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古老的类似浮游生物的微化石,分布横跨两大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7-28
  • 近日,一个国际科学小组发现,在位于南非东部卡普瓦尔克拉通有着34亿年历史的克龙贝格结构中(KF)发现的微化石不仅是已知的最古老的复杂微生物,还与在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克拉顿发现的同一时期的复杂的微体化石有关联。研究人员报告称,克龙贝格结构形式是真正的、太古代化石,并代表了地球上一些最古老的形态的生物,详细研究已经发表在《Precambrian Research》上。

    研究人员通过结合化石的形态和碳同位素值认为,透镜状化石代表了生命周期中有浮游阶段的微生物。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首先在克龙贝格结构中发现了透镜状,并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行星科学研究所合作,对样品进行了同位素分析,并对南非和澳大利亚的岩石形态、岩石类型和地质背景进行了比较。研究人员认为,当时南非的卡普瓦尔克拉通和澳大利亚的皮尔巴拉·克拉顿组成了一个大陆。

    这些化石之所以不寻常,不只因为年代久远,还因为它们是复杂的、类似浮游生物的自养生物,能够将无机元素转化为有机物质。我们所熟知的化石,如三叶虫,才只是5亿年前首次出现,这种透镜状生物出现在34亿年前,从澳大利亚到南非蔓延,然后从化石记录中消失。这些化石似乎与我们所知道的地球上的任何东西都不相关,并没有留下一个谱系。

    研究人员还注意到,这些化石的同位素组成和形态把它们与前寒武纪时期的化石区别开来。这些健壮的微生物存在了4亿年,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因为它们有厚而坚固的壁,它们的行为像浮游生物一样漂浮在海面上,它们在早期地球较高的紫外线辐射和偶尔混乱的环境中仍有生存的优势。

  • 原文来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7-07/ps-apm071317.php
相关报告
  • 《Scripps科学家揭秘为什么发光浮游生物在西海岸不发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1-27
    • 包括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在内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的研究,揭开了美国西海岸非生物发光浮游生物种群的秘密。研究发现,生物发光所需要的两种化学物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或者缺乏,或者不起作用。夜光虫是一种标志性的鞭毛藻,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海洋中,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已发现了该物种的发光能力。然而,在过去的60年里,有报道称美国西海岸并没有出现生物发光现象,现在终于找到原因。 当化学荧光素与荧光素酶结合时产生生物荧光。在甲藻中,这个过程产生的能量以蓝绿色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当一个鞭毛藻细胞被捕食者抓住时,光线就会被触发,任何足够强的力量,比如与碎浪、涌浪等也会刺激光线的产生。Scipps海洋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这种生物发光鞭毛藻并不是来自当地水域,每次从当地取样进行培养都不发光。通过开发检测鞭毛藻生物发光基因的方法,发现西海岸夜光虫不表达荧光素酶,这引发了一系列后续实验。研究人员发现,由于荧光素酶基因DNA序列的多重突变,非生物发光夜光虫不表达功能性荧光素酶,随后的化学实验证实这些夜光虫缺乏荧光素。缺少功能性荧光素酶或荧光素会使生物体不发光,因此生物发光系统基本上是关闭的。 在18世纪中期,夜光虫是第一个在早期显微镜下看到的发光的海洋微生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以其明亮的生物发光而闻名于世,被水手们观察了上亿年。夜光虫是一种贪婪的食肉动物,甚至在它的早期生活阶段就开始吞食它自己的捕食者,并且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生长。虽然它不产生毒素,但它是世界各地有害藻华的罪魁祸首。 (刘思青 编译)
  • 《科学家发现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23
    • 太空漫游是人类探索宇宙迈出的关键一步,而在化学反应中,漫游反应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反应机理也广受科学家的关注。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利用大连相干光源发现了首例分子高激发态的漫游反应通道,表明了漫游反应机理在化学反应中的普适性,为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 据悉,该研究成果由袁开军研究员和杨学明院士实验团队联合傅碧娜研究员和张东辉院士理论团队共同完成,成果文章于北京时间2月16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 化学反应的发生如同“翻山越岭”。分子和原子需要像“登山者”一样攀登过能量壁垒这座“高山”,才能转换为新的物质。在传统的化学反应过渡态理论中,反应主要沿着最小能量路径进行,就像“登山者”通常要找到最低的山脊线越过高山,以此消耗最少的能量。 在某些化学反应中,分子可能会从山峰外围“绕远”,从微观的角度看,原子或基团不会立即从分子中断开,而是在分子附近“晃荡”,忽远忽近,就像宇航员在太空“漫游”一样,最终形成与传统化学反应不同的产物,这就是漫游反应。 21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发现漫游反应。此后,针对漫游反应机理的解析一直局限于分子的低电子态和基态。由于分子只有吸收极紫外光的高能量光子才可以到达高激发态,而高亮度、可调谐极紫外光源十分缺乏,分子达到高激发态时是否存在漫游反应一直未得到证实。 大连相干光源的出现使难题迎刃而解。大连相干光源是该团队联合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制的我国第一台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也是全球唯一运行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通过大连相干光源输出高亮度、波长可以调谐的极紫外光,可以激发任何分子到特定的高激发态。 袁开军研究员和杨学明院士团队从事分子光化学反应研究多年,始终坚信分子在高激发态存在漫游反应,“在研制大连相干光源的时候我们团队就提前自主布局了几个研究方向,星际分子光化学就是其中之一。”袁开军说,“可以说,大连相干光源打开了研究分子高激发态反应机理研究的大门。” 团队利用大连相干光源制备了高激发态的二氧化硫分子,并结合自主研制的高分辨离子成像技术探测了激发态氧气产物的量子态分布。实验发现,二氧化硫分子在133纳米波段附近解离产生的激发态氧气产物呈现两种振动量子态分布。 随后,傅碧娜研究员和张东辉院士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高精度激发态势能面构建方法和产物量子态分辨的动力学计算,精确重现了实验所观测到的现象,揭示了高激发态的二氧化硫分子可以通过漫游反应产生高振动态分布的氧气产物,而传统的最小能量路径只产生低振动态分布的氧气产物。实验和理论结果的一致,证实了高激发态漫游反应通道的存在,表明了漫游反应在化学反应中普遍存在。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对以往化学反应的理论产生了新的认知,很多传统化学反应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有可能用漫游反应机理得到解释,这将提升人们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进一步理解。”杨学明院士说,“每一次基础研究的突破,都扩展了人类认知的边界,扩充了人类的知识储备。” 下一步,该科研团队将利用大连相干光源开展更多分子的极紫外光化学研究,深入理解分子光化学过程在宇宙分子演化和生命起源所起的作用,同时推动科学家发展新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以此来更精准地描述和预测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