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北京大学实现厘米级、纯相二维硒化铟晶圆稳定生长,开发高性能低维晶体管器件》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与量子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7-30
  •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对计算能力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硅基晶体管技术在10纳米以下工艺节点面临物理极限,严重制约了芯片性能和能效的提升。二维硒化铟(In?Se?)因其优异的电学性能和独特的层状结构,成为突破传统硅基芯片技术瓶颈的关键材料。然而,此前国际上一直难以制备大面积、单晶、纯相的二维硒化铟晶圆,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邱晨光研究员、物理学院刘开辉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刘灿副教授等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低维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提出“固-液-固”材料制备新策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工艺,成功实现厘米级、大面积、纯相二维硒化铟晶圆的稳定生长。该晶圆制备方法包括在蓝宝石衬底上沉积非晶InSe薄膜,高温下利用液态铟包覆晶片边缘,最终制备出厚度均匀、相结构单一、晶体质量优异的2英寸InSe晶圆。 基于此策略制得的InSe晶圆晶体管阵列展现出卓越的电学性能,包括高度均匀的原子层厚度(单层InSe仅1.3纳米)、极高的迁移率(平均值达287 cm2/V·s)与接近玻尔兹曼极限的亚阈值摆幅(平均值低至67 mV/dec),且缺陷密度显著低于现有同类材料。这些性能全面优于目前最先进的英特尔3纳米节点技术,能效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次突破为低维半导体技术在芯片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路径,特别是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潜力。该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在国际上树立了二维芯片研发的新标杆,推动了低维半导体产业化进程。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题为“Two-dimensional indium selenide wafers for integrated electronics”。 

    论文下载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u3803

  • 原文来源:https://www.eet-china.com/news/202507292239.html
相关报告
  • 《北京大学制备出迄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维半导体晶体管》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李衍
    • 发布时间:2023-03-31
    •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受限于接触、栅介质和材料等方面的瓶颈,迄今为止,所有二维晶体管所实现的性能均不能媲美业界先进硅基晶体管,其实验结果远落后于理论预测。 日前,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彭练矛教授-邱晨光研究员课题组日前制备出10纳米超短沟道弹道二维硒化铟晶体管,首次使得二维晶体管实际性能超过Intel商用10纳米节点的硅基鳍型晶体管,并将二维晶体管的工作电压降到0.5V,这也是世界上迄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维半导体晶体管。 对此,团队在研发过程中实现了三方面技术革新:一是采用高载流子热速度(更小有效质量)的三层硒化铟作沟道,实现了室温弹道率高达83%,为目前场效应晶体管的最高值,远高于硅基晶体管的弹道率(小于60%);二是解决了二维材料表面生长超薄氧化层的难题,制备出2.6纳米超薄双栅氧化铪,将器件跨导提升到6毫西·微米,超过所有二维器件一个数量级;三是开创了掺杂诱导二维相变技术,克服了二维器件领域金半接触的国际难题,将总电阻刷新至124欧姆·微米。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工作突破了长期以来阻碍二维电子学发展的关键科学瓶颈,将n型二维半导体晶体管的性能首次推近理论极限,率先在实验上证明出二维器件性能和功耗上优于先进硅基技术,为推动二维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信心和活力。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819-w
  • 《清华大学任天令教授团队首次研制出双模式晶圆级二维二硫化钼导电细丝晶体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20
    • 2月4日,清华大学微纳电子学系任天令教授团队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 (ACS Nano)在线发表了题为《超低亚阈值摆幅,超高开关比双模式二硫化钼导电细丝晶体管》(“Two-Mode MoS2 Filament Transistor with Extremely Low Subthreshold Swing and Record High On/Off Ratio”)的研究论文,首次在埋栅双层二硫化钼(MoS2)晶体管沟道和漏极之间插入阻变层,在不同的电压条件下分别实现了超低亚阈值摆幅(模式一)和拥有超高开关比的准零维接触(模式二)。 现如今,随着摩尔定律发展,单片集成的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由此来带的小尺寸效应等问题更加突显,如何进一步降低晶体管亚阈值斜率摆幅来实现低功耗的亚阈值区1/0数字信号切换,增大单个晶体管开关比和开态电流来实现更好的关断特性和驱动能力,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新型晶体管如隧穿晶体管和负电容晶体管被研制出来以解决这一难题。与上述两类晶体管不同,本工作采用了全新的结构,创造性结合了埋栅双层二硫化钼晶体管和导电桥式随机存取存储器(CBRAM)阻变层,构建了双模式二硫化钼“导电细丝晶体管”,该晶体管可以工作在超低亚阈值斜率(模式一)和超高晶体管电流开关比(模式二)两种模式中,为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图 1. (a)二硫化钼导电细丝晶体管模式一运行示意图;(b)晶圆级导电细丝晶体管阵列;(c)导电细丝晶体管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d)模式一下晶体管源漏电流和栅极电压在不同漏极偏置下的传输曲线。 在模式一中,通过施加不同极性的漏极偏置和不同方向的栅极扫描电压,调控漏极和沟道间阻变层电场大小和方向,使得阻变层中的导电细丝导通和断裂。在其导通和断裂的瞬间,沟道电流发生突变从而实现超低的亚阈值斜率(图1a)。利用化学气相淀积生长的大面积二硫化钼薄膜使得该器件可达到晶圆级制备规模 (图1b)。其器件结构如图1c所示,在该器件中获得了2.26 mV/dec的超低亚阈值斜率(图1d)。 图 2. (a)二硫化钼导电细丝晶体管模式II运行示意图;(b)模式二下该晶体管的栅控电流传输曲线和栅极漏电流;(c)准零维结构晶体管(模式二)和对照组传统三维接触的开态电流对比。 在模式二中,由于上述阻变层形成导电细丝的直径在亚10纳米,从而在漏电极和沟道间形成准零维接触,大大降低传统接触中电子散射现象(图2a),实现超高栅控沟道电流的开关比 (2.6×109,图2b),相比于传统电极接触二硫化钼晶体管对照组,开态电流提高了约50倍(图2c)。此外,埋栅结构的使用相较于传统背栅晶体管能进一步地增强栅控能力。同时相比于顶栅晶体管而言,绕过了在二维薄膜上生长介质材料不均匀的难题。 微纳电子系博士生王雪峰和助理教授田禾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任天令教授及其团队教师为论文通讯作者。 任天令教授长期致力于二维材料基础研究和实用化应用的探索,尤其关注研究将二维材料与传统存储与传感器件相结合,已获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如低功耗单层石墨烯阻变存储器、石墨烯柔性阻变存储器、阻变窗口可调双层石墨烯阻变存储器等,相关成果曾多次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纳米快报》(Nano Letters)、《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国际电子器件大会(IEDM)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