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提出一种在数据匮乏区域开展鲸类生态研究的整合式策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8-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以下简称“深海所研究团队”)在学术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发表题为“An integrated strategy for monitoring cetaceans in data-poor regions”的论文。该论文提出了一种整合式鲸类生态研究新范式并展示了示范研究结果,有利于鲸类科研人员在数据缺乏的水域开展鲸类生态和保护研究工作,更好地调查鲸类的出没、分布及栖息地利用情况,实现循序渐进、互相补充且高效可靠的调查效果。Biological Conservation《生物保护》是Society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保护生物学国际学会)的会刊,也是保护生物学这一学科的旗舰期刊,旨在出版关于保护生物学最前沿、最新颖和最受关注的研究进展。

    一、没有本底资料该怎么办?——万事开头难

    海南地处南海腹地,历史搁浅信息表明海南周边水域的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资源丰富,多样性非常高。但是,由于缺乏野外实地调查和长期系统的监测,海南鲸类动物的本底资料几乎一片空白。在这种信息匮乏的研究背景下,使用一种简易、高效、快捷、低成本的方法以达到快速掌握鲸类基本信息的目的显得至关重要,而当地生态认知(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LEK)调查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一种技术方法。职业渔民是接触野外鲸类动物最频繁的特定职业人群,通过调查渔民可以快速获得他们在海洋捕捞生产过程中与野外鲸类相关的认识、经历和看法等,从而为后续的调查和监测提供基本方向和背景信息。因此,深海所研究团队于2013年底开展了一项环海南岛摸底调查。该项调查选择了16个具有代表性的沿海渔港/渔村,对510位渔民进行了问卷访问调查。得益于科学合理的问卷设计、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志愿者支持、地方管理部门和社区的大力配合,整项调查仅20余天就顺利完成,研究团队快速高效地获得了丰富的调查资料,并对资料开展了细致的整理和数据分析。虽然该项调查所关注的对象是可能在海南周边水域栖息生活的所有鲸类物种,但由于中华白海豚独特的体色和近岸栖息的习性,渔民非常容易接触并辨认出这一物种,科研人员基于初步分析结果迅速锁定了一处疑似有中华白海豚经常出没的水域——海南西南近岸水域。

    二、海南真的有中华白海豚吗?——眼见为实

    中华白海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具有极高的生态、保护和研究价值。渔民问卷调查结果为研究团队提供了令人振奋的方向,但渔民目击毕竟是间接的信息,其可靠性和真实度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因此,研究团队自2014年4月开始在海南西南近岸水域进行探索式的船基目视调查(Boat-based visual surveys),以验证该区域是否真的有中华白海豚频繁出没。调查队员经历了数月的风吹日晒,海上辛勤的船基调查工作终于开出了美丽的果实——2014年10月20日在三亚西鼓岛周边首次目击到了中华白海豚群体,并在之后两个月的调查里多次目击到中华白海豚。这些实地调查结果不仅验证了前期渔民问卷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且进一步确认了在海南西南近岸确实有中华白海豚栖息分布。此后,研究团队继续进行逐年累月的船基调查,并不断将调查范围扩大至该种群所有的潜在分布区域,截至2019年6月共计调查开展了55次船基调查,每次调查至少3至8天。通过长期的船基调查监测,调查队员共目击了50群鲸类动物,不仅包括47群“常客”——中华白海豚,还目击到2群印太江豚以及一些少见的“过客”——伪虎鲸和印太瓶鼻海豚的混游群体。通过分析船基调查数据,研究团队较好地掌握了海南西南近岸鲸类动物的组成、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分布特征、个体识别数量、环境偏好等基本情况。

    三、它们留下了声音痕迹——被动声学监测

    船基调查的整体目击率较低,且该技术方法有诸多限制和不足,例如只能在白天及海况优良时开展、开支较大且费时费力。为了更好地掌握该种群的出没分布规律,研究团队开始尝试使用水下被动声学监测(Passive Acoustic Monitoring, PAM)的技术手段。科研人员于2016年在三亚西鼓岛选择了一个中华白海豚目击最频繁的位置,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探索式试验。通过监测中华白海豚所发出的一种典型高频窄带信号(clicks嘀嗒声),证实了中华白海豚会经常在监测位点周围出没。因此,研究团队于2018年进一步开展了一项长时间且大范围的水下被动声学监测计划。科研人员沿着三亚-昌江近岸选择了11个合适的位点,进行水下声学监测平台和声学记录仪的布放,并在之后按照每2至3月一次循环进行仪器回收、数据下载、仪器充电和再布放工作。在至今为止的4年多时间的监测周期里,科研人员共获得了10个位点(2号平台及声学设备遗失)的声学数据,较好地实现了对覆盖区域所出现的鲸类动物及水下各种其它声源进行长时间、大范围、近似连续、不分昼夜、不受恶劣海况影响的监测。科研人员利用部分数据集开发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clicks信号自动识别器,并不断优化将识别器对海豚clicks信号的识别准确性提升至96%以上,之后使用该识别器对整个水下声学监测数据库的clicks信号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通过被动声学监测技术手段,研究团队较好地掌握了海南西南海域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分布规律和时空变化模式,并证实声学监测结果是船基调查结果的重要补充。

