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首个千米深井智能化工作面正式投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09
  • 近日,赵楼煤矿7301工作面智能化系统正式投用,工作人员在控制室一键启动,采煤机、转载机、刮板运输机等设备随即按照系统设定程序自动运行,割煤、推溜、移架等工序一气呵成,滚滚“乌金”随传送带源源不断运出工作面。

    据悉,该工作面是集团公司首个千米深井智能化工作面。今年以来,赵楼煤矿按照集团公司全面打造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四型矿井”总体部署,致力高可靠性、重装备、自动化、用人少的发展方向,立足“三化建设”“三个优化”,精心建成投用该智能化工作面。

    该智能化工作面主要由支架电液控系统、采煤机惯导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煤流变频控制系统、智能泵站系统和集控中心组成,通过集控中心与各子系统之间的配合,实现采煤机记忆截割、支架自动跟机移架、跟机视频监控和远程遥控操作等智能化功能,将原来的现场操作转变为“设备自动控制为主,远程干预为辅”的智能化生产新模式,使作业人员远离危险区域,有效提高了现场作业安全系数。

    那么多“庞然大物”如何精准定位、自由操控?该矿采煤副矿长陈虎告诉记者,煤流运输系统、液压支架、采煤机等处密布着30多个高清摄像头和红外、压力、行程等900多个传感器,动态监控收集数据汇集到控制室,通过显示屏“现场直播”设备运行状态,真正将职工从采煤现场解放到安全的控制室,可直接将工作面内作业人员减少至6人。同时,所有影像和相关数据还将通过矿井环网第一时间传输到井上智能化工作面指挥中心,对工作面实现同步监控。

    兖矿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伟到现场调研指导并提出要求:一定要加强维护,科学管理,确保智能化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为职工创造安全作业环境,进一步提升煤炭开采效率。在与现场职工交流中,控制室工作人员李垒垒高兴地说:“有了这套装备,就再也不用天天往架子里钻,感觉心里踏实多了。”

    赵楼煤矿井深千米,克服井巷高温高湿水质差的环境特点成为智能化工作面建设进程中一大技术难题。对此,该矿在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基础上,通过将内部电器元件全部用胶封装、金属结构一律使用不锈钢材质、支架控制面板进行一体压膜以及超前制订整套后续维护保养办法等科学措施,多角度全方位有效防御“热魔”“水害”的侵蚀,精心打造出一套适用于千米深井的智能化系统应用模式,为智能化工作面在千米深井的运用探索了新的实践。

    “加快智能化矿井建设,是实现‘无人则安、少人则安’ 目标、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有效途径和治本之策,我们将以7301智能化工作面为起点,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矿井智能化水平。”矿长李伟清说。据了解,该矿近期还将在5304工作面、5305运顺和7302轨顺分别上线1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

相关报告
  • 《世界首个千米深井接地极项目试验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1-28
    • 11月24日,世界首个千米深井接地极验证试验结束,经过全方位测试,对比分析各项性能参数,试验正式宣布成功。听到这一消息,在深圳、河源、广州三地的近百名试验人员不禁起身欢呼。此次试验的成功意味着南方电网已自主掌握深井接地极工程应用全套技术,同时也标志着在直流输电领域取得了又一战略性突破。 接地极是直流输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方式下系统需要将大地作为回路来扩散电流,而接地极则是电流输入大地的通道。传统的接地极一般采用水平布置,占地接近一平方公里,在经济发达地区,常常面临选址、征地困难。 “这一次我们把水平接地极变成垂直的,向地下深入千米,既可以大规模节约土地资源,又能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环境友好的运行方式。”南方电网首席技术专家、南网科研院董事长饶宏表示,这次试验有效检验了工程设计与施工质量,更是实现了技术工程应用的转化,为后续直流工程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如何将所有的电气设备成功安装到直径只有320毫米的空间里,还要在承受井底水压大、温度高的情况下保持各种设备的性能处于正常稳定的运行状态。项目主要负责人蔡汉生介绍,深井接地极工程开创千米深接地极施工工艺,实现了电网科技到工程应用的突破。 经过接连四日的全方位测试,深井接地极接地性能参数满足直流接地极运行要求,印证了理论分析和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实现了深井接地极技术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战略性突破。
  • 《全国矿山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超八百个》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5
    • 过去,矿山工人身处地下几百米,不但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艰苦,还伴有透水等危险;如今,一个按钮、一句指令,就能实现远程作业。诸多改变的背后,是我国智能矿山建设的快速进步。在14日举行的应急管理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安全基础司司长孙庆国介绍了智慧矿山建设的最新进展。 数量快速增加。目前,全国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达到813个,与2020年相比增加65%。其中采煤面为477个,与2020年相比增加43%;掘进面为336个,与2020年相比增加109%。已有29种煤矿机器人在370余处矿井现场应用。 创新加快发力。国内首台全断面矩形智能掘进机研制成功;自主研发先进的10米大采高智能化液压支架;井下探放水智能操作系统相继应用;露天煤矿无人驾驶车辆达到146台……一批智能矿山技术取得新进展。 政策支撑更足。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联合有关部门出台《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推动建设更多智能矿山。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陕西等14省份也先后出台文件,对智能矿山建设提供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 标准日益完善。目前,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已推动制定智能化控制系统、生产辅助系统等92个相关标准,并指导成立全国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矿山行业组,组织编制《智能化矿山数据融合共享规范》等,矿山智能化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此外,监管也更加高效。“我们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将全国2611处正常生产建设的煤矿全部联网接入煤矿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煤矿安全风险监测感知数据‘一张网’全覆盖。”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法规科技司司长王端武说。 从实践看,推进智能矿山建设,有效帮助提升了矿山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和保供能力。“今年1—2月,全国矿山事故下降46.8%。2021年,矿山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6%和12.7%,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创历史新低。值得一提的是,全国煤炭实现增产,同比增长5.7%。”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张昕说。 今年4月1日,修改后的《煤矿安全规程》将正式实施。王端武介绍,这是煤矿安全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部部门规章,增加了积极推广煤矿自动化、智能化开采的要求。“我们会继续积极支持智能矿山建设,坚持用科技手段推动煤矿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