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所在丛枝菌根提高植物耐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9-04
  •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我国盐碱化土壤面积较大,严重影响当前农业发展,因此提高植物抗盐碱胁迫能力,盐碱土壤改良已成为当前我国生物科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广泛存在于土壤生态系统中,可以与90%以上的陆生高等植物根系建立共生体--丛枝菌根(AM,Arbuscular mycorrhizas)。大量研究表明,丛枝菌根化的植物的抗盐碱胁迫能力得到增强。这种有益效应已经促使其成为生物改良盐渍土壤的一条途径,从而受到广泛关注。虽然,现阶段人们对丛枝菌根形成过程的的调控机制的研究已相当深入,但是对可能参与调控AM菌根化植物耐盐性的分子基础了解仍十分有限。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带农业微生物及应用”团队前期发现管柄囊霉属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e)可以提高豆科植物田菁的耐盐性。在此基础上,以AM菌根化田菁为模式材料,通过药理学及生化生理学等手段检测发现可能参与调控AM菌根化田菁耐盐的特殊信号分子。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AM菌根化田菁和非菌根化田菁在应对盐胁迫时基因表达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发现了AM菌根化田菁在盐胁迫条件下存在特有的基因表达群,这些基因仅在AM菌根化植物抵御盐胁迫的转录调控因子有MYB,TCP等。这部分成果将为今后深入了解AM菌根化植物耐盐性的调控机制奠定分子基础。

    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lant Growth,BMC Plant Biology和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01238),NSFC-山东省联合项目 (U1806206),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19GSF109104)等项目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yic.cas.cn/ky/kydt/201909/t20190902_5374984.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滨海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2-13
    • 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和增碳潜力已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基于自然的重要解决方案。同时,滨海湿地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温升高、降水变异、大气氮沉降等环境变化决定着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及其变化趋势。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韩广轩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基于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原位控制试验,在滨海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基于6年(2016-2021)的降雨量梯度变化控制实验平台发现,土壤呼吸年均值随着降雨梯度呈指数增加,同时土壤呼吸对降雨处理的敏感性(以降雨处理下每100毫米的降雨变化为标准)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在气温、净辐射和环境降雨等所有的环境气候中,土壤呼吸对降雨处理敏感性的年际变化只与环境降雨的年际变化有联系,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环境降雨量决定了滨海湿地对降雨处理的敏感性,未来放大的降雨年际变化可能会调节土壤呼吸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这些发现表明随着野外控制实验处理年份的增加,环境气候的变化可能会对实验梯度处理效应产生影响(Li et al. 2023, Global Change Biology),因此长期野外控制试验平台要关注环境气候的变化对控制实验处理效应的调节作用。 依托野外原位淹水深度控制试验平台(0、5、10、20、30和40cm淹水深度),通过滨海湿地土壤CH4排放、总生态系统CH4排放、净生态系统CO2交换和植物性状等长期定位监测,揭示了淹水深度对植物介导的CH4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淹水深度减少了土壤CH4排放,但增加了总生态系统CH4排放。在不同淹水深度条件下,植物介导的CH4排放占总生态系统CH4排放的99%。另外,淹水深度(0至20cm)强烈的刺激了植物介导的CH4排放。一方面,增加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促进了植物介导的CH4产生,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光合输入的碳为产甲烷菌提供了能量和碳源。另一方面,植物高度与植物介导的CH4排放显著相关,这表明植物性状在CH4传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Zhao et al. 2023, Functional Ecology)。该研究强调了水文状况和植物性状在未来预测湿地生态系统CH4排放中的重要性。 依托建于2012年的大气氮沉降野外控制试验平台,基于土壤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土壤性质、微生物活性和植物生长等指标测定,发现长期的氮输入使土壤呼吸速率提高了26.6±1.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增加了4倍,使得异养呼吸速率提高了26.9±1.2%。此外,氮输入促进了植物生长,使地上部生物量增加了28.7±6.9%,同时产生了冷却效应(cooling effect),部分抵消了自养呼吸的增加。