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rentian五大湖沉积物中210Pb和137Cs深度剖面的积累率、聚焦因子和年代趋势表》

  • 来源专题:水环境管理与流域管理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18-06-25
  • Sediment cores from 41 sit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aurentian Great Lakes during 2010–2014, sectioned into 0.5–2.0?cm intervals, and the activities of 210Pb, 137Cs, and 226Ra were measured in the upper 25 to 40?cm of the sediment column by gamma spectrometry. Sediment mass accumulation rates (dry mass) calculated from 210Pb profiles range from 0.006?±?0.001 to 0.59?±?0.06?g?cm−2?yr −1 and are similar to those reported in previous Great Lakes sediment studies. Sediment mass accumulation rat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water depth. 210Pb-based models in cores exhibiting favorable characteristics (i.e., those having the highest unsupported-210Pb activity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exponential decrease of unsupported-210Pb with increasing depth in sediment cores, and a clear peak in 137Cs activity at some depth below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give calendar date profiles that are largely concordant with the maximum 137Cs peak activity at 1963. Sediment focusing factors derived from unsupported-210Pb inventories range from 0.09 to >5.34, and are well correlated with those derived from 137Cs inventories that range from 0.07 to 4.04, demonstrating the ubiquitous occurrence of horizontal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 within the lakes. This more recent survey provides a Great Lakes-wide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for comparing the depositional histories and inventories of a wide variety of persistent, bioaccumulative and toxic pollutants that have been measured in the same sediment cores. This information will be useful for resolving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issues pertain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management of contaminated sediments in the Laurentian Great Lakes ecosystem.

相关报告
  • 《ES&T:定量冰川融水和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物中污染物累积的贡献》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7-30
    •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许多冰川正在融化,导致污染物会被释放。处于偏远地区的高山湖泊,大气污染物(人为源)和冰川释放的污染物终将汇入湖泊沉积物中。迄今为止,如何定量不同输入过程对冰川补给湖泊沉积物中污染物积累的贡献,尚未有公开报道。为填补这一空白,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环境质量与安全团队选取青藏高原南部枪勇错(半封闭冰前湖)作为研究对象,钻取了一根长 28 厘米的湖芯,可追溯到 1836 年 。 基于气候反演、污染物浓度 - 通量的沉积历史和正矩阵分解模型的定性 - 定量分析, 该研究首次估算了冰川融水和人类活动对 西藏 冰前湖泊沉积物中污染物累 积 的贡献 。 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指标( TOC 、 IC 、 Rb/Sr 和沉积速率)和本地气象数据(图 1 )均表明,枪勇错在过去两个世纪里呈持续变暖的趋势,导致冰川融化加剧、侵蚀加强,枪勇错沉积速率增加。 污染物的浓度 - 通量剖面可能与人为排放历史广泛相关。有毒元素的浓度 - 通量在 1880-1920 年间出现两个峰值(图 2 ),此期间西藏曾发生两次抗英战争( 1888 年和 1904 年); 1950s 的峰值(图 2 ),可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 年)引起全球金属元素排放量增加有关;在 1980s 以前,有毒元素的趋势基本与欧洲和前苏联排放模式一致,但之后与中国和南亚的排放模式更吻合。