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论坛”顺利举办》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 张卓然
  • 发布时间:2023-06-08
  •     5月30日上午,2023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论坛”在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科技部主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共同承办。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相里斌,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林抚生等出席并致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主持论坛。论坛以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融合创新为主题,邀请到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及行业领军人物,围绕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突破展开主旨演讲和高峰对话,并发布“基于大语言模型+向量数据库的文献知识库”重磅成果。

           本次论坛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主任鄂维南,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机械工程教授大卫·斯罗洛维茨(David J. Srolovitz),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微软杰出首席科学家刘铁岩,美国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教授罗伯特·卡尔(Roberto Car),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卓越访问教授、美国芝加哥丰田计算技术研究所教授许锦波,剑桥大学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系教授阿列克谢·拉普金(Alexei Lapkin)等进行主旨演讲,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黄铁军院长、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张强教授、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雷霆教授、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张林峰副院长等出席并进行高峰对话。

           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在致辞时指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活跃,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日益展现出超越传统数学或物理学方法的强大能力,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从概念导入期进入落地应用的新阶段,正在形成变革科学研究的新范式,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新方向。相里斌强调,要继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一是鼓励跨学科融合,着力开展重大原创性研究。二是注重重大场景驱动,推动形成科学研究与人工智能技术双向互促的良性循环。三是重视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深入践行科技向善理念。四是倡导全球开放合作,推动科学智能造福社会。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林抚生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全球科研范式变革趋势,在人工智能领域超前系统布局,支持开展大模型、科学智能等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研究,持续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下一步,北京市将持续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催化剂”作用,加快“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发展,支撑世界级、原创性、基础性的重大科学发现。支持建设科学智能大设施,搭建开源、开放的科学智能基础设施平台;支持以本市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建设“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创新联合体;坚持“四个面向”的选题方针,推动实现从科学研究到产业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主旨演讲环节,来自人工智能与数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化学等交叉领域的多位学者带来了主题演讲,分享人工智能助力不同科学研究领域的情况,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为科学赋能的创新模式和发展潜力。

          鄂维南院士以“AI时代的科研体系重构”为题进行了精彩演讲。AI for Science为一系列基础科学问题提供了颠覆性解决方案,帮助科学家突破以往难以解决的研究瓶颈,解决产业中的实际问题。为适应AI for Science发展的需求,不仅亟需开发数据库、软件、模型等新方法和新工具,还需要向“平台科研”模式转变,搭建“垂直整合”的人才团队,以创造新的价值。

           材料的创新常常带来技术的革新。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机械工程教授大卫·斯罗洛维茨教授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材料精确模拟”演讲中谈到,深度势能方法结合了机器学习与物理建模,解决了分子模拟中效率与精度不可兼得的困境,其可以在保持量子力学精度的基础上,将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效率提升数个量级,在材料缺陷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微软杰出首席科学家刘铁岩发表演讲“AI for Science:科学发现的第五范式”,从利用人工智能求解科学方程、分析科学数据以及自动发现科学规律等维度进行探讨,并分享了微软研究院相关研究成果。

           美国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教授罗伯特·卡尔教授以“采用人工智能预测原子的动力学过程”为题进行演讲,提出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可扩大计算体系的空间和时间尺度,有效地提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效率,应用效果值得期待。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卓越访问教授、美国芝加哥丰田计算技术研究所教授许锦波从“AI+生物学”视角切入,带来主题报告“AI蛋白生成技术:引领生物经济新变革”。他认为,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未来10年内生物技术的进步将带来每年高达4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人工智能加速蛋白质研究进程,已经大幅提升蛋白质结构预测的准确度。下一阶段,根据特定的功能需求设计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或改造已有的蛋白质,将为生物科技带来更大颠覆性突破,并为整个生物经济带来重构的机遇。他表示,正在研究的AI蛋白质优化和设计平台MoleculeOS致力于“生成”而非“发现”蛋白质。AI蛋白质优化设计的广泛应用,将变革药物设计、生物育种、环境保护、高性能材料等多领域的发展模式。

           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是来自剑桥大学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系阿列克谢·拉普金教授,他以“化学全栈数字研发技术”为题,介绍了在化学合成开发中实施知识图谱的人工智能工作流程,以及剑桥iDMT中心的全数字化研发工作。

          高峰对话环节由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张林峰副院长主持。各位嘉宾进一步从构建AI时代的垂直整合科研体系出发,探讨如何把握科学智能突破性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在更多领域充分释放AI for Science的应用潜力。

           “科学无边界、探索无止境”。本次论坛聚焦推进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内容丰富,亮点纷呈。论坛为国内外各界专家探索科学智能发展前沿,提供了科技创新高端国际交流平台,必将推动人工智能进一步赋能科学研究。

