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充电宝”建成,可为岛礁机场保障,变身海上不沉航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11-22
  • 近日,据媒体报道,南海“充电宝”的构想将变成现实。“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由上海电气、中国核电等5家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在今年8月份于上海成立。在公司成立3个月后,中国第一座海上浮动核电站就即将完成建设,其进程相当惊人。此前曾有媒体透露,在未来,中船重工将建造近20座海洋核动力平台,建造完成后,每年将会带动上百亿元核动力装备制造产值,还将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有人把海上浮动核电站称作一艘会移动的核动力航母,这是因为,浮动核电站大多将配备到南海岛屿,这些岛屿上修建有完善的机场跑道,如果给这些岛屿装备上战斗机,那么这些岛屿将变成一座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而这艘不沉航母的能源则来自于海上浮动核电站。吨据资料介绍,打造20艘海上浮动核电站的造价大约为400亿元。

    海上核电站搭配岛屿机场,其战略用途远超于航母舰队。因为岛屿的抗毁伤能力较强,不像航母那样脆弱。尽管这并不是一艘真正的核动力航母,可是,海上核电站的相关技术对中国建造核动力航母还有是有很大帮助的,可为日后建造核动力航母奠定基础。

    现代海上浮动核电站最关键的就是先进小型堆技术。其实中国已有较为成熟的核反应堆系统,还输出到了其它世界大国。例如,俄罗斯的22220型LK-60YA级核动力破冰船,水量可达3.35万吨,能够破除3米厚的冰层,配备两个RITM-200型核反应堆,这正是由中俄双方共同研制而成。

    该反应堆采用的是压水反应堆,造价约为2100万美元,这样的新型反应堆要比上一代的重量降低了40%,功率是以前的1.5倍,使用寿命可过40年,10年更换一次核燃料。该反应堆最大功率能达到55兆瓦,这足以保障一款超大型战舰以30节以上的航速航行。

    单从海上浮动核电站和RITM-200型核反应堆这两件事上已说明,中国已经掌握制造核动力航母的核心技术。在此之前,军事专家李杰也曾表示,中国第三艘航母可能会采用核动力系统。。最新的消息也表明,中国第三艘航母已开建,基本确定会装备电磁弹射器,至于用没用核动力系统,还有待官方证实。

