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墨烯氧化物薄膜中通过阳离子控制层间距》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0-12
  • 石墨烯氧化物薄膜——部分氧化,石墨烯-可提供超薄、高通量、高效的膜,用于在水溶液中、3、4、5、6中精确的离子和分子筛。这些材料在各种各样的应用中都有潜力,包括海水淡化和净化、8、9、气体和离子分离、11、12、13、生物传感器、质子导电、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不同于碳纳米管膜的气孔,它是固定的,19,20,石墨烯氧化物膜的气孔——也就是,石墨烯氧化物层之间的间距(一个薄片是膜内的一个薄片)——是可变大小的。此外,要想将小离子的间距减小到足够的程度,就很难将小离子排除在外,并保持这种间距,与石墨烯氧化物膜在溶液中浸泡在22、23、24、25之间的趋势相比较。这些挑战阻碍了石墨烯氧化物膜的潜在离子过滤应用。在这里,我们演示了用K+、Na+、Ca2+、Li+或Mg2+离子来进行石墨烯氧化物膜层间距的阳离子控制。此外,由一种阳离子所控制的膜间距可以有效且有选择性地排除其他具有较大水化体积的阳离子。第一原则计算和紫外吸收光谱揭示了最稳定的阳离子吸附的位置是氧化物基团和芳香环共存的地方。先前的密度函数理论计算表明,其他的c正离子(Fe2+、Co2+、Cu2+、Cd2+、Cr2+和Pb2+)应该比Na+has26更强烈地与石墨烯薄片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其他离子可以被用来产生更大范围的层间间隔。

    ——文章发布于2017年10月09日

相关报告
  • 《科普 | 氧化石墨烯薄膜在集成光学器件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2-17
    • 氧化石墨烯块体材料的人工合成最早在1859年由牛津大学科学家Brodie实现。自从2004年单层石墨烯合成引发二维材料的研究井喷式增长以来,二维氧化石墨烯薄膜的研究也随之广泛开展。和石墨烯相比,氧化石墨烯材料结构中除了含有正六边形的碳环外,还有许多的含氧官能团如羟基(-OH)、羧基(-COOH)及碳氧双键(=O)。这些含氧官能团的比例可以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调节氧化石墨烯的材料带隙和性质。此外,氧化石墨烯的合成可以在溶液中进行,这使得其合成相较于其他二维材料的化学气相沉积合成更加简便,适合大规模的器件制备和工业开发。因氧化石墨烯薄膜具有以上优异的特性,迅速引起了科研工作者们的关注,被广泛应用到于太阳能电池、水净化、传感器、显示成像,造纸,光学非线性及DNA检测等诸多领域。 图1. 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的对比 从工业开发和器件制备角度,尽管二维材料成为科研热点,但是大多数二维材料受限于合成方法的制约,只能通过机械转移的方法引入微纳尺度的集成器件,这使得其很难在器件层级实现材料厚度和尺寸的精确控制,从而大大限制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相较于其他二维材料,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可以利用自组装的方法实现了氧化石墨烯薄膜在硅和二氧化硅衬底上的大面积、高均匀性沉积。该沉积方法可以实现单层氧化石墨烯薄膜(厚度约2 nm)的逐层沉积,从而实现对厚度的精确控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半导体器件中的标准光刻和剥离制备工艺可实现其尺寸和位置的精确控制。此外,通过调节氧化石墨烯中含氧官能团的数量,可以调节材料的化学,电学及光学性质,进而满足实际应用中的不同需求。 斯威本科技大学团队总结归纳了近年来氧化石墨烯薄膜在集成光学器件中的应用,首先总结对比了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光学特性,包括线性光学性质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然后,详细介绍了氧化石墨烯的化学合成和片上集成制备,并介绍了多种调控含氧官能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分类总结了含有氧化石墨烯薄膜的集成光学器件,包括太阳能吸收器、光学透镜、全息显示、起偏器、传感器、克尔光学非线性器件、饱和吸收光学器件、发光二极管、光电探测器等。最后,对氧化石墨烯薄膜在集成光学器件中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上,斯威本科技大学讲师吴佳旸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斯威本科技大学贾宝华教授和David Moss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 《壳聚糖交联石墨烯的氧化物/二氧化钛的复合薄膜的反渗透海水淡化》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6-05-30
    • 凭借过硬的质量传输性能,氧化石墨烯(GO)基片层膜被认为其具有的海水淡化潜力很大。以量化基于GO-膜是否确实适合用于反渗透(RO)脱盐,三个子微米厚的基于GO-层状膜:GO-只,减少GO(RGO)/二氧化钛(TO)纳米片和RGO / TO /壳聚糖(CTS)被制备,并且它们的反渗透脱盐演出自制反渗透试验装置进行评价。 GO的通过向光还原提高了盐排斥,这与膜厚度缓慢增加。的RGO / TO / CTS杂化膜表现出的只有约30%更高的拒绝率这仍然是低劣相比其他商业反渗透膜(比具有仅GO-膜相比三倍的改善更大)。低拒绝率主要来自离子GO夹层相互作用的压力引起削弱。尽管简单,低成本制备,高导磁率和基于GO-层状膜的选择性,因为目前的脱盐性能都不够高,得到实际应用的优点,但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以实现对水的高性能的分离膜脱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