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玄武岩CO?矿化封存研究与实践进展分析》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6-30
  •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被纳入核心支撑技术之一,用于抵消难以减排的工业和能源部门排放。然而,传统封存方式难以满足长期、安全、稳定的需求,这为玄武岩矿化封存等新型技术提供了战略空间。玄武岩矿化封存利用含钙、镁、铁等阳离子的矿物与CO?反应生成碳酸盐矿物,实现长期封存。这一过程模拟自然界硅酸盐岩石的风化作用,通过人工加速实现快速封存。例如,冰岛CarbFix项目在不到两年内实现了超过95%的CO?矿化封存。相比传统的盐水层和枯竭油气藏封存方式,玄武岩矿化封存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易引发CO?泄漏。全球玄武岩广泛分布,储量巨大,具备广袤的空间分布和巨大的体积储量,是理想的封存介质。美国能源部支持的CarbonSAFE项目将玄武岩封存列为优先推进的长期地质封存手段,强调其化学不可逆转性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零泄漏标准。综上所述,玄武岩矿化封存作为一种新型负排放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持。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M4MDgyNA==&mid=2247494902&idx=1&sn=6779cdea5dc9f67d6fb016e18811420b&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洋中脊玄武岩结晶分异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肖媛媛课题组在Nature Index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发表了题为“Zinc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id-ocean ridge basalt differentiation: Evidence from lavas on the East Pacific Rise at 10°30′N”的文章,揭示了洋中脊玄武岩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的锌同位素分馏。 锌同位素是研究行星成因与演化、示踪壳幔物质循环的重要工具。一般认为,岩浆作用过程(例如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中锌同位素的分馏有限,但缺乏对分馏规律和程度的准确限定。为探究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的锌同位素行为,该研究选取东太平洋洋隆10°30′N洋中脊玄武岩(MORB)样品进行了锌同位素分析。这些MORB样品已知来自于成分均一的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程度也类似,但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演化(MgO = 1.76-7.38 wt.%)。其δ66Zn(相对于JMC-Lyon)值变化较小(0.21-0.32‰),但与岩浆演化指标(例如MgO)具有良好相关关系,演化程度越高的样品具有越重的锌同位素组成。因此,MORB结晶分异演化过程可导致约0.1‰的锌同位素分馏。 根据MORB的锌同位素演化趋势,该研究估算了MORB初始熔体的δ66Zn值为0.22 ± 0.04‰ (2SD),亏损MORB地幔源区(DMM)的δ66Zn值约为0.17 ± 0.04‰。DMM与全硅酸盐地球(BSE)的δ66Zn值(δ66ZnBSE = 0.17 ± 0.08‰)类似。因此,该研究提出大陆地壳从原始地幔中抽离、留下残余DMM过程中,锌同位素的分馏有限。大陆地壳整体上具有类似初始MORB熔体的锌同位素组成。 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普副研究员。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Sun, P.*, Niu, Y., Duan, M., Chen, S., Guo, P., Gong, H., Xiao, Y. & Wang, X. (2023). Zinc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id-ocean ridge basalt differentiation: Evidence from lavas on the East Pacific Rise at 10°30′N.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346, 180-19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703723000844
  • 《新疆理化所建成国内首个玄武岩纤维材料数据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6
    •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科研团队建成国内首个玄武岩纤维材料数据库。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了解到,该数据库已对国内多种玄武岩纤维材料产品性能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进行系统融合,通过可视化工具实现各类数据的查询比较。该成果可为国内玄武岩纤维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性能升级提供科学支撑。 据了解,玄武岩纤维是一种以玄武岩矿石为原料,通过熔融拉丝而制成的纤维状材料,具有优异的绝缘、耐腐蚀、阻燃等性能,且生产过程污染小,因此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材料”。 目前,国内玄武岩纤维的生产厂家较分散,在纤维材料的组成、性能等参数上尚未形成数据共享,制约了国内玄武岩纤维领域的多元化应用和性能提升。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室马鹏程研究员领衔的复合材料团队,与贵州中科玄武岩纤维材料创新孵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经过一年半的科研攻关,率先建成国内玄武岩纤维材料数据体系。 该科研团队收集了国内10余个厂家的23种玄武岩纤维材料,采取多种手段对其成分、直径、线密度等参数进行量化分析,明确了决定玄武岩纤维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同样直径的单丝纤维,力学性能可能相差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纤维中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差异。”马鹏程说,有了数据支撑,厂家在生产时就可以作为参照,取长补短,对材料进行性能提升。 据悉,目前玄武岩纤维材料数据库已正式上线,部分数据对外公开。数据库提供统一的数据输入、输出模块,实现不同厂家玄武岩纤维材料数据快速导入,并提供可视化工具实现数据的直观呈现。数据库可根据需求者对纤维某一特定性能的要求,将多个纤维的参数进行对比。 据了解,该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玄武岩纤维材料的选矿、厂址建设及行业空间布局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也为用户选用合适的玄武岩纤维产品提供有力的指导,从而为玄武岩纤维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此外,数据库成果也可用来指导纤维生产过程,为开发高性能玄武岩纤维材料提供技术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