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实现高效电催化还原CO<sub>2</sub>生产CO》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25
  •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驱动电催化CO2生成具有经济价值的一氧化碳、乙醇等燃料化学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过去的十年里,大量的非均相催化剂被开发应用于CO2电催化还原反应。虽然在提高产物选择性、降低催化电位、增大催化反应电流密度等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但是CO2电催化还原反应的电流密度仍然较小,无法满足工业化应用要求。

      针对上述科学难题,青岛能源所刘立成研究员带领的环境友好催化过程研究组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Adv. Energy Mater., 2020, 10, 1903664;Appl. Catal. B-Environ., 2020, 279, 119383;Small, 2019, 15, 1903668;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2790等)。近日,该研究组原创性的提出对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碳载体实施胺化改性来调控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并开发出了一种普适性的氨基化改性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Ni、Fe、Zn等单原子催化剂电催化CO2生成CO的本征电流密度。并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装配了气体扩散电极的流动反应器成功的实现了工业应用级反应电流密度。胺化的镍单原子催化剂在0.89 V的过电位下可以实现超过400 mA/cm2的活性电流密度,并且可以保持接近90%的电流效率。此外,深入的机理研究揭示了胺化改性增强催化剂对CO2分子和中间体COOH*的吸附能力以及活性中心金属单原子与碳载体氨基之间的电荷转移是本征催化活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于能源催化领域高影响力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陈志鹏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刘立成研究员为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所内合作基金等项目的支持。(文/图 陈志鹏)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高效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催化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27
    • 利用可再生电力驱动CO2电催化还原为甲醇、甲酸等高附加值化学燃料,在解决CO2过量排放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间歇性电能向化学能的直接转化,对控制碳平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意义重大。由于CO2分子中C=O双键结合稳定,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所需要的能量较高。因此,开发高效的催化剂提升反应催化效率是CO2RR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近十年来各类催化剂已经被开发后用于CO2RR的研究,并且在提高产物选择性、降低过电位等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CO2RR的反应电流密度和催化产率仍然较低,无法进一步满足工业化应用的需求。   针对上述科学难题,青岛能源所环境友好催化过程研究组在开发高效电催化剂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2790;Small, 2019, 15, 1903668;J. Mater. Chem. A, 2018, 6, 11236;ChemSusChem, 2018, 11, 2944;J. Mater. Chem. A, 2017, 5, 24651;Nanoscale, 2019, 11, 18715等)。近日,该研究组基于前期的研究工作,发现直接包覆氨基官能团化的碳层可以有效的调控非贵金属催化剂SnS的电子结构,从而加速了电极界面处的电子传导效率、增强了催化剂对吸附态的CO2分子和反应中间体OCHO*的吸附能力,实现了反应电流密度和催化产率的显著提升。该研究工作为提升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提供了一种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上(Adv. Energy Mater., 2020, 10, 1903664)。刘立成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陈志鹏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基金等项目的支持。(文/图 陈志鹏)
  • 《基于电子转移调控的高效单原子光催化CO2还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29
    •  利用太阳能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燃料,不仅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新途径,而且可以通过碳循环来缓解温室效应。一个典型的光催化CO2转化系统包括两个关键部分—吸光单元和催化中心。在设计光催化CO2转化系统时,可以独立地研究优化吸光单元和催化中心,以提高吸光单元的太阳能捕获能力和催化中心的活性及选择性,进而实现两者的系统集成。在众多光催化系统中,吸光单元和催化中心之间的电子转移效率通常是最终光催化效率的瓶颈。两者之间的电荷动力学过程,实际上扮演着光生电荷利用的桥梁作用。   用于CO2转化的光催化剂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均相催化剂和异相催化剂,由于构成形式和作用机制的不同表现出各自的优缺点。将两者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是光催化可持续发展的一条理想途径。单原子异相催化剂的发展为两者优点的结合带来了希望。单原子异相催化剂将一些单个独立的原子分散在载体上,用作催化中心。从配位化学的角度来看,载体起到了类似于刚性配体的作用。相比于纳米团簇、纳米颗粒和块体材料,单原子异相催化剂具有配位未饱和、电子结构独特、原子利用率最大化、催化位点明确等优点,有望突破传统CO2转化光催化剂的局限性。然而,如何调控光生电荷转移动力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该问题制约了吸光单元和单原子催化位点之间的光生电荷转移效率,决定了光催化CO2转化的性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宇杰课题组针对吸光单元与单原子催化中心之间的鸿沟,采用还原氧化石墨烯为桥梁,促进了吸光单元向单原子催化中心的光生电子转移过程,实现了光催化CO2的高转化数(TON)。在该工作中,研究者选用具有优异光吸收性能的均相光敏剂[Ru(bpy)3]Cl2作为吸光单元,同时在还原氧化石墨烯上通过配位方式构筑了单原子Co催化中心,形成了高效光催化CO2还原体系。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宋礼教授课题组利用X射线吸收谱,详细表征出了还原氧化石墨烯上的单原子Co配位结构。在该体系中,还原氧化石墨烯起到双重作用。一方面,还原氧化石墨烯表面具有残余的C/O官能团,可以作为配体稳固地锚定Co单原子催化中心。Co单原子与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可以改变Co单原子的电荷状态,从而影响活化CO2分子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原氧化石墨烯具有大比表面积和优异导电能力,有助于光生电子通过π?π界面相互作用从吸光单元向催化中心进行转移,从而调控整个光催化体系的效率。基于该设计,通过调节[Ru(bpy)3]Cl2吸光单元和单原子Co催化中心的比例,光催化CO2还原的最大转化数TON可以达到678,转化频率TOF为3.77 min?1,优于目前的异相光催化剂水平。   该工作为从光催化CO2转化催化位点的单原子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突出了电荷动力学在衔接均相和异相光催化剂方面的重要作用。相关工作以“Heterogeneous Single-Atom Catalyst for Visible-Light-Driven High-Turnover CO2 Reduction: The Role of Electron Transfer”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DOI: 10.1002/adma.201704624)上,第一作者为高超博士和陈双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