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无机钙钛矿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16.1%》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16
  • 香港城市大学新研发的全无机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16.1%,而获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认证的效率亦高达15.6%。香港城市大学学务副校长兼化学及材料科学讲座教授任广禹指出,这次研究成果的突破在于找到了简单方法,用于制造光电转换效率与稳定性兼具的全无机钙钛矿电池。
      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团队近年来一直在探索提高全无机钙钛矿光电转换效率的方法。他们在制备钙钛矿的过程中添加了特制的小分子6T1C-4F,以减少表面或晶界的缺陷。研究结果发现,开路电压从1.10V显著提高到1.16V,且填充因子及短路电流在添加6T1C-4F作钝化后都有所改善。
      研究结果还显示,在连续照射350小时后,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只下降了约15%。这说明添加6T1C-4F以钝化钙钛矿的表面,不仅能保护钙钛矿的表面免受湿气、氧气和光线的侵蚀,而且结晶的颗粒增大了,能有效减少晶界缺陷及电流流失,使得全无机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均有所提高。
      据任介绍,这款全无机钙钛矿电池的结构设计是“倒装式”,适合制成叠层式太阳能电池。其特色是能够同时吸收不同光谱的太阳光,因此科研界预料,其光电能量转换率未来有望超过30%。 

相关报告
  • 《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转换率18.1%》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30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近日又获得了新的研究进展。南京工业大学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先进材料研究院)黄维院士、王建浦教授团队利用3溴苯甲胺制备了高结晶性、低缺陷的准二维钙钛矿薄膜。 据了解,该薄膜上层是高度取向生长的三维钙钛矿组分,其较小的带隙和低的激子束缚能可实现低能太阳光子利用和高效电荷分离。薄膜底部是竖直生长的宽带隙钙钛矿组分,有利于实现高效的电荷传输。基于这种独特结构的钙钛矿薄膜,实现了功率转换效率达18.2%的准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未封装器件在40%相对湿度的大气环境下老化2400小时,效率仍保持初始值的82%。 更重要的是,将未封装器件浸入水中60秒,其参数几乎没有变化,展现出优异的水稳定性。此外,该器件也能作为发光二极管很好的工作,外量子效率可达3.85%。在大气环境下,未封装器件在200 mA cm-2大电流密度下寿命达96小时,刷新了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稳定性的世界纪录。 该研究表明,基于3溴苯甲胺的准二维钙钛矿材料有望实现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光电器件,而精确调控钙钛矿薄膜生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封面图来源于图虫创意 .
  • 《钙钛矿电池新突破:科邻新能源钙钛矿器件效率达26.23%!》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21
    • 2024年10月,根据权威第三方认证机构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认证结果显示,科邻新能源的钙钛矿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在小面积(0.0672平方厘米)器件上达到26.23%,大面积(11.39平方厘米)组件上达到21.1%。这一进展标志着科邻新能源在推动钙钛矿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特别是在钙钛矿组件的技术革新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新兴的第三代光伏技术,因其卓越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相对低廉的制造成本,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迈向初步的规模化生产阶段。然而,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转变过程中,如何确保钙钛矿太阳能器件在从实验室规模放大到产业化生产线后仍能保持高效能与持久耐用性,成为科研人员面临的一大挑战。在这方面,科邻新能源通过不懈努力,显著提升了大面积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同时在增强器件稳定性和确保效率一致性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目前,科邻新能源正在加快10MW级中试线的推进,预计2025年初将建成落地,届时,组件面积将扩大至平方米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