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70年硕果累累 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路径怎么走?》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9-16
  • 科技日报记者 唐婷

    7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

    回望过去,中国科技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积攒了哪些宝贵经验?面向未来,在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中国科技又该如何发力奋进?

    9月12日,在中国科学院举办的以“中国科技70年•道路与经验”为主题的第七届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上,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推动者、见证者、参与者,以及国家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科技70年发展的重要成就和经验,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言献策。

    中国科技发展的五个里程碑

    “70年前,党中央作出成立中国科学院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光辉历程。”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说道。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

    从成立最初的17个研究机构发展到今天100多个研究机构,从当初千余人的科研人员发展到今天将近七万人的创新队伍,中国科学院的成长历程是我国科技事业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个缩影。

    回顾70年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科学技术部原部长徐冠华认为有五个重要的里程碑。

    科学技术部原部长徐冠华

    1956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会议,周恩来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把知识分子问题、发展科学技术问题作为全党重大工作提出来,成为我国科技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之后,邓小平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力,成为第二个重要里程碑。

    1995年,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将科技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成为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这是第三个重要里程碑。

    2006年,党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标志着全党、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自主创新成为科技事业的旗帜,成为第四个重要里程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味着中国进入全面创新时代,成为第五个重要里程碑。

    “正是有了这些科技战略的深入实施才有了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与探月、北斗导航、载人深潜、大型客机等重大科技成果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基础。”徐冠华表示。

    建设科技强国源自四个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进行了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对建设科技强国提出了明确要求,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科学技术部部长、党组书记王志刚认为,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主要源于四个逻辑。

    科学技术部部长、党组书记王志刚

    一是国家强盛的“历史逻辑”。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很大程度上要看科技是否强大,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尖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当前,我们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但也要看到在这一新征程中还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应对这些新变化,要求科技创新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在解决“结构”和“动力”两方面下功夫,为“平衡”和“充分”发展提供更强大、更关键的支撑。

    三是科技发展的“演进逻辑”。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引发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严峻挑战。只有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四是新时代内外部环境倒逼的“内在逻辑”。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特征,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我国外部环境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创新博弈更加激烈,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

    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的定位和发展道路

    什么是科技强国?通常来说,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成为科技强国有几个重要标志:一是具有引领世界的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建成高水平的创新型经济,三是建成富有活力的创新型社会。

    王志刚指出,建设科技强国,要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的定位和发展道路。首先,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的位置。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不仅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建设现代化强国首先要建成科技强国,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最可持续的竞争力,融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支撑引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

    同时,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面增强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必由之路。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同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我们要看到创新追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坚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不动摇,坚持关键领域自主可控不动摇。当然,自主创新从来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我们要有更加开放的胸怀,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中的位势。

    王志刚强调,建设科技强国,要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国家创新体系是决定国家创新发展水平的基础,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创新体系的比拼。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统筹推进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对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主体、评价等成体系构建和布局,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这是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

