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全文印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12-12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沿海经济带

    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17年10月27日

    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

    (2017―2030年)

    2017年10月

    目 录

      前言(1)

      第一章 发展背景(3)

      第一节 发展基础(3)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5)

      第三节 战略意义(8)

      第二章 总体要求(10)

      第一节 指导思想(10)

      第二节 基本原则(11)

      第三节 战略定位(12)

      第四节 发展目标(14)

      第三章 空间布局(18)

      第一节 发展格局(18)

      第二节 功能分区(28)

      第四章 岸线布局(36)

      第一节 明确岸线功能布局(36)

      第二节 加强自然岸线保护(40)

      第三节 优化岸线开发利用(41)

      第五章 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打造沿海创新集聚带(43)

      第一节 构建沿海开放型创新体系(43)

      第二节 建设沿海重大创新平台(48)

      第六章 发挥临海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 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52)

      第一节 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海高端制造产业集群(53)

      第二节 全力构建国际领先的沿海高端制造业(55)

      第三节 积极发展沿海现代服务业(59)

      第四节 加快发展沿海现代能源产业(64)

      第五节 加快提升农业和渔业现代化发展水平(68)

      第六节 全面提升“一心两极双支点”产业支撑能力(75)

      第七章 建设三大沿海城市群 打造世界级沿海都市带(79)

      第一节 形成沿海新型城镇化格局(79)

      第二节 优化提升珠三角世界级湾区城市群(82)

      第三节 培育壮大东西两翼沿海都市区(84)

      第四节 创建独具魅力的沿海特色小(城)镇(87)

      第五节 推进滨海美丽乡村建设(89)

      第六节 强化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联动发展(90)

      第八章 建设滨海旅游公路 打造滨海旅游带(90)

      第一节 优化滨海旅游空间布局(91)

      第二节 加快建设滨海旅游公路(92)

      第三节 构建滨海旅游带(94)

      第四节 高标准完善滨海旅游支撑体系(97)

      第九章 建设陆海统筹生态文明示范区 打造沿海生态绿带(98)

      第一节 构建陆海生态安全格局(99)

      第二节 强化陆海生态系统保护(101)

      第三节 加强陆海环境污染防治(105)

      第四节 推动沿海产业绿色化发展(107)

      第五节 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109)

      第十章 构建科学合理的海洋开发秩序 打造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先行区(111)

      第一节 全面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制度(111)

      第二节 科学推进集中集约用海(112)

      第三节 有序实施围填海开发利用(114)

      第四节 积极促进海岛分类保护利用(117)

      第十一章 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体系 打造开放型经济引领区(118)

      第一节 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118)

      第二节 强化“一带一路”的重要引擎(119)

      第三节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122)

      第四节 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123)

      第十二章 建设高端公共服务体系 打造沿海高品质生活示范区(124)

      第一节 提升沿海地区就业吸纳水平(124)

      第二节 构筑沿海教育高地(125)

      第三节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127)

      第四节 弘扬沿海特色文化(127)

      第五节 打造优美人居环境(129)

      第十三章 构建沿海大通道 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30)

      第一节 完善沿海快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130)

      第二节 建设陆海互通高效的航运枢纽(133)

      第三节 构建国际化航空运输体系(136)

      第四节 增强城市交通枢纽功能(138)

      第十四章 实施机制(140)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140)

      第二节 落实载体和项目支撑(140)

      第三节 创新体制机制(141)

      第四节 完善监督考评(142)

