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洋脊地幔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联合国际多位科学家,对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洋中脊区域下方的地幔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郑婷婷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林间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Hans Schouten教授与Deborah Smith教授、杜克大学Emily Klein教授、Scripps研究所Ross Parnell-Turner教授为论文共同作者。
    加拉帕戈斯洋脊位于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三联点(triple junction)区域。由于受该区东部加拉帕戈斯热点的持续作用,洋脊呈现由东向西渐进式的“V”型扩张特征,是研究大洋板片从裂解到扩张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关键场所。然而,该区域此前一直缺乏高精度地球物理数据。
    2018年国际航次在该区域采集了最新的船测地球物理数据,研究人员结合航次数据与卫星数据分析了该区域的重力异常与地壳结构特征,基于剩余地幔重力异常(RMBA)端元模型与地震约束反演了地壳厚度,其结果显示该区域板片裂解到扩张的过程中洋壳的厚度自西向东增加了约2-3公里。同时,横穿洋脊的地幔布格重力异常(MBA)剖面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渐变平的特征,该趋势无法用常规的岩石圈板片冷却模型矫正掉,揭示了该区域的重力异常受到了浅部地幔的影响。研究人员对热冷却模型进行不同范围的平滑滤波,很好的拟合了穿脊的MBA曲线变化,并基于此认为该区洋中脊在渐进式扩张过程中,其下方地幔部分熔融区域的宽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
    该项研究为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洋脊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见解,对于理解和揭示全球其他渐进式扩张中心的构造演化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启示。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深圳科创委项目的联合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Zheng, T., Lin, J., Schouten, H., Smith, D. K., Klein, E., & Parnell-Turner, R. (2023). Gravity anomal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shallow mantle processes of the western Cocos-Nazca spreading center.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0, e2022GL102133. https://doi.org/10.1029/2022GL102133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303/t20230313_6696724.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洋中脊玄武岩结晶分异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肖媛媛课题组在Nature Index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发表了题为“Zinc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id-ocean ridge basalt differentiation: Evidence from lavas on the East Pacific Rise at 10°30′N”的文章,揭示了洋中脊玄武岩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的锌同位素分馏。 锌同位素是研究行星成因与演化、示踪壳幔物质循环的重要工具。一般认为,岩浆作用过程(例如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中锌同位素的分馏有限,但缺乏对分馏规律和程度的准确限定。为探究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的锌同位素行为,该研究选取东太平洋洋隆10°30′N洋中脊玄武岩(MORB)样品进行了锌同位素分析。这些MORB样品已知来自于成分均一的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程度也类似,但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演化(MgO = 1.76-7.38 wt.%)。其δ66Zn(相对于JMC-Lyon)值变化较小(0.21-0.32‰),但与岩浆演化指标(例如MgO)具有良好相关关系,演化程度越高的样品具有越重的锌同位素组成。因此,MORB结晶分异演化过程可导致约0.1‰的锌同位素分馏。 根据MORB的锌同位素演化趋势,该研究估算了MORB初始熔体的δ66Zn值为0.22 ± 0.04‰ (2SD),亏损MORB地幔源区(DMM)的δ66Zn值约为0.17 ± 0.04‰。DMM与全硅酸盐地球(BSE)的δ66Zn值(δ66ZnBSE = 0.17 ± 0.08‰)类似。因此,该研究提出大陆地壳从原始地幔中抽离、留下残余DMM过程中,锌同位素的分馏有限。大陆地壳整体上具有类似初始MORB熔体的锌同位素组成。 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普副研究员。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Sun, P.*, Niu, Y., Duan, M., Chen, S., Guo, P., Gong, H., Xiao, Y. & Wang, X. (2023). Zinc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id-ocean ridge basalt differentiation: Evidence from lavas on the East Pacific Rise at 10°30′N.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346, 180-19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703723000844
  • 《亚热带北太平洋中层环流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21
    • 近日,国际地学权威刊物《Climate of the Past》在线发表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邹建军副研究员(第一作者)和石学法研究员(通迅作者)与厦门大学、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台湾海洋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北太平洋亚热带西部千年尺度沉积物氧变化和它与北大西洋气候的联系(Millennial-scale variations in sedimentary oxygenation in the western subtropical North Pacific and its links to North Atlantic climate)”。 该研究对在冲绳海槽北部获取得的高质量重力活塞沉积岩心CHS1(1998年利用“向阳红09”船取得)进行了高分辨率多指标分析,发现末次冰期以来亚热带北太平洋西部中层深度沉积物氧含量变化在千年尺度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冷期增加,暖期减小的特征。这种变化模式与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形成演化密切相关,本质上受北大西洋翻转环流驱动。这是石学法团队利用该岩心在西边界流黑潮演化研究之后的又一新进展。。 作为全球温盐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NPIW广泛分布在亚热带北太平洋300-800m水深范围,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低盐。现代观测显示NPIW低盐水主要源自鄂霍茨克海,在向南扩张时期把北太平洋亚极地区域丰富的营养盐输运到中、低纬海域,进而影响中低纬北太平洋内部生地化循环和表层-深层海洋物质交换。之前的研究重点关注北太平洋亚极地区域,而对亚热带区域中深层通风演化的研究程度较低。 研究人员对该岩心的海表生物生产力、海底氧化还原环境进行了恢复,结合不饱和烯酮表层海洋温度、黑潮指示种等高分辨率综合记录,与北太平洋高纬区域记录进行了对比,首次明确了在千年时间尺度上NPIW通风演化对亚热带北太平洋中层水团氧化还原条件的直接影响。在Heinrich冰阶1和2时段,亚热带北太平洋沉积物氧含量明显增加。在Bölling-Alleröd(B/A)间冰阶时段,沉积物氧含量显著减小。亚热带北太平洋沉积物氧含量变化模式与NPIW通风演化模式一致,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目前北太平洋最小含氧带主要出现在东太平洋,而在亚热带北太平洋西部并没有观测到缺氧现象。B/A时段沉积物缺氧现象的出现表明北太平洋最小含氧带广泛扩张,必然对北太平洋海洋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产生深远影响。这对于认识增暖背景下海洋脱氧过程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成果得到了自然资源部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及链接如下: https://www.clim-past.net/16/387/2020/ https://www.clim-past.net/10/173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