联网平台等。

    四大重要趋势不容忽视

    未来,随着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快速渗透,以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无人驾驶等为代表的新兴应用场景,对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发展将呈现全要素、全天候、高质量和强智能四方面趋势特征。

    全要素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部分行业广泛应用,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工业、金融、国防等领域对信息基础设施在速率、接入、时延、计算、智能化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向宽带化、智能化升级,同时以高速宽带、泛在移动、天地一体、智能敏捷、综合集成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加速形成。在物联感知、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平台、内容分发网络等应用基础设施的部署下,过去以信息传输为核心的网络设施正向集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演进。

    全天候

    当前由于陆地信息系统已经无法充分满足信息化社会及国防信息化广域覆盖与多类信息融合共享的需求,建立天地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成为未来信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天基卫星、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全面融合的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对国民经济、国防安全有深远影响,是提升我国信息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天地一体化网络具有典型的大时空尺度属性,在任何复杂气候条件、任何时间段、任何地段均可以接入,具有网络全覆盖、空天地海网络协作、智能控制和处理、快速反应、高效应对等鲜明特征。

    高质量

    尽管网络已基本满足高速泛在应用需求,但却仍然无法满足高清语音视频、无人驾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场景中高可靠和低时延的需求。未来网络基础设施必须满足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性、高速率等基本要求。以移动通信网络为例,4G网络已基本满足高速泛在的应用需求,但仍无法满足高清语音视频、无人驾驶等新技术的应用场景中在网速和时延方面的高质量需求;5G网络不仅传输速率更高,而且在传输中呈现出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耗大连接和低时延高可靠的特点,成为未来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使能者。

    强智能

    传统基础网络因设计复杂、开放性不足、调整效率低等原因,无法适应下一代互联网对基础网络设施提出的要求。构建适应万物互联、智能化社会的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对于促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保障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未来智能化网络将具备更简单、更灵活和更开放的特点:更简单是指未来网络实时感知环境,自优化、快速全局配置;更灵活是指未来网络将由云化数据中心组成,实现智能化流量调度;更开放是指网络能力的开放,更简单地实现调用和配置。

    我们相信,信息基础设施将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结合并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未来其将不断向全要素、全天候、高质量和强智能等方向加速演进,最终发展可能会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