  • 原文来源:http://sh.qihoo.com/pc/detail?360newsdetail=1&_sign=searchdet&check=b1fd14148990c56b&sign=360_e39369d1&url=http://zm.news.so.com/0e294d132ab792823828d6cb5a081095
相关报告
  • 《新华网 | 未来,南海岛礁建设将有这些新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1-22
    • 位于中国南大门的南海岛礁,一直是事关民生与国家领土完整的战略重地。此前,中国南海网梳理了自2012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三沙市直接管辖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南海岛礁建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在填海造陆、岛屿绿化、居民生活、南海旅游等方面,南海岛礁建设成果丰硕。那么,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南海岛礁建设又将有哪些新变化呢? 岛礁面积将进一步扩展 央视2016年11月的数据显示,通过陆域吹填工程,中国在南沙永陆(全面不会被潮水淹没的陆地)面积显著扩大,为后续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作了必要准备。 曾参与南海岛礁吹填的中国自航绞吸船“天鲸”号的造岛实力让人惊叹。据环球网消息,3日,更大、更先进的绞吸挖泥船“天鲲”号也即将下水。“天鲲”号被称为亚洲最大的“造岛神器”。根据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方面提供的数据资料,“天鲲”号船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深35米,设计每小时挖泥6000立方米。除此之外,“天鲲”号还装备了亚洲最强大的挖掘系统、最大功率的输送系统和当前国际最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泥泵输送功率达17000千瓦,远程输送能力达15000米。“天鲲”号可实现自动挖泥、监控及无人操控,将极大提高作业效率。相信在未来,随着“天鲲”号和其他更多“造岛神器”参与南海陆域吹填工程,南海岛礁的面积将会进一步扩展,布局相关功能设施的需求将会得到进一步满足。 岛屿绿化将进一步推进 三沙设市以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岛屿绿化。据海南日报报道,截至2016年11月,在实施“绿化宝岛”工程中,三沙先后在西、南沙岛礁种植椰子树、木麻黄、草海桐等各类树木200万株,成活率达到80%以上。三沙还创新了岛礁植树绿化管理新模式,通过“互联网+树木认养”的运营模式有序扩大认种认养范围。同时,三沙还发动社会力量捐赠树苗,建立军民共建共管苗木基地、绿化示范点等。南海岛礁绿化初见成效。2016年底,央视节目提到南沙岛礁建设情况时描述到,“昔日荒芜的岛礁正在变成美丽的海上花园。” 依据《三沙市海岛保护规划》,未来,在西沙洲、北中南岛、永乐群岛各岛礁及南沙将继续推进植树绿化工程,5年计划再植树600万株。未来的南海岛礁将会更加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居民生活将进一步改善 10月31日,英国路透社援引有关技术人员的话透露,中国第一座海上浮动核反应堆即将建设完成。多家媒体报道称,“南海"充电宝"要来了”。据悉,海上浮动核动力平台是海上移动式小型核电站,是小型核反应堆与船舶工程的有机结合,可为海洋石油开采和偏远岛屿提供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给,也可用于大功率船舶和海水淡化领域。中核集团官方微信2016年7月14日发表文章称,中国未来将在南海岛礁建近20座海上核电站。这也意味着,未来,中国南海岛礁的能源及淡水供应将得到进一步保障。 在加快实施民生工程方面,未来,三沙将在南海岛礁建设区域性医院和卫生室;在永兴岛建设远程医疗中心;购置消防、医疗、救助直升机和海上急救快艇,配置海上漂移搜救系统,建设海上医疗救助船;建造更多岛际交通船和一批3000吨级执法船、岛际客船;加强空中交通体系建设等。 南海旅游将进一步开发 南海海域广阔、岛屿众多,普通老百姓能够前去旅游的,目前还只有西沙永乐群岛海域。根据三沙市工作规划,未来三沙还将扩大南海旅游范围,开放新岛礁、新航线,引进新的邮轮参与南海旅游,策划增添新的旅游项目,提高游客的体验度,并将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12月26日,国家旅游局发布《“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将培育南海海洋文化旅游区,以海口、三亚、三沙为核心,积极推进南海旅游开放开发,建设全球著名的国际海洋度假旅游目的地。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南海旅游将得到进一步开发。 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中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在主权范围内,未来中国将会根据地区和世界局势变化适当地加强中国在南海必要的军事防卫。未来的中国南海将是主权之海、美丽之海、幸福之海。(中国南海网 姚凌)
  • 《废弃盐穴变身“空气充电宝”?》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1-10
    • 1月9日,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的300MW(兆瓦)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全功率并网发电,这是继2024年4月9日并网发电后,正式启动两个地下盐穴注气采气,意味着应城300MW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开始商业运行,该工程的地下储能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提供全过程技术支撑。 湖北应城300MW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是目前已全面投用的单机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第一、转换效率世界第一的300MW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该工程利用云应地区废弃盐矿洞穴为储气库,打造一个超级“充电宝”——单机功率达300MW级,储能容量达1500MWh,系统转换效率约70%,每天储能8小时、释能5小时,年均发电约5亿千瓦时。以空气为介质,转化的电量可以满足75万居民一年的用电需求,可有效应对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为湖北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省内新能源消纳发挥重要作用。 深地储气库是压气储能工程的决定性因素。应城项目盐穴储气库地质条件复杂,大口径注采井钻完井难度大。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杨春和院士团队与国内多家单位深度协同,经过联合技术攻关与实验论证,不断优化盐穴利用方案、钻井工程系统方案,成功攻克复杂盐穴空间高效利用成套技术、数智化选址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成功应用盐穴沉渣空间储气,首创国内最大口径注采井方案,大幅提高了盐穴空腔利用率和注采井的注采气量,降低了工程造价并缩短了建设工期。 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利用水平压裂形成的 盐穴水平老腔开展地下储能 目前盐穴的造腔方式有单井单腔,水平对接井。压裂形成的盐穴老腔具有形态差,难利用的特点。武汉岩土所利用现场试验论证出腔体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具备利用的潜力。实践中证明了利用水平压裂形成的盐穴水平老腔可以用于地下储能,开辟了利用压裂形成的盐穴水平腔的新道路,为我国盐穴采空区的大规模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次实现了高位注气 低位排卤的 沉渣空隙储气扩容的新方案 中国的层状盐岩不同于国外的盐丘,在造腔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沉渣占据盐穴空间,无法利用其下部的沉渣空隙体积。通过现场测试,研究团队发现并揭示了沉渣空间的低摩阻特征及良好的连通性,论证了沉渣空间低位排卤的可行性,并实现了盐穴沉渣空间利用“零的突破”,盐穴地下空间利用率从20%提高到了70%以上。 深部储能事关国计民生与国防安全,大幅度提高能源储备能力,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我国盐矿资源丰富,存在大量盐矿地下采空区,利用已有老腔不仅能够避免盐矿采空区沉陷、垮塌等地质灾害,还将盐矿采空区变成地下空间资源,变废为宝,实现了盐矿地下采空区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成果保障了中国第一座300MW压缩空气储能库的成功建成,为后续数百座盐岩压缩空气储能库建设与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