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上海图书馆共同发布《智慧图书馆大模型创新与应用白皮书》》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9-27
  • 当前,大模型技术加快创新发展,掀起人工智能发展的新一轮浪潮。为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我国政府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智慧图书馆的战略部署。经过多年的发展,智慧图书馆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平台和数据基础。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人文研究也对图书馆提出高价值知识服务能力的新需求。在这个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智慧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契机。


    为深入探讨智慧图书馆大模型应用,加快推动大模型应用在图书馆领域的创新实践,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共同编写了《智慧图书馆大模型创新与应用白皮书》,并于2023年9月15日在2023中国图书馆年会上正式发布。

    白皮书从政策布局、需求驱动、发展现状和基础以及技术路径等多角度解读了智慧图书馆发展环境和机遇,从三大视角呈现大模型赋能智慧图书馆全景视图,剖析大模型赋能智慧图书馆的路径、应用架构以及应用场景,并以大模型赋能智慧图书馆全景视图为引领,分别从场景创新、落地实践、生态建设三大路径提出重点方向、技术参考、建议举措,以加快促进智慧图书馆领域大模型创新应用。

    1. 大模型技术赋能智慧图书馆路径,即大模型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优势和涌现能力,或通过模型微调训练、对接外部系统以满足体验类、专业类不同的功能和性能需求。

    2. 智慧图书馆大模型应用总体架构,提出“智慧图书馆+大模型”“大模型+智慧图书馆”两类架构。“智慧图书馆+大模型”围绕图书馆业务流程嵌入大模型技术,以图书馆业务需求为导向建设大模型应用,提升馆员业务管理和工作的效率以及智能化程度。“大模型+智慧图书馆”以大模型为核心延伸智慧图书馆服务应用,面向读者打造统一服务入口,提供咨询问答、检索推荐、新型阅读等多元服务。此外提出智慧图书馆大模型应用将逐渐由“+大模型”向“大模型+”范式转变的演变特征。

