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照明光源对猕猴属动物眼轴发育的对比研究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CN107981837B 一种照明光源对猕猴属动物眼轴发育的对比研究方法
    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光源对猕猴属动物眼轴发育的对比研究方法,该方法如下:选取多个视觉指标筛选检测值符合要求的猕猴属动物作为实验动物,并将其随机分到放置于不同照明光源的N个饲养笼内;饲养一周后,检测各实验动物眼睛视觉指标初始检测值,排除初始检测值与筛选检测值存在明显差异的实验动物,其余实验动物初始检测值与筛选检测值取平均值作为基础检测值并继续进行饲养;饲养6—24个月后,检测各实验动物的视觉指标最终检测值;根据基础检测值与最终检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获得不同照明光源对实验动物视力发育影响的分析数据。本发明实验过程中对动物没有伤害性处理,因此是更接近自然近视发展状态下的研究方法。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一种山犁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种间杂交子代的分子鉴定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1-19
    • 12月 7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发明专利“一种山犁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种间杂交子代的分子鉴定方法” ( ZL 201710243107.7)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人:张琼、黄宏文、钟彩虹、刘义飞、赵婷婷。   中国是世界猕猴桃资源的起源中心,其遗传资源极为丰富,占全世界猕猴桃遗传资源种属总数的 96%。目前,商业开发利用价值较高的主要是中华猕猴桃原变种和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变种、少量的毛花猕猴桃和软枣猕猴桃,因此猕猴桃遗传基础单一和消费群体对高品质猕猴桃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种间杂交能聚合父母本优异性状,是猕猴桃优良品种创制的有效途径。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选育的黄肉“金艳”猕猴桃是由毛花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杂交获得,作为第一个商业化种间杂交猕猴桃品种,“金艳”猕猴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超长贮藏性深受消费者青睐。山梨猕猴桃抗寒、抗病、耐储性好,且果柄基部不生成离层,具有越冬不落果的特性;而中华猕猴桃果实风味佳、适应性强,且耐高温干旱。在山梨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的种间杂交后代中,已经筛选到抗病性强且风味优良的优株系,种间杂交的优异资源能有效解决遗传背景狭小的问题,利于优质猕猴桃品种的创新培育。   研究猕猴桃种间杂交的分子鉴定技术,对资源的深度评价以及加速植物品种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分子标记因其稳定、不受表型及环境变异影响,已成为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及稳定性(即 DUS测试)测试的重要手段。利用 AFLP和 SSR标记等多种分子标记的方法,对油菜、玉米和水稻等多种作物成功地进行了 DUS补充测试。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目前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标记已广泛应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品种鉴定、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重要农艺性状的定位等相关研究中。最近,利用 SNP标记在大麦中成功进行材料鉴定,为猕猴桃进行分子鉴定提供了重要的示例。   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种质资源与育种学科组张琼副研究员等选择山梨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种间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开发出一套基于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手段的鉴定猕猴桃种间杂交特征的分子鉴定方法。其发明具有重复性好、稳定性高的特点,是第一个应用于山梨猕猴桃和中华猕猴桃种间杂交后代鉴定的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类似猕猴桃种间杂交品种的分子鉴定。
  • 《缺齿鼩属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05-2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课题组与安徽师范大学等合作单位在缺齿鼩属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Integrative systematic analyses of the genus Chodsigoa (Mammalia: Eulipotyphla: Soricidae), with descriptions of new species” 为题在动物学专业期刊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856-)发表。研究发现一新种,并重新确立了一亚种的种级地位,为中国哺乳动物增加了两个物种。这是蒋学龙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今年继发现白眉长臂猿新种(天行白眉长臂猿,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2017)、猪尾鼠新种(小猪尾鼠,Journal of Mammalogy,2017)之后,发现的第三个哺乳动物新物种。昆明动物所陈中正博士和何锴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蒋学龙与何锴为共同通讯作者。    缺齿鼩属(Chodsigoa)隶属于哺乳纲鼩形目鼩鼱科,主要分布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为了厘清缺齿鼩属物种的分类地位与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人员检视了馆藏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的150号馆藏标本,并首次使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对近年来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澜沧江东、西两岸的云南缺齿鼩(Chodsigoa parca)存在显著分化,研究人员将澜沧江以东的种群描记为一个新物种,为纪念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已故教授Robert Hoffmann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哺乳动物分类学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贡献,研究人员将新种命名为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 sp. nov.)。此外,通过分子系统学分析以及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藏模式标本的比对,确认此前被归为云南缺齿鼩亚种的烟黑缺齿鼩(Chodsigoa furva)为独立种,恢复其有效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