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天然气支线管道天然气实现“零的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2
  • 8月19日,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天然气支线管道项目(简称“东港支线项目”)正式启动调试通气工作,标志着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实现管道天然气“零的突破”。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广西“县县通”天然气工程的深入推进,也标志着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布局的进一步优化,为产业升级和能源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作为北海市路港公司能源投资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港支线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全长12.6公里,设计压力4兆帕,配备了一座现代化的榄根分输站。项目由广投管网公司、北海市路港公司、天圜能源科技公司共同成立的广投北海燃气公司进行投资建设,旨在满足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在满负荷运营状态下,该项目年供气量可达近20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213.7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3.84万吨、二氧化硫1.82万吨及氮氧化物1.58万吨,为区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是广西26个重点园区之一,规划总面积约104平方公里,规划港口岸线5562米,可建设5000至20万吨级泊位22个,年吞吐量约6800万吨。园区依托高品质石英砂资源,以29条光伏玻璃生产线为基础,主要引进光伏组件、EVA胶膜、逆变器、药用玻璃、玻璃纤维等项目及高端商务、仓储物流等配套项目,致力于打造千亿元高端玻璃及光伏产业集群,吸引了新福兴、长利、东方希望、南玻、德金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入驻。目前,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已建成投产光伏玻璃生产线6条,预计今年底园区光伏玻璃生产线将达到10条,产能全区第一、全国第三,对管道天然气需求迫切。

    为确保东港支线项目高效推进,广投北海燃气公司采取了高效的工作机制,克服了高温、暴雨等不利因素,完成了管道连接、设备安装调试等一系列复杂工作。同时,各参股公司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及下游用户沟通协调,确保项目合规性手续齐全,并提前规划天然气资源配置,为通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东港支线项目使用站场智慧安防监控一体化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多种先进功能,实现了对现场的远程监控和早期预警,大幅提升了场站的安全性和运营效率。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推动了管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也为生产运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首批企业新福兴、长利公司的顺利通气,东港产业园正式告别了槽车供气的历史,迎来了更加稳定、经济、环保的管道天然气时代。这一变革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用气成本,还提高了用气稳定性,为园区构建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东港支线项目的成功通气是北海市大用户供气市场化改革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探索。展望未来,广投北海燃气公司将继续深化与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区的合作,不断提升园区管道天然气的覆盖率和服务品质,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能源保障。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7163.html
相关报告
  • 《天然气保供:中石油多项指标破极值》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3-21
    • 来自中石油集团公司消息,截至3月15日,随着华北地区主要城市供暖季结束,持续5个月的全国冬季供气步入收尾阶段。与上一年供气紧张、“气荒”频现完全不同,去冬今春的天然气供应市场显得颇为“低调”。    “事实上,市场‘低调’的背后是一场激烈的供气‘保卫战’。中国石油人交出一份亮丽的‘战绩单’。”中石油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冬今春,中石油天然气产量预计502亿立方米,同比增加7.9%;销售天然气预计880亿立方米以上,同比增长10%。天然气产量、LNG单日气化量、储气库单日采气量等多项指标均破历史极值。    高峰期日产达3.4亿立方刷新历史纪录    “2018年的这个冬天,中石油天然气产业链全体员工绷紧了弦。特别是整个上游生产非常给力,为供气‘保卫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撑。”中石油生产经营部天然气处处长赵堂玉表示。    据介绍,2018年以来,中石油加大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重点加大长庆、川渝,以及页岩气示范产能建设投入,高月日均产量达3.4亿立方米以上。预计去冬今春天然气产量同比增加37亿立方米,超冬季保供计划23.5亿立方米。    