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大矿床形成的十亿年转变》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08-26
  • 澳大利亚柯廷大学的McInnes Brent I. A.小组近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地球最大矿床形成的十亿年转变。研究主要集中于条带状铁矿(BIF)在地球岩石圈、水圈和大气之间的关系,提供了Hamersley省大规模BIF铁矿床发展的直接事件时间表。研究表明,这些铁矿床的形成时间约在1.4至1.1亿年前,比之前的年龄限制晚了10亿至数亿年,并指出铁成矿作用发生在约2.2至2.0亿年前的大氧化事件期间。这项研究对于理解BIF的形成及其与地球早期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报告
  • 《超典型岩浆矿床: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04-23
    •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甘肃省金川市,最初由甘肃省地质局于1958年发现,是一个规模巨大伴生Co、Au、Ag、PGE等17种金属元素的铜镍硫化物矿床。金川岩体的出露面积仅为1.34km2,是一个矿化率高达60%的独立超镁铁岩体,累计探明矿石储量为5.5亿t,镍金属储量558万t,铜金属储量354万t(高亚林等,2009),是我国最大的镍矿床。因此,金川也被称为“镍都”。金川硫化物铜镍矿床位居世界前三大硫化物铜镍矿床之列,仅次于俄罗斯诺里尔斯克和加拿大萨德伯里。金川矿床伴生的铂族金属储量亦居全国第一位。铂族元素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与金、银合称“贵金属”,其广泛运用于国防、高科技、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显示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关键金属。因此,也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
  • 《南非金矿的形成与石油有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5-03
    • 4月20日,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和加拿大研究团队成功地揭开了威特沃特斯兰德盆地金矿的成矿机制,研究成果已在前寒武纪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杂志上发表。 在30亿年的地质历史中,地球上已知的最大金矿产地——威特沃特斯兰德盆地曾被海水覆盖,也经历过河流干涸、河水泛滥、河流侵蚀以及海水反复进退。1852年,英国探矿者J.H. Davis在威特沃特斯兰德发现了第一块金,继而引发南非的淘金热。尽管历经几十年的研究,威特沃特斯兰德盆地内黄金和铀矿石的成因仍不清楚。 德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利用高分辨率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威特沃特斯兰德矿床的样品,并使用2D和3D软件处理样品数据。文章第一作者Sebastian Fuchs博士说:“我们发现,由地球上第一个生物体产生的有机物形成的化石油能在盆地内驱动铀,沥青铀矿纳米粒子凝聚在油中,形成铀矿石。类似于我们在现代海底黑烟柱中发现的那些热水液体,在沉积物位置输送溶解金,形成水包油的乳状液体。水热液中的油滴引发了天然金的有效化学沉淀和复杂结构的金和铀矿的形成。” 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将成矿过程视觉化,发现迁移油在金属分布和浓度方面起着主导作用。“通过我们的方法,首次展示了黄金中残留的化石油。我们很惊讶地看到石油产品和金属之间密切的空间关系。希望我们的研究能给工业和科学带来新的冲击,进而探索新的矿藏。也许有一天可能从开采的原油中提取黄金和其他金属。” (李亚清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