    四、一种整合式鲸类生态研究新范式

    经过全世界范围内的鲸类科研人员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渔民问卷调查、船基目视调查和被动声学监测都已逐渐成为非常重要的鲸类调查技术手段,而且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鲸类生态和保护研究项目。尽管如此,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使用条件、范围、要求和局限性,这就导致单一方法所获得的调查结果往往难以验证其可靠程度。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全球还有很多类似中国这样的许多欠发达的国家/地区,其共性是鲸类本底资料通常十分匮乏。此外,由于研究和保育资金支持非常有限,欠发达国家/地区的鲸类科研人员和保护工作者难以直接开展有针对性、大范围、长期、系统的野外实地调查和监测。深海所研究团队首次将渔民问卷调查、船基目视调查和被动声学监测这三种技术方法组合,以海南中华白海豚的发现、验证和长期监测为示范,展示了中华白海豚在海南西南部的出没分布及栖息地利用情况。相关的研究结果不仅为保护海南中华白海豚提供了基本的信息和资料,成为海南近海生态和珍稀动物保护的重要科学支撑,而且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相互印证的、互相补充的整合式鲸类生态研究新范式,为全世界的鲸类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参考,以便于在数据缺乏的水域更高效地开展鲸类生态和保护研究工作。

    原文链接:

    Liu, M., Lin, M., Dong, L., Caruso, F., & Li, S.* (2022). An integrated strategy for monitoring cetaceans in data-poor region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72, 109648. https://doi.org/10.1016/j.biocon.2022.109648