作为北京、西安、银川等4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气主力,长庆油田各采气单位以“不累倒一口高产井,不放弃一口低产井,让每一口井都百分之百发挥能效生产”为目标,冬供期间1.2万口气井保持满负荷生产。塔里木油田单日最高输气量7913万立方米,为下游供应天然气99.03亿立方米。    入冬以来,西南油气田捷报频传。公司成立产能建设推进领导小组,高效组织生产建设,高石梯-磨溪特大型气田年产能力达130亿立方米,川南页岩气日产量突破20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基地。    去冬今春,青海油田生产“气势”强劲,涩北、南八仙、东坪三大气田担负着甘肃、青海、西藏地区的天然气供给任务。    除四大主力气区外,吉林油田、大庆油田和华北油田等天然气产量再创新高,有力保障了北方天然气供应。    LNG单日最大气化量破1亿立方接船数量创新高    除国内自产气,进口天然气是国内稳定供应的另一重要保障。    据了解,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支持下,中石油加大中亚土乌哈三国协调谈判力度,追加中石油阿姆河气田项目产能建设投入,确保中亚气稳定供应。去冬今春预计共进口中亚管道天然气194.4亿立方米,增幅10%。    数据显示,中亚气源中起到“压舱石”作用的土库曼斯坦康采恩气田稳定供应6300万立方米/日左右,同时组织阿姆河气田加快项目投产,实现超计划供气,在国内用气高峰由3700万立方米/日提高到4100万立方米/日。    乌兹别克斯坦入冬前设备投产,哈萨克斯坦哈南线顺利投产,两国去冬今春供气量大幅增加。中缅天然气每日平均供气1500万立方米左右。    “去冬今春LNG资源非常充足,单日最大气化量突破1亿立方米,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中石油生产经营管理部天然气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中国提早开展LNG进口量谈判,长贸和现货LNG同比增长14.2%和16.3%。    入冬以来,江苏、大连和唐山接收站始终保持高罐位满负荷运行。唐山LNG接收站高峰期平均每3天接卸2船,大连LNG接收站接卸量同比增加34.97%,江苏LNG接收站外输量同比增长12.4%。    储气库单日采气量破1亿立方日采气能力再上新台阶    今年2月,北京地区连降3场大雪,气温骤降,用气量骤增。此时作为调峰利器的储气库发挥了稳定的接续作用。    “今年高峰期间,中石油储气库首次单日产气量突破1亿立方米,达到最大采气能力,突破历史极值。”中石油生产经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而且在2018年整个采气期,储气库(群)提升强注强采力度,增加钻井数量,推进资源储备、平稳供气、达容扩建,最大限度对天然气供应进行调峰。    去年入冬后,辽河双6、华北、大港等储气库(群)火力全开。华北油田苏桥储气库(群)在冬供期间历经“六注四采”,通过调整工作制度,摸清气井产能,落实应急能力,保障安全生产,在冬供期间,采气5.76亿立方米,最大日调峰能力达780万立方米,周期采气量及日采气量双双创历史新高。    相国寺储气库采气保供111天,连续4天保供气量超过2000万立方米,最高达到2028万立方米,有力保障了全国大管网的应急气量调配,为保障京津冀地区季节调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确保供暖期间采气工作安全平稳,大港油田加强储气库安全生产管理,技术人员在总结多周期注采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配置各采气井采气量,按照供气需求,及时调整工作制度,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自2018年11月15日起,共采气102天,累计采气17.9亿立方米,完成指令采气量的102.31%,超采3380万立方米。    辽河油田双6储气库严格按照采气方案,加强生产运行组织,落实巡回检查制度,加密对注采井口、注采设施及管道等压力系统的监控和巡查,每天对储气库周边20余公里的范围进行巡查,每4小时对生产区进行一次全面巡检,保证管网24小时正常运行,在东北及京津冀地区冬季天然气调峰保供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器”作用。    管道系统上下联动互联互通力度前所未有    2018年互联互通工程建设过程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资源互串力度前所未有。为保障民生用气,管道系统上下联动,陆续建成投产21项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压气站常规建设周期大幅压缩,形成了“南气北上”、中贵线反输、陕京四线增输各3000万方/日,东北和天津增输华北各700万方/日的能力,北方重点地区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夯实。    去年12月10日,北京油气调控中心数据显示,中石油天然气管网单日销量超过5亿立方米,突破历史极值,同时给管网保障能力带来新挑战。    为确保天然气管网安全运行,中油管道所属5家管道公司提前部署。从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3月15日,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累计供气318.6亿立方米。西气东输在冬季安全措施上建立多道防线,严防死守。坚持隐患排查,确保设备可靠。特别针对冬季易发的管线冰堵、调压撬故障等隐患,安排站队熟悉应急处置卡、开展应急演练,确保突出状况下能够迅速处置。    承担首都和沿线地区供气任务的陕京管道系统长期处于满负荷状态。公司加快国家互联互通工程陕京四线托克托压气站建设,历时7个月完成应该是两年的工期建设,使陕京管道日输气量由4400万立方米提高至6074万立方米。整个保供季累计输送天然气超25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    截至今年3月12日,管道公司在采暖期共输送天然气84.2374亿立方米,在“保供”高峰,各输油气单位的输气站普遍加密了设备巡检次数,严防故障发生,按照公司安排,开启输油泵电伴热,选择、更换了合适的润滑油、润滑脂,确保阀门开关灵活。    2018年供暖季,西部管道将确保干线管网和分输设备设施安全平稳运行作为重点,积极落实冬季天然气资源,做好供需之间的销售衔接,细化管线运行方案,根据“日指定”计划进行分输管控,实现进出平衡。    