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矿首个千米深井智能化工作面正式投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09
  • 近日,赵楼煤矿7301工作面智能化系统正式投用,工作人员在控制室一键启动,采煤机、转载机、刮板运输机等设备随即按照系统设定程序自动运行,割煤、推溜、移架等工序一气呵成,滚滚“乌金”随传送带源源不断运出工作面。

    据悉,该工作面是集团公司首个千米深井智能化工作面。今年以来,赵楼煤矿按照集团公司全面打造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四型矿井”总体部署,致力高可靠性、重装备、自动化、用人少的发展方向,立足“三化建设”“三个优化”,精心建成投用该智能化工作面。

    该智能化工作面主要由支架电液控系统、采煤机惯导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煤流变频控制系统、智能泵站系统和集控中心组成,通过集控中心与各子系统之间的配合,实现采煤机记忆截割、支架自动跟机移架、跟机视频监控和远程遥控操作等智能化功能,将原来的现场操作转变为“设备自动控制为主,远程干预为辅”的智能化生产新模式,使作业人员远离危险区域,有效提高了现场作业安全系数。

    那么多“庞然大物”如何精准定位、自由操控?该矿采煤副矿长陈虎告诉记者,煤流运输系统、液压支架、采煤机等处密布着30多个高清摄像头和红外、压力、行程等900多个传感器,动态监控收集数据汇集到控制室,通过显示屏“现场直播”设备运行状态,真正将职工从采煤现场解放到安全的控制室,可直接将工作面内作业人员减少至6人。同时,所有影像和相关数据还将通过矿井环网第一时间传输到井上智能化工作面指挥中心,对工作面实现同步监控。

    兖矿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伟到现场调研指导并提出要求:一定要加强维护,科学管理,确保智能化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为职工创造安全作业环境,进一步提升煤炭开采效率。在与现场职工交流中,控制室工作人员李垒垒高兴地说:“有了这套装备,就再也不用天天往架子里钻,感觉心里踏实多了。”

    赵楼煤矿井深千米,克服井巷高温高湿水质差的环境特点成为智能化工作面建设进程中一大技术难题。对此,该矿在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基础上,通过将内部电器元件全部用胶封装、金属结构一律使用不锈钢材质、支架控制面板进行一体压膜以及超前制订整套后续维护保养办法等科学措施,多角度全方位有效防御“热魔”“水害”的侵蚀,精心打造出一套适用于千米深井的智能化系统应用模式,为智能化工作面在千米深井的运用探索了新的实践。

    “加快智能化矿井建设,是实现‘无人则安、少人则安’ 目标、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有效途径和治本之策,我们将以7301智能化工作面为起点,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矿井智能化水平。”矿长李伟清说。据了解,该矿近期还将在5304工作面、5305运顺和7302轨顺分别上线1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

相关报告
  • 《世界首个千米深井接地极项目试验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1-28
    • 11月24日,世界首个千米深井接地极验证试验结束,经过全方位测试,对比分析各项性能参数,试验正式宣布成功。听到这一消息,在深圳、河源、广州三地的近百名试验人员不禁起身欢呼。此次试验的成功意味着南方电网已自主掌握深井接地极工程应用全套技术,同时也标志着在直流输电领域取得了又一战略性突破。 接地极是直流输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方式下系统需要将大地作为回路来扩散电流,而接地极则是电流输入大地的通道。传统的接地极一般采用水平布置,占地接近一平方公里,在经济发达地区,常常面临选址、征地困难。 “这一次我们把水平接地极变成垂直的,向地下深入千米,既可以大规模节约土地资源,又能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环境友好的运行方式。”南方电网首席技术专家、南网科研院董事长饶宏表示,这次试验有效检验了工程设计与施工质量,更是实现了技术工程应用的转化,为后续直流工程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如何将所有的电气设备成功安装到直径只有320毫米的空间里,还要在承受井底水压大、温度高的情况下保持各种设备的性能处于正常稳定的运行状态。项目主要负责人蔡汉生介绍,深井接地极工程开创千米深接地极施工工艺,实现了电网科技到工程应用的突破。 经过接连四日的全方位测试,深井接地极接地性能参数满足直流接地极运行要求,印证了理论分析和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实现了深井接地极技术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战略性突破。
  • 《最“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投入使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09
    • 6月15日,随着七台河矿业公司新立煤矿201智能化综采系统监控中心按下启动键,黑龙江省首个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正式在这里落户投用。 据悉,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建设是黑龙江省重点推进实施的验证项目,没有经验可借鉴。“虽然当前煤矿自动化开采技术已经成熟,但薄煤层自动化开采技术还需要我们去大胆探索、尝试。”七矿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文胜说。此工作面采高仅为0.9~1.1米,是国内目前采高最薄(其它实现智能化开采的薄煤层采面采高至少都在1.2~1.3米)、倾角最大(平均倾角22度)、构造最复杂的智能化开采薄煤层综采工作面。 为推进该项目顺利实施,不仅省局领导多次现场指导,集团公司还预借资金2000万元,七矿公司更是组建了科研攻坚队伍,细化实施方案,特别是在强化设备选型和技术参数研究等方面,实施了挂图作战,逐一攻克技术瓶颈。 “实施智能化开采的难点是如何选择适应七台河矿区极薄煤层、大倾角作业、坚硬顶底板和灾害较重的特殊条件的设备。”七矿公司机电副总工程师刘宝玉说。他们积极与各生产厂家合作,根据工作面实际情况多次调整方案和设备选型参数,不断优化设备配套设计,并最终确定了采煤支架、采煤机、运输机三机配套方案。 该公司总经理刘金奇每周都要组织项目单位深入到新立煤矿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验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跟踪推进项目建设。该智能化综采系统在新立煤矿安家落户后,在地面调度室就可以实现对采煤机及液压支架、运输设备的远程干预和工作面设备的一键启停,充分发挥出自动化开采优势,向炭企业薄煤层开采少人化、无人化迈出实质性步伐,从根本上解决了煤矿安全高效生产难题,有效地释放了安全产能,提高了经济效益。 “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采煤?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我们‘煤黑子’成了新时代的‘煤亮子’。”在新立煤矿201智能化综采系统监控中心,操作工人邓维卿通过电脑熟练地控制着井下生产设备,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新立煤矿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投入使用后,设备运行安全稳定,薄煤层智能化综采技术应用,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薄煤层煤炭企业的发展难题。通过近20天的运行,已经生产煤炭5万多吨,为企业今后推广应用薄煤层智能化开采经验奠定的基础。” 七矿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长山说,“智慧七煤是方向。煤矿企业要发展,就要跟上大数据互联网时代,走以信息化智能化驱动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据了解,今年七矿公司还将在新兴煤矿再上一套薄煤层智能化综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