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揭示近海除草剂污染现状及其潜在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17
  • 随着全球粮食需求量的迅速扩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除草剂在农业生产、城市绿地、以及交通道路建设等方面普遍存在过量施用现象。如今,除草剂的全球年销量高达数百亿美金。除草剂作为一种有毒物质,很多国家的陆地河流或地下水曾报道过较严重的除草剂污染问题。然而百川入海,大量污染物最终会进入海洋,但目前人们对海洋中的除草剂污染现状极少了解。一半以上的除草剂是光合作用抑制剂,其在高浓度下可对浮游植物(或微藻)的光合生理产生严重负面作用。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它们不仅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也是海洋固碳和海洋生地化循环的重要驱动者。海洋浮游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改变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质能量循环过程,乃至影响全球气候。

      

      青岛能源所张永雨研究员带领的海洋碳汇与能源微生物研究组首次对10种常用三嗪类除草剂的近海分布情况在黄海和渤海开展了大范围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近海除草剂污染现状已不容忽视,部分站位10种三嗪类除草剂的总环境浓度高达6.6 nmol L-1。因同类型的除草剂往往具有毒性累加效应,与该总环境浓度等效毒性的除草剂—阿特拉津显著抑制了硅藻细胞(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Pt-1)的光合(约57%的光合基因显著下调)与碳代谢功能(如卡尔文循环、三羧酸循环、糖酵解途径等),导致藻细胞叶绿素a荧光强度减弱约13%,光能转化效率显著降低,部分藻细胞出现破裂死亡现象。同时,研究发现藻细胞对除草剂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藻细胞中的除草剂浓度是自然海水中除草剂浓度的70~119倍。

      本研究针对近海除草剂污染现状的大范围调查在我国尚属首次,结果提示未来随着全球除草剂使用量的不断增加,除草剂污染可能会对近海初级生产与近海生态系统稳定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此外,因藻细胞对除草剂具富集作用,若通过食物链向高营养级生物级联传递,甚至可能最终会影响到人类餐桌上的海产品安全。相关成果发表于环境领域权威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该研究获得了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中心“科学号”高端用户等项目支持。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揭示浒苔绿潮对近海惰性溶解有机碳库的潜在长期遗留效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2
    • 全球最大规模的浒苔绿潮在我国黄海已连续暴发十多年,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海洋生态灾害。科学家们通过10多年系统研究,对黄海绿潮的暴发起因和规律已有了较充分了解,同时在绿潮防控措施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目前对绿潮消亡后的遗留效应这一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却缺乏深入了解。   绿潮暴发时浒苔藻体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和营养盐而快速繁殖,最旺盛时期藻体分布面积高达5.7万多平方公里。而当绿潮消亡时,上百万吨浒苔来不及打捞而下沉至海底。这些下沉的藻体将在微生物和其它生物、物理、化学等因素作用下发生降解,并对近海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例如短期内引起近海微生物丰度的迅速升高,并出现海水低氧、酸化等现象发生(Zhang et al., 2019),但目前对长期时间尺度上绿潮的遗留效应却仍不清楚。   基于此,青岛能源所张永雨研究员带领的海洋碳汇与能源微生物研究组与中国石油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了长达520天的浒苔降解实验,系统阐述了绿潮消亡后可能对近海DOC碳库及微生物群落的长期遗留效应,并解析了浒苔藻体有机碳的归宿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环境领域权威期刊《Water Research》(Chen et al., 2020)。   研究结果发现浒苔藻体降解是个长期过程,期间DOC的释放和微生物群落呈现显著阶段性变化特征。DOC快速释放主要发生在第1周内,海水也伴随出现显著的缺氧和酸化特征。之后近1年半时间内,微生物驱动DOC从容易被降解的活性碳向极其稳定的惰性碳的逐渐转变,最终形成了可在海水中长久储存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浒苔降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不断演替,群落代谢特征也从最初以多糖降解功能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芳香族或烷烃类物质降解功能为主。   该研究表明浒苔绿潮的遗留效应能够长期存在,被微生物转化的RDOC约占浒苔藻体有机碳的1.6%,暗示连年暴发的浒苔绿潮对近海RDOC库具有潜在的累积效应。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中心重点部署项目等的资助。
  • 《青岛能源所揭示洛伐他汀水解酶催化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2-17
    • 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异常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通过降胆固醇药物调节血脂是目前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症的有效方法。辛伐他汀(Zocor)是一种重要的降胆固醇药物,其工业生产包括三个步骤:土曲霉发酵生产洛伐他汀,碱水解洛伐他汀制备中间体monacolin J,化学或生物方法将monacolin J转化为辛伐他汀。但传统碱水解生产monacolin J工序相对复杂、成本昂贵且环境污染较大。使用特异且高效的洛伐他汀水解酶进行酶促合成是绿色生产monacolin J的可替代方法之一。   青岛能源所吕雪峰研究员带领的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组(http://mme.qibebt.ac.cn/)致力于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生物合成研究(Metab Eng. 2017; Biotechnol J. 2018;ACS Synth Biol. 2019)。近期,该研究组进一步揭示了高效特异洛伐他汀水解酶PcEST的催化机制及其结构-功能关系,相关工作发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期刊上。   研究人员成功解析了4个高分辨X射线晶体结构,包括PcEST单体蛋白,PcEST-monacolin J复合物、PcEST与底物类似物辛伐他汀的复合物、以及PcEST失活突变体S57A与底物洛伐他汀的复合物。基于结构分析,结合突变、质谱和ITC等多种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人员发现:Ser-57(亲核试剂)-Tyr-170(广义碱)-Lys-60(广义酸)催化三联体、活性位点周围的氢键网络和特定的底物结合通道共同决定了PcEST高效特异地水解洛伐他汀生成monacolin J,并回答了为什么PcEST能够高效特异地水解洛伐他汀而不能水解辛伐他汀。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基于结构分析,进一步对PcEST进行了酶工程改造,成功设计改造获得了可溶性表达和热稳定性改善的PcEST突变体D106A。这些性质的改良意味着D106A突变体在monacolin J工业生产中可能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是首次描述洛伐他汀水解酶催化机理和结构-功能关系的报道,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洛伐他汀水解酶的筛选、酶工程改造和工业应用提供了基础和理论指导。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和山东省人才工程的共同资助。(文/图 梁雅静)   原文链接:https://www.jbc.org/content/295/4/1047.full?sid=ef7355fd-94ac-4e04-9c10-4185b4252f95      洛伐他汀水解酶PcEST高效特异地催化洛伐他汀水解,而不能水解辛伐他汀   活性中心的关键残基用棍棒形式显示, 氢键网络用黑色虚线标示,参与构成PcEST 特定底物结合通道的区域用浅粉红色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