汞浓度 - 通量的时间趋势以 1940 年为界(图 2 ),在 20 世纪 40 年代后显著增加,与亚洲的汞排放历史同步(特别是中国和印度) ; 黑碳浓度的历史趋势虽不明显,但通量的历史趋势是上升(图 2 ),这可能由于中国和印度排放量不断增加而造成。 基于以上结果,应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模型估算出不同输入过程的贡献(图 3 ),结果表明:人类活动的贡献从 1850s 的低于 10% 增加至 1980s 的 40% 以上;冰川融水释放污染物的信号明显,其贡献在 1950s 达到最大值( 61% );近二十年来,西藏湖泊沉积物中 90% 的污染物累积是人类活动和冰川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按照这个趋势,未来,冰川消融和人为排放的共同作用将显著增加亚洲高山湖泊污染物的累积。 本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 A 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 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上述研究成果发表于 环境领域顶级学术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我所硕士研究生祝婷婷为第一作者,王小萍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0c01849 ( Z hu T. T.; Wang, X. P. ; Lin H.; Ren J.; Wang C. F.; Gong, P. , Accumulation of pollutants in proglacial lake sediments: Impacts of glacial meltwater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doi: 10.1021/acs.est.0c01849 )。
  • 《通过碎屑碳酸盐中碳、氧、团簇同位素和矿物组成推断相对沉积通量和地貌演化趋势》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3-07
    • 地球表面与浅层地壳的演化过程,主要受侵蚀、沉积物搬运及沉积过程中地表物质再分布的控制。要深入理解地貌演化的模式与速率,关键在于对这些质量通量进行精确量化。然而,由于沉积物迁移涉及的时间与空间尺度极为广泛,且搬运过程具有显著的间歇性与随机性,直接观测沉积通量面临巨大挑战。目前,常用的间接方法是通过分析沉积样品的成分,将其视为不同来源的混合物,进而估算相对沉积通量。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各子盆地沉积岩露头天然成分的变化,以此计算各子盆地对沉积通量的相对贡献。在假设储存量可忽略的前提下,沉积混合比可反映源区的相对侵蚀速率。然而,沉积物成分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如水文分选作用、矿物在搬运过程中的选择性溶解或沉淀,以及矿物富集性偏差等。特别是在碳酸盐地形中,问题更为复杂。溶解作用的潜在主导性意味着沉积物可能并非主要来源于剥蚀作用;基岩中主要元素与矿物成分的均质性,往往降低了区分不同岩石来源及其对沉积物相对贡献的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联合其他单位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该方法综合了矿物比例与同位素组成,用于评估以碳酸盐为主的地区中的物源及相对沉积通量。这一综合方法有效解决了部分难题。为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研究在以色列南部的Hatrurim向斜进行了实验。该区域碳酸盐矿物及其氧、碳和团簇同位素组成广泛变化,均可作为源区特征的有效指标;该区域的条件有利于追踪沉积物的具体来源。 在本研究中,共收集了来自Morag地区的八个基岩样本和七个沉积物样本,基岩样本进行切割并清洗。主要矿物结构(胶结物、矿脉)需从岩石板上使用手钻进行二次取样。共得到了49个沉积物二次样本用于分析。随后进行x射线衍射(XRD)测量样品的矿物组成,并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测量样品的碳、氧和团簇同位素,以推断其来源和混合过程。研究建立了一个非线性蒙特卡洛模型,用于识别沉积物的两种主要岩源,并预测每个沉积物样本的混合比例。通过最小化标准差(STD)和均方根误差(RMSD),找到最优的端元参数组合,从而准确预测沉积物的混合比例。结合河床陡峭指数的变化和混合模型的结果,来解释地貌演化的趋势。 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矿物和稳定同位素资料评价碳酸盐地形地貌演化和相对沉积物通量的新方法,提出的新方法识别了两种主要的碳酸盐岩源:一种是未变质的海洋碳酸盐岩(如Judea组),另一种是经过后变质重结晶的海洋碳酸盐岩(如Cold Hatrurim组)。模型预测的混合比例与每个沉积物样本所在区域内相关源单元的暴露面积比一致,表明整个Morag盆地的侵蚀条件是空间均匀的。这种空间均匀的侵蚀模式意味着地貌正在以恒定的速度降低,且没有创建或破坏新的地貌特征。这反映了构造稳定和气候干燥条件下的空间不变的构造和气候驱动因素。在Morag盆地的上游部分,河床陡峭指数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岩石类型的变化导致的,即从Hatrurim组到Judea组的过渡。这种变化被解释为岩石类型的可蚀性差异。 研究提出的方法不仅能够准确识别沉积物的来源和相对通量,还能够提供关于地貌演化趋势的重要信息,特别是在无法直接观测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碳酸盐为主的地区,并可在更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进行调整,以考虑溶解和沉淀对碳酸盐矿物和同位素组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