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完成“一对多”储能对拖试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24
  • 1月14日,由国网湖南电科院承担调试的长沙榔梨储能单元带功率“一对多”对拖试验圆满成功。该试验方法和涉及规模在国内尚属首次,后续储能站储能单元的对拖联调将以此为经验全面铺开。

    据悉,榔梨储能站是湖南省首批投运的三个电池储能电站之一。国网湖南电科院高度重视储能站的建设,成立了多专业电博士党员攻关服务团队。团队针对国内储能站调试可借鉴经验不足、现场条件恶劣、等实际情况,通过倒推工期,精细分工、多面推进的方式,从2018年11月初即正式投入到工程建设以来,充分发扬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先后高质量完成了储能站设备监造和设备单体交接试验技术监督。

    今年年初,该工程进入调试阶段,“电博士”团队顶着严寒日夜驻守现场,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提出了在电站整体并网前,利用电池剩余电量完成PCS对拖调试试验的总体思路,从无到有完成了PCS“一对一”对拖试验方案、对拖试验作业票,并以此顺利完成了第一轮对拖试验等关键节点工作。

    在PCS“一对一”试验成功以后,“电博士”团队经过多专业多方位的仔细探讨,确定同时对4个储能单元(涉及8台PCS变流器及8个电池堆)进行“一对多”对拖试验,不仅优化了试验流程,还将大量减少开关倒闸冗余操作,能最大限度节约时间。在该项联调中,“电博士”团队共发现和指出了设备控制逻辑、通信、页面显示等问题共30余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督促厂家进行整改消缺,确保储能站零缺陷并网。(贺蓓李理)

相关报告
  • 《我国完成一微重力环境技术试验 系国际首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20
    •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科研人员6月13日在瑞士杜本多夫,利用欧洲失重飞机成功完成了微重力环境下陶瓷材料立体光刻成形技术试验,这在国际上是首次,同时完成我国首次金属材料微重力环境下铸造技术试验,试验验证了多项微重力环境下高精度制造前沿技术和新型材料,获得多件完好的陶瓷和金属制造样品及丰富的实验数据。   此次试验于6月12日开始,截至6月13日下午,共进行了28次微重力、2次月球重力和2次火星重力飞行,搭载的两套装置分别对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进行了预先计划的制造任务,共获得10件陶瓷样品和8件金属样品。   微重力环境下粉末材料,难以在制造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国际上普遍采用丝状材料,作为太空制造的主要材料形态,但该种方式的一次成型精度和表面光洁度较低,实际应用潜力受限。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太空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了类固态陶瓷膏体材料,这是一种可在失重环境中约束精细粉末的新材料形态,具有适应多种微重力条件的流变特性,有望在未来太空探索任务中提供新技术途径,是对太空制造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亮点性研究成果。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太空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国际上第一个以先进太空制造技术为研究主题的实验室,继2016年牵头开展我国首次“太空3D打印”技术实验后,历经两年多的研究和准备,自主研发了此次任务所用的纳米级类固态陶瓷膏体材料、3D打印陶瓷耐高温模具以及两套试验装备,为我国空间站、在轨服务及深空探索等任务中实现多种材料的高精度制造奠定了必要技术基础。
  • 《国产盐穴储气库声纳测腔装备首次完成现场试验》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8
    • 12月16日获悉,国家管网集团日前在“中国盐穴储气第一库”——金坛储气库成功完成自主研制的国产盐穴储气库声纳测腔装备现场试验。此次试验天然气环境最大测距达到70米,卤水环境最大测距高达240米,探测性能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 盐穴型储气库具有注采灵活、单井吞吐量大、储气无泄漏、工作气量比例高等优势,已成为储气调峰设施的理想选择,发展势头强劲。声纳测腔装备可用于探测盐穴储气库造腔形状,是盐穴储气库建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 据介绍,国家管网集团研发团队历经三年多时间,不断攻克声纳测腔技术难题,成功掌握了包括高温高压超宽带收发换能器设计、多频宽带线性功率发射、井中装置姿态稳定性控制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此次研发的国产盐穴储气库声纳测腔装备,完成盐穴卤水腔和带压天然气腔体的实测验证,设备性能满足盐穴储气库测腔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