    目前,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正在组织开展新一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这是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关键时期的一个重要规划。王志刚表示,将以建设科技强国为目标,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努力编制一个适应新时代要求、体现改革开放精神、支撑大国崛起的规划,希望各位专家积极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编制献智献策。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DI5MjI4OQ==&mid=2247526876&idx=1&sn=54cdc6dfedfa8af7a4051a0433fef2a7&chksm=eb1462f2dc63ebe400ef812c23a7f2c5a7a5dbcba48f78aa325dbd18a04376b6afa109763393&mpshare=1&scene=23&srcid=&sharer_sharetime=1568510245540&sharer_shareid=9e8fc1f0c4813654867c146bb6c9bb7e#rd
相关报告
  • 《绿色发展硕果累累 能源转型蹄疾步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25
    • 绿色发展,动能澎湃。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并针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提出实施“路线图”,引发广泛热议。 “在新形势下,我们将紧紧围绕能源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在进一步夯实常规能源保供基础的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努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首场记者招待会上,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京东给出了行动“施工图”——紧密着眼长远发展需要,全面构建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扎实推动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统筹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确保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达到25%左右。 坚定信心,绿色低碳道路越走越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能源发展既要保障安全,也要稳步推进转型。 任京东介绍,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近十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源的消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4%。“我们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条路我们越走越宽阔,越走信心越坚定。” 数据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保持跃升发展的势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1亿千瓦,比十年前增长近3倍,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的比重超过30%。水电、 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的规模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21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比2012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量的近1/4。 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6%,比2012年降低了12.5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实施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程,90%以上的煤电机组达到与天然气发电相当的排放水平。持续升级成品油质量,车用汽柴油的质量标准已全面提升至国六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胜利油田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企业,必须走在前、作表率。”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牛栓文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传统油气产业、新能源产业、绿色产业作为油田未来发展的三大产业,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构建油气开发与绿色低碳融合创新的完整产业体系,努力走好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并举、降碳与碳利用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行的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决回答好“既要绿色发展又要能源安全”的时代考题。 创新驱动,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推进能源转型的重要路径。 党的二十大代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辛保安指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体现了能源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新定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新作用,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统筹电力保供和能源转型,推进煤电与新能源优化组合,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坚决保障能源电力安全供应,为确保能源安全、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注入新动能。 “过去谈到内蒙古更多的是提到‘羊煤土气’,现在新能源成为了内蒙古新的增长点。”党的二十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志强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已明确提出“两超过”“两率先”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转型阔步向前,离不开技术创新的强有力支撑。 “我们已经在大规模新能源消纳、新能源发电预测等领域取得创新,努力解决了大规模风电和光伏发电随机性、波动性、不可控等问题,以及‘夜间无光、风力多变’导致的供电不可靠问题。”党的二十大代表、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衣立东向记者表示,推动清洁低碳转型,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责任重大。要发挥央企创新主体作用,推进绿色低碳科技攻关和创新应用,勇闯能源技术“无人区”。 党的二十大代表、国网安徽宿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党支部书记、超特高压运维班班长廖志斌说,特高压是保障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通过将“三北”及西南地区的“风光水”等清洁电能输送到东中部电力需求旺盛地区,解决了我国西南、东北、西北等清洁能源丰裕地区与中东部电力需求区域之间的空间错配问题,实现新能源高效消纳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目前,我国已建立完备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建成投产白鹤滩水电、华龙一号核电等一批全球领先的战略工程。掌握了特高压远距离输电、新能源并网消纳等关键核心技术。“下一步,我们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任京东提出具体目标,重点包括: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十四五”期间计划改造规模合计6亿千瓦左右,扎实推动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的技术示范应用。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着力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大力推动终端用能转型升级,加强重点用能领域节能降碳,积极推进电能替代,力争到2025年电能占终端用能的比重达到30%。 主动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今年5月,毛乌素沙地迎来了一群“老朋友”,曾因生态问题“出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蓑羽鹤,从越冬地重新飞回到这里繁衍生息。这是十年来,长庆油田全力实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的成果,更是我国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 “十年来,长庆油田致力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企业,始终用绿色的方式开采油气资源、生产清洁能源,打造多元互补的能源供给新体系,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党委书记何江川介绍,长庆油田8个采矿权进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每年新增绿地4500亩以上,油区绿化面积达95%。 