  • 原文来源:http://www.idsse.cas.cn/yjjz2015/2022/202208/t20220802_6496123.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所研究团队近期研究提出“中华白海豚可能存在两种生态型”的假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1-14
    • 2022年9月21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以下简称“深海所研究团队”)在学术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在线发表了题为“Modeling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in habitat utilization of th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using self-organizing map”的论文。该项研究应用自组织神经网络图谱(Self-organizing map,简称“SOM”)对海南、三娘湾和湛江三个相邻中华白海豚种群的栖息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种群间在分布模式和栖息地利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据此提出“中华白海豚可能存在两种生态型”的假说。 生态型是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指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在长期适应特定环境中发生趋异分化,并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对生态型的研究有利于了解种内分化及定型的过程和原因,是研究新物种形成过程的重要内容。生态型概念被广泛应用于鲸类地理种群区分中。例如瓶鼻海豚可分为近海(coastal ecotype)和远海(offshore ecotype)两种生态型,近海型栖息在浅水的近海水域,而远海型栖息海域深度可达几百米、离岸距离超过200公里。虎鲸生态型的划分更为复杂,根据食物和分布模式的不同,北太平洋虎鲸可分为定居型(resident ecotype)、暂居型(transient ecotype)和远海型(offshore ecotype)三大生态型;根据体型大小、外部形态和分布区的不同,南半球虎鲸可分为type A、type B、type C和type D四个生态型,其中type B 又可进一步划分为big type B和small type B两个生态型。 中华白海豚是生活在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沿岸浅水区的一种小型鲸类动物,一般栖息于离岸距离不超过20 km、水深小于20 m的浅水区,早在上世纪80年代被列入首批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录。在我国,中华白海豚主要栖息于福建宁德和厦门、台湾西部、广东珠江口、湛江和汕头、广西三娘湾和海南西南等水域,照相识别对比表明这些种群间彼此隔离,不存在个体交流。根据色斑模式的不同,目前已经将台湾种群列为亚种并单独评估其濒危等级为“极危”,对其它地理种群间的分化程度还所知不多。了解中华白海豚种群间分化程度,对评估其濒危等级、了解人类活动影响和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SOM作为当前最受欢迎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之一,可通过竞争学习调整自身的权重以达到训练的目的,最终将高维复杂难懂数据集映射到简单易懂的低维图谱中,并保留原始数据集拓扑结构。通过采用相同的野外调查方法和环境因子采集手段,深海所研究团队首次将SOM引入鲸类生态学研究中,分析了湛江、三娘湾和海南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和栖息地利用变异情况。结果发现,三娘湾种群分布面积最小且仅有一个核心分布区;海南种群分布面积最大且非常分散,至少拥有4个独立热点分布区;湛江种群介于两者之间,有两个热点分布区,一个集中分布于湛江港入口,另一个分散于雷州湾。SOM模型进一步发现三者在栖息地利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三娘湾和海南种群内部分化程度低但种群间差异大,前者栖息于浅水、低盐和低电导率海域,后者栖息地以相对深水、高盐和高电导率为主要特征;湛江种群存在明显内部分化现象,发现位点聚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类群,一个类群分布于浑浊的近岸海域,另一个类群与海南群体叠加,拥有深水和高盐度的环境特征。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三地中华白海豚在分布模式和栖息地利用方面已经出现明显分化,结合该研究团队之前发现的这三个中华白海豚地理种群在集群规模、发声行为、形态体色和遗传方面存在差异的研究结果,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中华白海豚可分为河口和非河口两种生态型假说:1)河口型(三娘湾种群)集中分布于大江大河入海口,以河口丰富的鱼类资源为食,分布区小而集中,通常集群规模较小,栖息地以低盐和较高浊度为主要特征;2)非河口型(海南种群)栖息海域不位于大江大河入海口,分布区广而分散,通常集群规模较大(提高捕食成功率以适应相对较低的食物资源水平),栖息地因缺乏淡水注入而盐度较高。在保护区设置上,河口型群体适合设立一整块大面积保护区,而非河口型似乎更适合整合多块具有连接廊道的小保护区。当然这一假说的提出仅基于目前掌握的数据,其准确性和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林明利副研究员和刘明明助理研究员。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和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课题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22009396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环流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室》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1-19
    • 海洋环流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室受国家深海研发计划、 中国科学院先导A/B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前沿领域等项目资助,成立于2014年,主要开展深海/深渊海洋环流动力学、海洋水文观测、海洋水团特性、海洋中尺度过程、沿岸上升流等方面研究。机构网址:http://www.idsse.cas.cn/yjsgk2015/zzjg2015/yftx2015/shkxyjb2015/hyhlgcyszmnyjs2015/   研究方向:   深海/深渊环流观测   海洋环境数值模拟   海洋中尺度过程   研究内容:   (1)深渊海洋环流时空特征分布   深渊一般指深度超过6000米的深海沟,深渊环流不仅决定着温度、盐度的变化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生物的迁徙和深渊有机物质与上层海洋的交换。其极端的深渊环境使得这片海域成为人类最难以企及区域,特别是马里亚纳海沟具有目前最深的“挑战者”深渊,其深渊海环境动力特征研究非常稀少。本实验室拟通过深海海流计、CTD、溶解氧传感器等仪器,搭建深海-深渊潜标观测系统,采集深海-深渊海流、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参数,同时结合走航观测和HYCOM模型研究西北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水平环流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时空变化,探讨深渊环流与大洋环流的关系,揭示深渊洋流的动力学特征。   (2)深渊潮致混合特征分析   全球海洋中垂向混合过程无处不在,它是全球海洋运动主要的能量来源,决定着大洋中的水团、动能、热能和物质的输送,进而影响全球大洋环流结构和全球气候变化。而深渊并不是孤立的系统,它作为全球大洋环流的通道之一,通过垂向混合保持与外界的水体和物质交换,并影响自身局地环流、水团、沉积物和生物的分布特征。本实验室拟通过分析潜标连续观测的深渊海流数据研究马里亚纳海沟潮流时空变化特征,结合数值模型研究马里亚纳海沟内潮的生成机制,解析内潮能量在深渊封闭地形下的传播和耗散过程,查明马里亚纳海沟内部由于内潮能量耗散导致的垂向混合扩散率分布特征,探讨深渊垂向混合对深渊环流结构的影响。    (3)南海/菲律宾海深层环流   目前南海深海、菲律宾海深层和底层环流观测资料匮乏,通过收集公开的模式资料、国内开放航次的南海深水海盆的温盐剖面、深水观测资料、流速观测等历史观测资料,整理成数据集,并以历史和现场实测资料为基础,通过诊断分析计算、简化理论分析和数值模式对南海深层环流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利用POM、ROMS等数值模型对南海深层环流进行模拟,揭示深层环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力机制,为全面了解南海深海环境打下基础,也为南海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菲律宾海深层和底层环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分析通道形状和通量强度、垂向混合以及海盆地形等因子对菲律宾海深层和底层环流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太平洋深层西边界流对菲律宾海深层和底层环流的潜在影响。   (4)海洋观测技术   锚系潜标是一种固定在海面与海底之间通过锚系绳索连接观测设备的观测链,通过释放装置实现回收和再布放,具有在恶劣海况下进行长期、连续、同步、立体、自动地对海洋环境要素进行全面综合监测的能力,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的优点,是其它调查手段无法代替的有效方法,针对目前国内深海海洋数据实时观测分析的需求,研究深海锚系潜标感应耦合传输技术及声学通信技术,结合移动通信中继平台,研发、布放和回收深海海域具有高时效数据传输功能的锚系潜标阵列;结合声学通信技术、调制解调技术和移动通信中继平台,研发具有智能反馈控制功能的高时效传输潜标;通过布放潜标阵列,对深海海流和物理环境的实现长期、连续、动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