相关报告
  • 《广东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印发》

    • 来源专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信息监测与服务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0-09-15
    • 本报讯(记者 孙安然)近日,《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联合港澳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强化近岸海域和海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意见》明确,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联合港澳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高端智能装备等海洋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粤港澳海洋旅游、海洋文化、海洋金融和航运服务等海洋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创新,提升粤港澳海洋观测、监测、预报能力,提高海洋防灾减灾水平。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建设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南方海洋科学城。探索在境内外发行企业海洋开发债券,发展海上保险、再保险及船舶金融等特色金融业。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严格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实行岸线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健全海岸线动态监测机制,强化近岸海域和海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重要海洋自然保护区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加强滨海湿地、河口海湾、红树林、珊瑚礁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鼓励人工岸线生态化改造,携手港澳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同时,统筹陆海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推进珠江口近岸海域综合整治,建立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建立健全跨境海漂垃圾信息通报和联合执法机制。实施更严格的清洁航运政策,联合港澳建立船舶排放控制监管联动机制,共同推进珠江口水域船舶排放控制管理工作。 《意见》强调,要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作用,深化大湾区与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合作,加快建设大湾区连通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以及贯通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大通道,推动形成以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为主体、粤东和粤西港口群为两翼的港口发展格局。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琼州海峡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等沿江、沿海、沿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带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跨省区合作平台建设。 同时,要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启动化工、海洋、能源、环境、农业等领域省实验室建设,联合港澳围绕网络空间、现代物流、清洁能源、海洋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与香港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拓展港口腹地范围。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有序开发风能资源,加快建设海上风电场。发挥新区海港、空港、海洋及江河水系等资源优势,形成生态优先、陆海联动、产城融合的珠港澳新型合作模式。 《意见》提出,要按照“三步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形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据悉,为深入推进《意见》贯彻实施,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广东省今后三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确保实现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目标。 《三年行动计划》着眼《意见》中期安排,量化阶段性目标,提出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举措,主要包括优化提升空间发展格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协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等。
  • 《解读: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3-23
    •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简称《规划》)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及《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又一重要战略举措,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我省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对于我省实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这是一个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正确认识我国新常态下的新特点以及我省制造业发展的基础现状,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战略意图的规划。   《规划》首先分析了广东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国际国内以及省内的面临形势。《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并从产业规模稳步壮大、智能制造快速起步、区域布局初步形成、重大项目投产见效、骨干企业实力提升、创新活力显著增强等多角度呈现了广东省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基础。   《规划》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力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其实质都是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重构实体经济,占领世界制造业发展制高点。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加快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越南、印度等国逐渐替代广东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地,广东制造正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双重夹击。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特别是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引发制造业发展理念、技术体系、制造模式和价值链等发生重大变革,推动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等日益成为主流生产方式,将重塑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建设制造业强国的目标任务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制造业强省提供了战略机遇。   当前,我省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工业发展面临着产业核心技术少、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链条不完善等方面的制约。与此同时,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企业综合成本上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国际国内竞争日益加剧等,都迫切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牵引全省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基于上述认识,为全面贯彻实施《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切实解决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争创全省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优势,有效应对国际、国内以及广东省先进制造业今后发展所出现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规划》提出了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即“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着力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省制造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优势,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立足市场需求,突出问题导向,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和主攻方向,以深化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强化工业基础,注重集成应用,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的发展道路,推动先进制造业大发展,带动全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同时,提出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坚持市场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相结合五个原则,并从产业规模、创新能力、质量效益、智能制造、企业实力、工业互联网等六个方面,分别提出了2018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目标。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要求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在“十三五”期间能跨上新台阶、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战略意图。   二、这是一个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体现我省制造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优势,强调具有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从不同层面对广东省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发展进行了科学布局。从宏观层面推进地区之间产业错位发展;从中观层面促进产业之间、细分领域之间的协调和集聚发展;从微观层面推动产业链内部专业化协作分工和全链条升级,对细分领域发展重点提供指引。   《规划》分析了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环境,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规划设计了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空间布局,创造性的提出打造广东省先进制造业“三带两区”,符合广东省工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导向性。   在产业空间布局部分,《规划》提出以重大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点带面,沿交通轴线和海岸线整体展开,打造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沿海石油化工及新材料制造产业带、环珠江口先进轻纺制造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粤东西北配套产业集聚区“三带两区”总体空间布局。   在产业发展重点部分,广东省先进制造业未来重点发展6大产业、23个细分领域。6大产业分别是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先进轻纺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23个细分领域包括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超高速无线局域网(EUHT)、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信息通信设备、新型显示等4个领域;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制造装备、汽车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航空装备、新能源装备、卫星装备等8个领域;石油化工产业的有机原料、精细化工等2个领域;先进轻纺制造业的智能节能型家电、环保多功能家具、高附加值纺织服装、绿色食品饮料等4个领域;新材料制造业的高端精品钢材、高性能复合材料及特种功能材料、战略前沿材料等3个领域;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的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2个领域。   在重点任务部分,《规划》围绕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广东速度向广东质量转变,广东产品向广东品牌转变的思路,提出了十大重点任务:一是构建先进制造业创新体系。重点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发展企业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先进制造业双向对接、支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先进制造业“双创”发展、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二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重点打造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实施“机器人应用”计划、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新业态和智能产品等。三是引导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方向转型升级。重点持续推进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设备更新、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四是推进先进制造业“四基”发展。重点实施先进制造业“四基”攻关工程、支持“四基”项目示范应用和推广等。五是深化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重点推动超高速无线局域网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对接、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两化融合贯标、打造“互联网+先进制造”试点示范、推动先进制造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工业大数据的集成应用等。六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建设服务型制造功能区、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做大做强制造业电子商务等。七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全面深化制造业企业节能降耗、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清洁生产、促进重点行业污染减排等。八是提升先进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支持企业海外并购等。九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重点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强化质量技术基础服务、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先进制造业品牌培育等。十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大型骨干企业、深化国有先进制造业企业改革、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成长型中小企业等。   三、这是一个在新时期新常态下,为推进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运行等方面的优化完善,拓展新思维和新思路的规划。   《规划》在体制机制运行、制度建设和保障上提出了健全组织实施机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强化人才队伍支撑、加强试点示范带动、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的保障措施。   在健全组织实施机制方面,主要提出建立健全省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加强跟踪分析、督促指导和智力支持。   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主要提出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改革技术创新管理、评价和转化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先进制造业项目审批流程。   在加大财税政策支持方面,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完善和落实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完善和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鼓励政策,实施有利于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加强财政资金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   在完善金融扶持政策方面,主要提出实施先进制造业产业基金工程,争取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发挥各类型升级产业基金作用,开发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等信贷产品,推动金融机构简化贷款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项目的金融支持。   在强化人才队伍支撑方面,主要提出建立完善先进制造业领域引人、用人和育人机制,集聚、培养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组织实施先进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推动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合作,鼓励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协同育人等。   在加强试点示范带动方面,主要提出推进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创建中国制造2025区域试点示范,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强化珠三角地区与港澳的辐射引领作用,助力将泛珠三角区域打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转型升级示范区和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立健全先进制造业项目动态跟踪服务机制,定期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总结推广各地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成功经验等。   在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提出建设高速融合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动4G网络对全省所有先进制造业园区全覆盖,在先进制造业园区、智能制造基地率先部署5G网络,加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