研究表明,结合土壤环境条件和植物生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氮输入通过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来促进滨海湿地的土壤呼吸(Qu et al. 2023,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在深入分析蓝碳增汇(特别是土壤碳汇)技术和途径国际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结合长期定位监测和技术研发工作,提出了海岸带生态系统蓝碳增汇理念(韩广轩等. 2023, 中国科学院院刊),重点围绕土壤碳减排技术、植物固碳增汇技术、土壤微生物固碳技术、碳沉积埋藏技术这4个关键技术,探索海岸带蓝碳增汇技术体系与途径。建议未来应从研发海岸带蓝碳增汇技术、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增效、加强固碳增汇技术的监测与评估、建立海岸带蓝碳碳汇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快前瞻布局和系统研究,为制定海岸带蓝碳增汇途径和提升碳汇功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增加生态碳汇能力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关成果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Functional Ec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中国科学院院刊》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专项的资助。 论文信息: 1. Li, X., Hou, Y., Chu, X., Zhao, M., Wei, S., Song, W., Li, P., Wang, X., Han, G.* (2023). Ambient precipitation determines the sensitivity of soil respiration to precipitation treatments in a marsh. Global Change Biology,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16581 2. Zhao, M., Li, P., Song, W., Chu, X., Eller, F., Wang, X., Liu, J.*, Xiao, L., Wei, S., Li, X., & Han, G. *(2023). Inundation depth stimulates plant-mediated CH4 emissions by increasing ecosystem carbon uptake and plant height in an estuarine wetland. Functional Ecology, 00, 1–15. https://doi.org/10.1111/1365-2435.14258 3. Qu, W., Xie, B., Hua, H., Bohrer, G., Penuelas, J., Wu, C.*, & Han, G.* (2023). Long-term nitrogen enrichment accelerates soil respiration by boosting microbial biomass in coastal wetlands.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75, 108864. 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2.108864 4. 韩广轩*, 宋维民, 李远, 肖雷雷, 赵明亮, 初小静, 谢宝华. 海岸带蓝碳增汇:理念、技术与未来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 20220619001.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渤海中部季节性低氧发生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26
    • 溶解氧(DO)对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不同的水生生物需要特定的DO浓度来维持其生命活动。当DO值降至3-4 mg/L时,许多海洋生物受到显著影响;当DO值< 3 mg/L时,部分鱼类可能死亡,严重影响底栖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当DO值< 2 mg/L时,大多数生物要么死亡,要么迁移至更适宜居住的环境。已有研究表明,夏季渤海中部也有季节性低氧事件发生,但是目前对于河口海湾低氧事件的物理生物地球化学驱动机制的系统认识不足。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过杰研究员课题组基于渤海中部2022年春、夏两季的调查数据(5月28日至6月2日和8月29日至9月4日),探讨了2022年渤海中部夏季低氧的原因及机制。 结果发现,2022年夏季渤海南部冷水区出现低氧带(DO值< 4 mg/L),该带主要分布在深水区(22.7 ~ 30.5 m),DO最低值为2.92 mg/L。主要发生机制为:首先,夏季温度升高导致海水层化,直接阻碍了表底层DO交换;渤海夏季水动力弱,风速低,受黄河调流调沙的影响,为渤海南部冷水区发生低氧事件提供了物理基础。其次,2022年春季渤海中部的轻度富营养化提供了养分基础,导致夏季浮游植物密度增大,其生长和消衰过程消耗了更多的溶解氧;加之夏季水温升高,加速了海底有机质的矿化和分解,各种耗氧活动加剧了低氧事件形成。 综合来看,水体层化的物理机制是主导2022年渤海中部底层水体发生低氧的主要原因。浮游植物自身密度的增加、生长及其消衰过程,加之温度上升所促进的有机质降解和矿化等耗氧过程的生化机制增加了低氧事件发生的严重程度。该研究为深入探讨典型半封闭海湾频繁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渤海低氧的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相关研究成果以“Investigation of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hypoxia in the central Bohai Sea in the summer of 2022”为题,发表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期刊,过杰为本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4 U2106211 and No. 42076197)、“蓝海101”NORC2023-01航次(No. 42249901)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rpolbul.2024.11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