天然气销售创历史新高彰显央企社会责任    据统计,去冬今春中石油预计销售天然气880亿立方米以上,同比增长10%。天然气销售创造历史新高——中石油单日销售量突破7亿立方米。特别是在当前进口天然气价格倒挂的情况下,中石油不计得失,筹措资源保障供气,积极履行央企责任。    “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成为当下天然气供应新常态。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速高达16.6%。中石油多家天然气销售公司的销售增量和增速均撞破历史最高线。    为打赢供气“保卫战”,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采取自动分输等方式,有效规范冬季供应秩序。组建天然气销售调控中心,强化上中下游衔接,保证了用气高峰季节重点地区民生用气和整体运行平稳。    面对突出的供需矛盾,中石油天然气销售西南公司于去年4月开始编制保供应急预案,制定三级“压非保民”应急响应机制,并提前与客户沟通对接。所有工业客户一律按用气负荷70%-80%安排用气计划。在与中石化互联互通互保的过程中,双方串换资源120万方/日,保障了双方民生、公用和重点的基本需求。    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石油天然气增量有效保证北方7省市清洁取暖替代散煤的要气,冬季向北方省市供应天然气同比增长16.3亿立方米,增幅10.4%,对大气污染防治产生了积极贡献。来自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大幅改善,PM2.5下降到51.1微克/立方米,相比2013年下降42.7%,提前完成2020年56.1微克/立方米目标。
  • 《我国天然气须构建更多元进口格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5-23
    •   在中国能源结构转型期,天然气是目前替代煤炭的最佳选择。2010年起我国不断增加天然气进口,但由于进口来源过于集中,在进口量和进口价格上较为被动,我国天然气进口正在承受着一定的供应风险。未来,随着国内天然气需求不断增加,进口规模逐步加大,我们必须构筑更加多元化的进口格局,加快天然气接收、储运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价格改革和境外天然气的开发。   我国天然气进口现状由于中国正处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阶段,天然气是目前替代煤炭的最佳选择,而国内该产业开发能力不足,且自身资源匮乏,从2010年起我国开始不断增加天然气进口。过去8年,中国天然气进口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进口规模稳步上升。从2010至2017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长,从1195万吨攀升至6872万吨,8年间进口量增长了4.75倍。其中,液化天然气进口量从2010年的936万吨上升至2017年的3829万吨,年均增长22%;管道天然气从2010年的259万吨上升至2017年的3043万吨,年均增长42%。   第二,进口来源高度集中。我国液化天然气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卡塔尔、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过去8年这四个国家的总占比基本保持在80%左右。而管道天然气进口更加凸显出高度集中的特征。2010至2012年中国管道天然气进口几乎全部来自土库曼斯坦,2013年以后陆续有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进入中亚管线,来自缅甸的管道气也逐渐增加,但这些国家的占比始终相对较小,至今土库曼斯坦仍是中国管道天然气第一进口大国。   第三,中美逐渐形成“管道外交”。在2017年上半年,我国LNG进口量首次超越管道气进口量,虽然LNG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仍是澳大利亚和卡塔尔,但由于中美签署了多项天然气合作协议,美国也逐渐成为中国LNG的重要进口来源国。据海关统计,中国从2015年起开始连续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近年来自美国的天然气进口量显著增加,其中2017年进口量增速高达67%,首次跻身于进口国家前十位,占比达到4%。在2017年签署的中美两国2535亿美元合作大单中,有5项涉及天然气领域,其项目金额占全部合作大单的一半以上。   我国天然气进口存在的主要问题2017年冬至今年年初北方多地气荒的爆发,更是使天然气进口成为社会焦点,并暴露出许多结构性问题。   第一,管道天然气进口的不确定性。2017年入冬,正值中国大规模推行“煤改气”和取暖用油高峰期,土库曼斯坦突然削减对华天然气出口,使我国北方天然气供应遭受意外打击,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多地出现气荒,燃气供应短缺,不仅居民供暖受到影响,一些工厂也被迫关闭。此次气荒出现,让中国首次感受到天然气供应安全的问题。表面上看,土库曼斯坦减供是由于中亚遭遇寒冷天气,国内用气增加,以及输气设备故障需要维修,实际上供气国更多的意图是想借此提高天然气出口价格,并声称可以把供应中国的天然气转输到欧洲,卖出高价,这不仅使中国未来的管道天然气进口量充满不确定性,也对现行的天然气进口价格提出挑战,令人不能不联想到曾经发生过的“俄乌斗气”“俄欧斗气”。   第二,接收、储运设施不足限制LNG进口量的增长。去年入冬以来,导致气荒发生的原因除了中亚天然气管线持续欠供,国内LNG接收、储运设施不足也是影响液化天然气进口未能及时补进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在东南沿海已经建成17个LNG接收站,但目前的进口接收能力远不能应对突发事变。这次气荒也反映出我们在天然气接收进口能力建设上的投资进展缓慢,其中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三大石油公司在天然气经营长期亏损形势下收缩投资的考量。   第三,价格倒挂影响企业进口保供的积极性。长期以来,进口天然气与国内天然气价格倒挂一直是困扰石化企业发展的一个难题。我国通过中亚管道进口天然气到达中国口岸的完税价格超过2元/立方米,通过与澳大利亚长期协议进口的液化天然气价格约为4元/立方米,而国内管道气的销售价每立方米仅1元左右,国内居民用气价格始终稳定在2-3元/立方米。