    3. 智慧图书馆大模型应用场景全景视图,梳理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业务、智慧空间四个方面的智慧图书馆大模型应用场景。并分析提出智慧图书馆大模型应用将逐渐由内部管理、对外服务过渡到未来体验的发展态势。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jr7ZQMWtvr6bP6zEmvWexw
相关报告
  • 《《北京市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创新应用白皮书(2023年)》发布》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3-11-30
    •          11月29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在AICC 2023人工智能计算大会上发布了《北京市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创新应用白皮书(2023年)》(以下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从大模型全球发展态势、国内外行业应用概述、北京应用情况和发展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阐述,旨在进一步推动大模型应用落地,展示北京市大模型应用成果,促进大模型价值传播和供需对接。    《白皮书》认为,大模型技术迅速迭代,打破了原有AI技术发展的上限,呈现出数据巨量化、模型通用化、应用模式中心化等特点,以“无限生产”的能力重塑企业生产引擎,推动生产效率颠覆式提升。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各地均在积极推动大模型研发和应用,其中美国和中国发布的通用大模型总数占全球发布量的80%,成为大模型技术领域的引领者;欧盟、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尚处于前期尝试阶段,仅个别头部企业开始应用。从全国范围看,国家和地方层面高度重视通用大模型产业发展。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7部委联合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和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北京、上海、广东等多省市也陆续出台大模型产业发展措施,加速大模型应用落地。从北京市大模型产业发展来看,北京是当前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基础最好、人才资源最集中、研发创新能力最强、产品迭代最活跃的地区,现已拥有大模型创新团队122家,数量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一半。    《白皮书》详细梳理了现阶段北京市大模型应用的典型特点。从模型演进看,通用大模型趋于收敛,垂直行业应用成为大模型产业落地的关键赛道;当前,大模型发展呈现出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业化应用的发展路径,并不断深入垂直行业领域。从应用领域来看,大模型应用案例百花齐放,已经在传统产业赋能、金融、政务、文化旅游、医疗、智慧城市等各个领域得到初步应用,其中,传统产业赋能和金融领域发展较快,如传统产业赋能领域有产业知识问答、图文生成等,金融领域有智能投研助理、智能客服等。从应用类型来看,大模型主要有内容生成、智能问答、IT支持、数据分析、智能识别和智能硬件等六个方面,其中内容生成和智能问答最为成熟。从商业模式来看,目前大模型商业模式初具雏形,形成了以通用大模型AI服务为主的基础层、以垂直行业领域AI服务为主的行业层和以大模型应用服务为主的应用层,三层服务相互促进,协同优化,共同支撑产业转化和发展。    《白皮书》对北京市大模型应用案例进行了梳理,从政务、金融、医疗、传统产业赋能、文化旅游、智慧城市等六个行业领域切入,围绕创新性、示范性、经济与社会效益性、可推广性等四个维度,选取衔远科技、360、瑞莱智慧、旷视、百度等18个典型案例,详细分析了各领域用户需求、解决方案、项目成果。如衔远科技围绕北京一轻科技集团在市场需求跟踪、新型产品研发等方面需求,打造品商大模型示范应用,形成商品智能反向定制、预测性生产、智能调度、智能营销等服务功能,加速消费制造领域全链路数智化升级;360围绕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需求,打造金融领域大模型,实现员工平均办公文档处理时间减少40%等。基于案例分析,《白皮书》进一步提出了目前大模型应用落地面临的挑战。一是算力资源供不应求,成为大模型企业创新研发的重要挑战。二是高质量数据成为严重掣肘大模型行业应用的关键。三是大模型幻觉问题有所改善,但离规模落地尚有差距。四是大模型应用存在“蹭热度”和同质化情况。 附件:北京市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创新应用白皮书(2023年)
  • 《智慧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探讨会议召开》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3-12-28
    • 12月20日,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分会场“智慧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探讨”会议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约100位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技术研发人员参加,旨在围绕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应用这一主题,深入探讨该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并分享最新的应用成果。此次会议由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信息系统专委会主办,上海图书馆系统网络中心、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联盟承办,并得到了江苏嘉图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阿法迪智能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恒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福呈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会议共包括三项议程,分别为开幕致辞及特邀报告、案例交流与头脑风暴。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发表致辞,对参会者表达了诚挚的欢迎;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信息系统专委会副主任孙翌主持开幕及特邀报告环节。 CADAL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黄晨在本次大会上发表了标题为《生长的有机体:我们的使命与作为》的报告。黄主任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加重了图书馆面临的资源、空间和服务的危机。他提出了“大资源观”的理念,所谓大资源,具备广而博、约而精、跨媒体、多机构的特征。图书馆资源应在数字化基础上,向数据化、向量化、联邦化发展,逐渐形成多模态资源一体化,以及开放获取(OA)化。黄主任表达了图书馆作为知识基础设施在未来的重要意义。图书馆未来作为知识基础设施,除了各图书馆组成联盟提供服务外,还应考虑和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合作,提供跨学科、全尺度、多模态的各类知识资源,支持人人、人机、机机界面的各类知识存取与交互方式,并始终以满足需求的高可用性为宗旨。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信息系统专委会副主任张磊主持了案例交流环节。多家云瀚联盟开发社区成员介绍了他们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应用探索。其中海恒智能在会议上发布“小海豚数字馆员”,此外还有“博看BK-LLM大模型”、“阿法迪馆员助手”、福呈“来福”AI助手、CNKI的AI学术研究助手等系列产品、柯基医学图书馆Copilot、同伴客语料建设等诸多应用探索。上海图书馆对已经开放测试的三款产品进行了测试结果反馈。这些实践探索涉及数字馆员、系统助手、数字人文、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潜能与价值。 会议的头脑风暴环节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学术创作与学术交流”为主题展开。该环节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聂华主持。CADAL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黄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武刚、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图书馆馆长张甲以及与会嘉宾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对学术创作、学术出版及学术传播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黄晨主任认为使用人工智能检测学术创作中的创新性是可能的,但使用人工智能去检测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不推荐和不可行的。但在学术创作和学术交流中还是要去积极尝试和拥抱人工智能技术。金武刚教授指出科研助理、参考咨询和定题服务等会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同时也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带来挑战。未来,数据是新的科研生产力。但要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只是工具,科研的关键还是靠人。刘炜副馆长认为AIGC改变了知识交流的方式,也重构了知识组织的方式,甚至有可能改变知识生产的整个流程。张甲馆长在讨论中提出了在使用大语言模型交互的过程中促进信息共享的同时,也会有科研信息、个人隐私泄露以及各类知识产权的问题。 会议现场,多家公司运用智能交互设备与宣传海报,生动展示了大语言模型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成果,吸引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本次会议旨在通过深入交流和分享,推动大语言模型在图书馆领域的发展与创新。希望业内各方能携手共进,共同研究和探索大语言模型为行业带来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