何江川表示,进入“十四五”,以姬塬油田CCUS和苏里格天然气深度处理两个绿色低碳先导示范区建设为引领,规划风光发电1100兆瓦,建成30万吨/年产量的CCUS项目,建设1.69万亩碳汇林,全方位构建风、光、电、热多能互补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党的二十大代表,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结合“碳票”变“钞票”的案例,详细介绍了福建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方面的成果。“今年国庆节前夕,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村民集体领到了一笔14万元的收入。当年把他们的林产价值进行估价,由三明当地给他们发行了碳票,现在这些碳票通过价值转换获得了补偿,实现了‘碳票’变‘钞票’,这个收益也很自然地就分配给了全村村民。”张彦指出,福建以约1.3%的土地、2.9%的能源消耗,创造了全国约占4.3%的经济总量,全省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9.2%,12条主要流域的水质优良率达到97.3%,39项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改革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复制和推广。 “过去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决心之大前所未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党的二十大代表,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指出,下一步,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稳妥有序推进全国碳市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 《上海自贸区:改革开放“试验田”硕果累累》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2-07
    • 2013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外高桥挂牌成立。5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有127个创新事项以及“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五年连跃三个台阶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说,“聚焦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率先向纵深推进”。建设自贸试验区是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制度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 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55524户,是前20年同一区域设立企业数的1.5倍;新设企业中的外资企业占比从自贸试验区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上海自贸试验区以浦东1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浦东新区75%的GDP和60%的贸易总额,以上海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上海25%的GDP和40%的贸易总额。 5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连跃三个台阶:2013年9月份,中央把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放在上海浦东,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就是看重浦东开发开放形成的制度基础、开放优势和战略地位;2015年4月份,上海自贸试验区从保税区扩展到陆家嘴、张江、金桥、世博区域,总面积120.72平方公里;2017年3月份,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3.0版。 5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紧抓制度创新核心,探索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和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创新,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改革,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初推出的最基础、最重要的改革,迈出与国际通行投资规则接轨的重要一步,引来世界瞩目。5年来,“负面清单”已从最初的190条减至2018版的45条,并在全国复制推广。 2015年7月份,美安康质量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第一家落户金桥片区的外资食品检测认证机构。美安康执行总裁斯榕介绍,201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第二批扩大开放31条措施,正式放开了设立外资认证机构的准入标准,同时不断完善的“负面清单”让认证机构的许可由前置改为后置。这些改革措施不仅使得美安康顺利落户金桥片区,更缩短了国内生产食品和出口美国的食品、农产品以及食材原料进行本土化测试和认证的周期,为国内餐饮企业“走出去”和海外品牌“引进来”打通了重要一环。 开放大门越来越敞开 上海自贸试验区2013年、2014年先后出台两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其中服务业37项、制造业17项,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有2620个项目落地,融资租赁、工程设计、旅行社等行业的扩大开放措施取得明显成效,落地企业中涌现出一批首创性项目。2015年12月份,注册在陆家嘴金融片内的第一家享受“先照后证”的保险经纪公司江泰再保险经纪开业。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开涛说,上海自贸试验区加快制度创新助公司落户陆家嘴金融片区,公司将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再保险技术,吸引和培养专业化再保险人才,提供专业再保险经纪服务。 借助上海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的改革东风,今年9月份,瑞伯职业技能培训(上海)有限公司顺利拿到“准生证”,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第一家外商投资金融教育机构。总经理钟科说,“遇到困难时,政府部门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我们要‘瑞士基因’结合本土金融教育,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在这批首创性项目中,除了中国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第一家外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还有第一家外商独资游艇设计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工程设计公司外商独资认证公司等。 今年9月5日,总部位于浦东张江的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呋喹替尼胶囊新药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这不仅是和记黄埔医药首个获批新药,也是首个在中国研发并获批的抗结直肠癌肿瘤新药。这款新药的迅速上市,得益于上海自贸试验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试点。在素有“中国药谷”之称的张江,自2015年4月份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正式纳入上海自贸试验区后,给张江带来了改革红利和创新成果。 据悉,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已在上海浦东新区吸引了22家申请单位,受托生产企业达20家,涉及试点品种33个。张江目前已有11家企业的16个品种参与试点。 对标“国际一流金融城” 站在陆家嘴明珠环人行天桥上,目光所及都是林立的高楼,这里正在以打造“国际一流金融城”为目标,将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陆家嘴金融片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涉及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一大批服务业扩大开放项目密集在陆家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特别是今年以来,陆家嘴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金融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和“上海扩大开放100条”等政策,在吸引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等方面,争取对外开放举措在陆家嘴金融片区率先落地。 上海申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2016年11月注册成立,按照原先政策,企业须经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确认,才能成为内资融资租赁企业。依托上海自贸区的政策优势,申能只需通过上海市商务委和税务部门,就完成了变更、业务启动等系列工作,目前该公司合同规模已达70亿元。“从取得业务资格,到业务的首单落地,只花了3个月时间。”上海申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峰说。 下一步,陆家嘴金融片区将继续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圈,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加快机构和企业的集聚。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何建木说,“我们对标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等国际一流金融城来打造陆家嘴金融城,积极帮助企业发展壮大,扩大开放、改革创新,进而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推动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