  • 原文来源:https://www.istic.ac.cn/html/1/284/338/1506840038330332680.html
相关报告
  • 《2023中关村论坛发布20项重大成果》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张卓然
    • 发布时间:2023-06-08
    •    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板块,北京大学发布硅基光电子集成芯片与多功能系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联合发布夸父卫星在轨获得世界一流天基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布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直线加速器满能量出束,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发布下一代云化开放无线网络新型空口试验验证平台。    在面向经济主战场板块,中国建材集团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发布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发布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发布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成套新技术,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180kW高效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发布钠离子电池。    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板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发布随钻成像测井仪器及井地数据传输系统,有研亿金新材料有限公司发布集成电路用12英寸高纯钴靶材及阳极,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发布低温法烟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控制(COAP)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发布基因编辑新型核酸酶,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发布新一代人造太阳。    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板块,华科精准(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联合发布颅内病灶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治疗系统,北京大学发布深脑成像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联合发布北斗卫星通信融入大众智能手机及实现产业化项目,赛纳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发布基于国际首创技术的基因测序仪,航天新长征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协和医院发布国产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产品。    专项发布环节,海关总署、北京市商务局、海淀区联合发布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发布设立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两项重要政策——《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和《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盛大开幕,智算芯片、脑机接口等10项重大科技成果集体亮相》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isticzz2022
    • 发布时间:2024-04-26
    • 据官媒4月25日消息(记者 牛谷月 万玉航)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发布、量子云算力集群综合指标进入国际第一梯队、智能脑机系统拓展“心有灵犀”的边界……4月25日上午,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京盛大开幕,10项重大科技成果集体亮相,世界瞩目。 政策指引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部署五方面50项重点任务,出新一批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将中关村打造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跃升的主阵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AI时代,用“光”替代“电”作为信息处理载体的光计算技术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芯片的重要技术核心。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突破传统芯片架构中的物理瓶颈,研制出国际首个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该芯片具有高速度、低功耗的特点,在智能视觉目标识别任务方面的算力是目前高性能商用芯片的3000余倍,能效提升400万倍,该成果开创了全新计算技术时代,有望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有力引擎。 AIGC技术快速演进,多个千亿参数基座大模型发布,用户规模国内领先,长文本上下文理解能力不断增强,AIAgent智能体应用逐步拓展,具身智能潜力初显,文生音乐模型国内首发,文生视频模型取得原创性突破,生成时长和质量实现大幅提升。以原创引领,基于价值驱动的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通通”发布,可以识别人类意图并主动提供帮助,已达到儿童一定智力水平,并且正在持续成长中。人工智能取得系列成果,业内瞩目精彩纷呈。 光学晶体被称为激光技术的“心脏”。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创造性提出“转角相位匹配理论”,并应用氮化硼首次制备出超薄、高能效光学晶体“转角菱方氮化硼”。厚度仅为微米量级,能效提升至少100倍,为新一代激光技术奠定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量子云算力集群构筑起量子计算“实用之路”。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团队完成大规模量子云算力集群的建设,实现了五块百比特规模量子芯片算力资源和经典算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总物理比特数达到590,综合指标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第五代精简指令集(RISC-V)正在引领新一轮处理器芯片技术与产业的变革浪潮。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开发出第三代“香山”开源高性能RISC-V处理器核,是在国际上首次基于开源模式、使用敏捷开发方法、联合开发的处理器核,性能水平进入全球第一梯队,成为国际开源社区性能最强、最活跃的RISC-V处理器核,为先进计算生态提供开源共享的共性底座技术支撑。 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横空出世,“隔空取物”已成为现实,人与物之间也能实现“心有灵犀”。开幕式上发布的“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填补了我国高性能侵入式脑机接口空白。 脑机接口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连接的一项新型交叉技术,是国际上竞相发展的科技前沿。通过自主研发的高通量柔性微丝电极、大通道数高速神经电信号采集设备,该技术有效支撑了高效运动想象神经编解码的开发,电极性能参数世界领先,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猕猴对二维运动光标的灵巧脑控。这项技术的突破,为更自然、更灵活的新一代神经假肢的开发等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术等级重型燃气轮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团队定位克隆到与耐碱性显著相关的主效基因,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团队基于“中国天眼”的超高灵敏度和超强探测能力,首次探测到迄今最短轨道周期脉冲星双星系统,同时观测到双星演化过程的中间态,这一重大发现为脉冲星双星演化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基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超高灵敏探测系统,探测到史上最亮伽马暴,为探索宇宙起源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重大成果发布名单 重大科技成果一:《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发布单位:工信部、科技部、北京市人民政府) 重大科技成果二:用“芯”加速AI——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发布单位: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清华大学) 重大科技成果三:业内瞩目精彩纷呈——人工智能取得系列成果(发布单位: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重大科技成果四:驾驭激光的利器——转角氮化硼光学晶体原创理论与材料(发布单位:教育部、北京大学) 重大科技成果五:构筑量子计算“实用之路”——量子云算力集群(发布单位: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 重大科技成果六:绿色能源的强大引擎——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完成总装(发布单位: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重大科技成果七:来自开源的“芯”贡献——第三代“香山”RISC-V开源高性能处理器核(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 重大科技成果八:基因改良护航粮食安全——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发布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重大科技成果九:拓展“心有灵犀”的边界——“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发布单位: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 重大科技成果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发布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