  • 原文来源:http://www.cnii.com.cn/industry/2018-12/18/content_2126935.htm
相关报告
  • 《华为发布智能光伏未来十大趋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31
    •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正值《巴黎协定》发布五周年之际,当前已有28个国家相继承诺“碳中和”目标。与此同时,5G、AI、云等技术也正在使能千行百业,加速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3月17日,华为携手全球技术专家、咨询公司、能源智库,立足更低LCOE,电网友好、智能融合、安全可信四个价值维度做出预测,发布了面向2025的智能光伏十大趋势,旨在为新能源下一步智能化发展提供战略参考。华为智能光伏市场营销部总经理武磊磊对智能光伏的十大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摘要如下。 趋势一:高压高密 系统电压提升是LCOE降低的重要途径。从600V-1000V-1500V,未来将走向更高电压。随着碳化硅、氮化镓材料、芯片散热、拓扑架构技术的发展,提升功率密度的同时,光伏度电成本进一步下降,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逆变器功率密度将提升50%以上。 趋势二:全模块化 光伏平价进入市场化运作,电站生命周期与补贴年限解耦。模块化将支撑更长电站生命周期,助力LCOE降低25%。 逆变器、PCS、储能等关键核心部件,设备间采用标准接口,灵活扩容,快速部署;逆变器不管交流还是直流侧,具备储能接口,面向未来演进。同时随着光伏电站规模和复杂度越来越高,专家上站维护的传统模式成本过高。模块化设计可以实现免专家维护,极大降低运维成本、提升系统可用度。全模块化设计将成为行业主流。 趋势三:主动支撑电网 新能源渗透率提高导致电网强度下降。未来5年,光伏电站必须从适应电网逐步向支撑电网演进。 随着全球新能源的迅猛发展,新能源电网适应性标准也在不断演进,对支撑电网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国家最新发布的2019新国标GB/T37408技术规范也与时俱进,特别强化了高穿有功稳定性、高低电压穿越能力、频率适应性等电网适应性要求,设定了更高的门槛。未来低SCR电网环境下,光伏逆变器需具备更精准的并网算法。 趋势四:光储一体 打造智能绿色发电机,助力光伏成为主力能源。光储的结合,能够使光伏电站从电流源变身为电压源,以光储协同控制算法,实现虚拟惯量等同步机特性,光伏发电技术指标向火电靠拢,可储可控,进一步增强电网。同时储能要解决安全、寿命等问题,保证在电池生命周期内,电池利用率最大化,这是未来储能电站的发展方向。预计到2025年,光储共生比例将达到30%以上。 趋势五:全面数字化 数字技术与光伏技术融合,使运维、生产管理和资产管理变得极简、智能、高效。数字化是智能化基础。随着5G、云等数字化技术快速演进,预计2025年将有90%以上的电站实现全面数字化,让光伏电站极简、智能、高效的管理成为可能,从一个哑电站变成一个有机的智能生命体。 趋势六:AI增效 AI将代替专家职能,使能系统自主协同优化,创造无限可能。 受益于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技术,通过集成海量的专家经验和不断的自学习,让算法、算力、算据在计算中发挥最大作用,AI将在很大程度上代替运维专家进行诊断决策。通过智能跟踪算法,让组件、支架、逆变器协同运行,找到最佳角度,释放最大潜力。智能IV诊断,精准定位故障,将运维工作量从“月”降低到“分钟”。无人机空中巡检电站、清洗机器人清洗组件、智能安防和人脸识别等技术,使光伏电站不断完善系统设计优化、故障诊断、光储协同、智能巡检、智能清洗、机器视觉,全面提升发电效率和重构运维体验。从而助力电站生产力和安全性提升。预计到2025年,光伏电站应用AI技术比例达到70%。 趋势七:虚拟电站 协同管理的虚拟电站将参与电力系统调度及交易,成为分布式新的增长引擎。5G、区块链、云服务等ICT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于分布式电站,组成协同管理的虚拟电站参与到电力系统的调度、交易与辅助服务中。未来5年,虚拟电站技术的发展会在分布式光伏场景中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新的市场参与者,成为分布式新的增长引擎。预计2025年,80%的户用光伏系统会接入各种VPP网络。 趋势八:重构极致安全 组件/组串级监控及智能关断、主动安全防护(AFCI),将成为光伏电站的标配,并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主动安全是光伏成为主力能源的基石。“AI智能电弧防护”,是行业首次将AI算法融入AFCI,通过更精准的电弧检测,更迅速的故障保护,全面保障分布式光伏的安全。未来5年,屋顶0V电压快速关断(RSD)、电弧主动防护(AFCI)、组串智能关断(RSD)在分布式屋顶将成为标配,并形成行业国际标准。 趋势九:综合智慧能源 能源结构转向新一代综合能源系统。从管理角度看,综合能源模式会有效拉通生产和消费,助力实现碳中和,推广价值更高。综合能源是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自治系统,需要以ICT基础设施为底座,通过平台+生态理念,融合创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预计2025年,超融合能源架构会大行其道。 趋势十:安全可信 光伏电站网络安全风险与用户隐私安全要求与日俱增,愈发严格。2025年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韧性、隐私性,将成为必要要求。在硬件端除了高可靠设计及制造外,同时加强预测性维护,夯实可靠地基;在软件端重点投入分层级防御,实现软件的分层可控、分层防御,使软件更加安全可靠,使光伏产业更加安全可靠。安全可信能力成为光伏电站的必要要求。
  • 《ICT十大趋势报告发布》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liruiling
    • 发布时间:2019-01-07
    • 近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ICT深度观察报告会暨白皮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晖在会上发布ICT十大趋势报告,AI、工业互联网等成为热点。余晓晖表示,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和网络技术合在一起,构成了驱动当前全球数字化浪潮的动力。 一是5G商用推动产业链加速成熟。2019年是5G的关键一年,随着5G国际标准第一版本的发布,未来1~2年全球主要国家将陆续启动5G商用,我国有望成为全球首批商用国家之一。5G会给产业链带来革命性变化。 二是工业互联网引领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有很多创新空间。工业互联网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工业互联网将集成更多新的网络技术、计算技术。工业互联网是支撑数字化转型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最重要的路径。 三是信息网络与产业体系变革重塑。未来两年,IPv6活跃用户数将超过5亿,互联网用户占比超过50%。与此同时,未来2年,云网融合加速建成将重塑网络架构和产业生态。此外,未来3~5年,全球卫星互联网将实现规模部署。 四是泛在连接构建万物智联新生态。目前,物联网很多瓶颈问题得到了解决。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值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超过15%,在车联网方面,未来2~3年,将实现LTE-V2X规模化应用示范和商用部署;网联式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逐步完备,加快无人驾驶进程;车联网运营主体和商业模式逐步清晰,打通汽车生产制造、销售、使用等全流程。 五是智慧赋能驱动计算产业新浪。潮计算产业与ICT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人工智能及智慧应用将成为重要驱动力,未来三年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后续会逐渐趋于理性平稳发展。 六是人工智能加速应用普及扩散。在人工智能领域,多元化感知是智能化必由之路,多模态融合交互成为未来趋势。专用芯片、开源计算平台和有效数据成为企业打造人工智能生态体系的重要着力点,预计2020年60%的人工智能应用会基于开源平台。领先企业将围绕开发框架平台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国际巨头将开源人工智能开发框架,打造产业生态系统。人工智能可广泛赋能生产生活AI应用及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AI将应用到教育、交通、医疗等各个领域,预计到2020年,全球30%的企业会用AI来辅助。 七是区块链探索构建分布式信任体系。区块链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深度融合和创新突破,将促进其在医疗、司法、工业、媒体等的大规模商业探索应用,构建新型分布式信任体系。预计未来两三年会看到区块链更多的进展和进步,会有更多的实践。 八是全球ICT产业生态不确定性加深。全球ICT产业已经形成各国分工协作格局,贸易保护主义影响着全球供应链,影响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预计未来1~2年全球ICT产业总体呈现增速下滑态势,主要是ICT制造业部分的增速会下降。 九是数字经济多方治理从共识走向实践。包容审慎仍将是未来数字经济治理的主基调,但治理重心将更加注重规范健康发展。 十是智能攻防重构网络空间安全范式。一方面,人工智能安全风险日益泛在,带来新的威胁与挑战,人工智能自身安全风险与技术恶意应用,将全面挑战国家网络空间;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自主学习和进化能力提升安全防护智能化水平,增强预测、预警和预防能力,人工智能的海量数据分析、自适应学习、智能决策、快速反应等为安全防护提供新方向、新能力、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