多年来,进口天然气价格高于国内气价使企业背负巨额亏损,严重影响了企业增加天然气进口的积极性,虽然国家在2017年颁布了天然气进口税收优惠政策,但企业的经营状况仍积重难返,价格扭曲也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第四,市场垄断使其他从业者无法参与到进口保供中来。   目前,国内天然气市场开放程度有限,超过90%的优质区块资源都被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掌控,民营企业缺少进出口经营权,管道、LNG接收站等设施也未对第三方开放,这些都制约了国内天然气市场发展和对境外廉价资源的利用。近几年,由于三大石油公司经济效益下滑,缺乏对港口、储运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使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进口和市场保供,而即使这样国有石油公司也不愿将LNG接收站建设向其他企业开放。同时,受垄断体制制约,国内现有的天然气基础设施还存在利用水平低、闲置浪费的问题,近年沿海LNG接收站利用率仅50%左右。因此,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破除垄断、引进竞争机制,已经到了十分紧要的时刻。   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2018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环保政策不断推进,我国天然气需求将继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国内天然气产量增长能力有限,国内供需矛盾有增无减,天然气进口量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对外依存度继续提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特别是当前全球天然气供过于求、价格正处在历史相对较低水平的大好时机,为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积极拓展市场,构筑更加多元化的进口格局。鉴于目前我国天然气进口来源高度集中的现状,石油公司应积极拓展新的进口市场,特别是北美地区。当前各种数据显示,美国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出口潜力巨大,在2025至2035年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LNG供应国。2017年11月特朗普访华期间中美签署天然气合作大单,更是给两国LNG贸易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建议中国企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开拓美国及加拿大市场,同时也要加快中俄天然气管线建设,通过商务合作、政府间外交等手段强化、巩固合作关系,并在供应量和价格上进一步商谈,以确保天然气的稳定供应。   第二,加快天然气接收、储运设施建设。去年冬今年初气荒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要提高LNG的进口保供能力,首先必须要处理好接收站的建设问题。一方面,对于LNG接收站的经营困局,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监管,通过立法强化国有石油公司的保供责任,并要调动各方力量、吸引各路资本投入天然气接受、储运设施建设。目前我国的天然气储气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天然气管网建设远未完备,而未来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将会逐年提高,我们必须要提前做好应对预案。   第三,积极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更多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内天然气产业和市场发展,原有定价体制越来越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天然气的价格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一方面要理顺非居民用气价格,另一方面要有序放开LNG等气源价格,发挥交易中心市场的定价作用,同时国家也要严格监管管输和气配价格,并应考虑建立阶梯价格、季节差价、峰谷价格、可中断价格和气量差价等差别价格体系。总之,要让市场和政府回到各自位置,发挥各自作用。   第四,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为境外天然气供应提供更多保障。境外天然气开发也是国内保供的重要手段,在此次中亚天然气短供过程中,中石油主导作业的土库曼阿姆河天然气田发挥了增产主力军作用,2017年的最后两个月平均日增供量500万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气荒。所以,中国油气公司走出去,拥有适度的资源掌控力和话语权,就可以在重要敏感时点发挥关键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平台,加大海外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创新合作模式,和资源国建立“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并采取产融结合办法,对投资境外天然气资源开发给予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将海外开发的触角扩展到更多区域,从而实现天然气资源供应多元、多点、多渠道、多类型,提高供给侧抗风险能力。 在中国能源结构转型期,天然气是目前替代煤炭的最佳选择。2010年起我国不断增加天然气进口,但由于进口来源过于集中,在进口量和进口价格上较为被动,我国天然气进口正在承受着一定的供应风险。未来,随着国内天然气需求不断增加,进口规模逐步加大,我们必须构筑更加多元化的进口格局,加快天然气接收、储运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价格改革和境外天然气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