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所等揭示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症状发生的神经环路基础》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7
  •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家立团队在Cell 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Hyper-excitability of corticothalamic PT neurons in mPFC promotes irritability in the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小鼠疾病模型解析了阿尔茨海默病易激惹症状发生的神经环路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病因与发病机理复杂、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最主要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以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为最显著的临床表征,其主要神经病理变化为脑内淀粉样斑块的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临床上,除认知功能障碍外,患者还时常伴有抑郁焦虑、攻击行为增加、节律异常、幻听幻视等神经精神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和看护人员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加速患者的认知功能减退。然而,这类症状发生与发展的神经环路机制尚不清楚。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在AD病变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投射到丘脑、上丘以及脑干等端脑外区域的锥体束(pyramidal tract,PT)神经元,对摄食、攻击、睡眠、情绪等非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AD病变中mPFC区域内PT神经元可能介导了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的发生。此外,PT神经元根据投射和表达特征可被划分为A-type和B-type。目前,尚不清楚这两类神经元在AD病变中是否存在不同的病理学变化以及对神经精神症状的发生是否发挥不同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李家立团队以AD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解析了两类PT神经元在疾病中的特异性电生理异常以及其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利用逆向示踪病毒标记出PFC的两类PT神经元,从而分别对其进行全细胞记录,发现AD小鼠模型两类神经元的内在兴奋性异常呈现高度差异性。在模型小鼠中,以投射至丘脑为首的A-type PT神经元表现出内在兴奋性的增强和动作电位发放的增加;而以投射至脑干为主的B-type PT神经元却表现出动作电位容纳能力的降低和动作电位发放的减少。其中,A-type PT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导致模型小鼠攻击行为的增加,通过化学遗传手段调控该类神经元的兴奋性可以双向调控小鼠的攻击行为。

      此外,研究还对比两类神经元转录组学的差异,将A-type PT神经元电生理异常的机制定位于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v6.3,通过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单细胞qPCR等手段,确定了此类神经元Kv6.3表达的降低,并通过Kv6.3的过表达,逆转了模型小鼠A-type PT神经元的电生理异常以及攻击行为的增加。该研究为AD神经精神症状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并为PFC神经元的分类提供了新依据。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北京大学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211/t20221107_4853951.shtml
相关报告
  • 《Alzhe & Demen |上海药物所合作揭示抑制多巴胺转运体促进溶酶体生成并改善小鼠阿尔茨海默病样症状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17
    •   溶酶体是细胞内负责物质降解的重要细胞器,其内部含有蛋白酶、酯酶等多种水解酶,可降解多种大分子物质,包括蛋白质和脂类等。溶酶体功能紊乱导致胞内物质不能被正常降解进而诱发多种重大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典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脑部毒性蛋白Aβ的累积,进而导致神经元死亡和认知记忆等功能受损。因此,促进溶酶体生成,增强其降解Aβ淀粉样蛋白的功能,对改善AD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和周宇团队联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李洋团队,合作揭示了一种溶酶体生成的调控新机制,阐明了多巴胺转运体在调控蛋白质量控制过程中的新作用,并发现了可改善AD症状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 LH2-051,为临床抗AD候选药物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新机制,即DAT-CDK9-TFEB信号通路。近日,相关成果“Inhibition of the dopamine transporter promotes lysosome biogenesis and ameliorates Alzheimer's disease-like symptoms in mice”以Featured Article正式发表于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顶尖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上,并应邀撰写评论性文章发表于自噬领域高水平期刊Autophagy上。  研究团队发现以LH2-051为代表的一类结构新颖的小分子化合物可以通过抑制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 DAT)的功能来促进转录因子EB (TFEB)的活化,进而促进溶酶体的生成。小分子化合物LH2-051结合DAT后,诱导DAT从细胞膜转位至溶酶体膜上,随后溶酶体膜上的DAT调控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9 (Cyclin-Dependent Kinase 9, CDK9)在溶酶体膜上的定位并导致CDK9从溶酶体释放下来而失去磷酸化TFEB的能力,进而激活TFEB进入细胞核,促进溶酶体生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最终促进溶酶体生成。APP/PS1转基因AD小鼠模型显示LH2-051处理后能显著促进小鼠大脑海马和皮层中溶酶体的生成及Aβ降解,并可以显著改善小鼠行为学表现。该项工作揭示了全新的溶酶体调控机制,为AD药物研发提供了一条崭新的研究策略。   上海药物所-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周建辉和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博士研究生尹利敏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柳红研究员、周宇研究员和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李洋青年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全文链接:   https://alz-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lz.12776   https://doi.org/10.1080/15548627.2022.2131247
  • 《单纯疱疹病毒1型与阿尔茨海默病联系机制揭示》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0-12
    •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治愈方法或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在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和药物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近日,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细胞系王一飞教授团队研究揭示阿尔茨海默病的小胶质细胞高表达Mamdc2基因,该基因促进了嗜神经病毒感染小胶质细胞诱导的先天性抗病毒免疫,为理解阿尔茨海默病和单纯疱疹病毒1型之间的联系机制提供了新线索。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感染病杂志》上。   小胶质细胞的免疫反应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   2016年《柳叶刀》杂志公布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阿尔茨海默病在中国疾病负担中排名第八。“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全球仍不清楚。其治疗手段极其有限,药物研发也都失败了。”王一飞说。   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是人体中普遍存在的病原体,它包括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单纯疱疹病毒2型两种血清型。王一飞团队研究疱疹病毒已长达20余年。“原来大家认为疱疹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性不大,但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王一飞介绍。   “单纯疱疹病毒1型是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的最常见的人类嗜神经病毒,其感染可引起单纯疱疹性脑炎,然而单纯疱疹病毒1型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联系机制仍不明确。”王一飞表示,“因此,阐明单纯疱疹病毒1型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作用机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据介绍,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是抵抗嗜神经病毒感染的关键防线。一旦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过度分泌的脑内I型干扰素就可引发神经炎症,从而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风险。   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线索   王一飞团队通过分析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小胶质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筛选出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和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小鼠小胶质细胞中均高表达的基因Mamdc2。   “这是一个关键基因。分子机制研究发现,Mamdc2通过其第一个MAM结构域与STING相互作用,增强STING的聚合,促进TBK1-IRF3信号通路介导的脑内I型干扰素的激活。”王一飞指出,这些结果表明Mamdc2通过调控STING的聚合促进小胶质细胞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   “我们的研究阐明了Mamdc2的作用,表明Mamdc2是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可能联系。”王一飞阐释道,首先,通过分析单细胞测序数据,他们发现Mamdc2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小胶质细胞中高度表达,并进一步在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的体内外感染模型中也发现Mamdc2高表达。“高水平的I型干扰素引发的炎症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常见症状。本研究表明高表达的Mamdc2可能介导I型干扰素的表达,从而引起炎症反应。”他表示。   简而言之,该研究发现了Mamdc2正向调节小胶质细胞对嗜神经病毒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为研究嗜神经疱疹病毒感染时小胶质细胞I型干扰素炎症反应的调节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阐明了Mamdc2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机制,并为全面解析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理论依据。   “此研究新发现并不是代表我们已找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方法,但它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线索,相当于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找到了一条新路径,该路径能否行得通,还需继续研究下去。”王一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