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29
  • 24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意见》还提出,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

    建设美丽中国,每个人都是行动者。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身体力行,还是美丽中国的引领者。

    △央视原创时政微视频丨美丽中国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多次就此作出重要指示。在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更是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推动之下,我国先后出台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全方位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天: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为解决人们的“心肺之患”,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十条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耗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等等。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与2013年相比,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9.6%、34.3%、27.7%。

    但由于污染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要解决也绝非一夜之间,需要久久为功。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时任环保部部长李干杰表示,今年将全面启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出台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目前我国多地正在制定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内容涉及产业布局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能源结构及交通结构的调整、扬尘天气的控制等多方面。

    本次中央发布的《意见》明确蓝天保卫战2020年的行动目标:全国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过去的实践证明,只要持续努力,蓝天可期。

    水: 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治理职能

    在污水治理方面,2015年4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内容包括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治理等内容。经过多年努力,相比于2012年,2017年全国地表水好于三类水质所占比例提高了6.3个百分点,劣五类水体比例下降4.1个百分点。不过,这距离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还有距离。

    治理水污染难度不小,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国家机构改革)以前的职能设置分散:地下水归国土部、河流湖泊水归环保部、排污口设置由水利部管、农业面源污染归农业部治理。为此,与其它污染物治理相比,对水污染的治理更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真正破解“九龙治水”的难题。

    今年的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不再保留环保部,组建生态环境部。其中,在职能整合方面,将国土资源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农业部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环境保护职责,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职责整合进入生态环境部。此次改革后,水污染治理真正实现了职责统一。

    本次发布的《意见》明确碧水保卫战2020年的行动目标:全国地表水一至三类水体比例达到70%以上,劣五类水体比例控制在5%以内;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土: 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014年4月,当时的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此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始于2005年4月,2013年12月结束。调查范围为中国境内(未含港、澳、台地区)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资料图

    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年5月发布,内容包括加强污染源监管、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等。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召开第一次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全面落实〈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8—2020年行动方案》,全面提升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水平。固体洋垃圾是土壤污染的一大源头,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禁止洋垃圾进口,有利于减轻土壤污染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保大会上指出:“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本次发布的《意见》也明确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净土保卫战正在扎实推进。

    境: 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浙江省推行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出重要指示: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总书记所说的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就是浙江15年前推出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3年6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

    正是在习近平同志的引领、指挥之下,经过多年努力,这项工程有力支撑浙江乡村面貌、经济活力、农民生活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为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带来实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本人也曾就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今年2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发布,明确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这项工作的主攻方向和目标。

    本次发布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实现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八个坚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次发布的《意见》明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为“八个坚持”: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总书记曾表示,人们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保护慢不得、等不起。过去五年多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未来,在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在全民的共同参与下,美丽中国必将铺展出更加壮美的图景。这也是中国对改善世界生态环境最好的贡献。

    来源 : 央视新闻

相关报告
  • 《世园会即将拉开大幕:建设美丽中国 共筑绿色家园》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04-29
    • 长城脚下,妫水河畔。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即将拉开大幕,人与自然在这里精彩相遇,中国与世界在这里交互。   这是北京世园会园区内的妫汭剧场(2019年4月1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绿色生活 美丽家园”是本次世园会的主题,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不懈追求——   为了建设一个富饶而美丽的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山青水秀的好风光,亿万中国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秉持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共建全球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久久为功,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继1999年昆明世园会后,国际最高级别的园艺博览会再次来到中国——28日,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式开幕,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将共赴这场“绿色之约”。   2014年6月,国际展览局第155次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168个成员国一致表决认可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从当年的山脊贫地到如今的万花之园,巍巍海陀山见证了北京世园会园区的成长。   这是塞罕坝景色(2018年7月2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   功勋树、望海台、临源廊……北京世园会园区河北园内,象征塞罕坝林海、望海楼、简易窝棚的多项设计引人驻足。   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到“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的塞罕坝林场,在大地上留下了一片绿色的美丽印记。   塞罕坝再向西,深入到内陆,人们不懈追求绿色的故事同样感人。   在甘肃省古浪县境内的黑岗沙风沙口,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用稻草压沙(2019年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八步沙,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是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30多年前,沙魔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着这里的农田和村庄。   “活人不能让沙子欺负死!”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等6位老汉卷起铺盖住进沙窝,决心要在这沙海里造出绿洲。   老汉走了,儿子来了……子承父志、世代相传。如今在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70%以上,建成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绿色长廊。   一抹抹绿意覆盖了黄沙,一片片林草改变着生态环境。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   今年是新中国植树节设立40周年。40年来,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分别增长一倍左右,森林覆盖率已增至21.66%,还造出了全世界面积最大的森林——人工林,保存面积达0.69亿公顷。   不久前,美国航天局的卫星数据显示,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美国航天局的数据和我国开展的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基本吻合,反映了中国为全球植被增长作出的巨大贡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说。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且首次提出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诉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月8日上午,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城市森林公园,习近平总书记和首都干部群众、少先队员们一起挥锹铲土、围堰浇水。油松、国槐、侧柏、玉兰、红瑞木、碧桃……习近平总书记接连种下7棵树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连续第7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和国土绿化建设力度,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3年至2018年,全国完成造林0.4亿公顷,森林面积达2.15亿公顷;   ——国家储备林制度初步建立,建设和划定国家储备林318万公顷;   ——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遏制,综合植被盖度超过55.7%;   ——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试点,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   ……   一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中国大地徐徐展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   峰雄瀑飞的山林景观、丰富多彩的花园类型……走进北京世园会浙江园,眼前呈现出一幅“旧境江南山水秀”的画卷。   “浙江园是浙江的浓缩。”浙江园总设计师、浙江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教授卢山说,浙江坚定不移地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前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正变得越来越美。   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习近平主席对他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出全面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从来都不是金山银山的“拦路虎”,而是“敲门砖”。   作为全国磷化工龙头企业,湖北兴发集团近两年关停临近长江的22套总价值12亿元的生产装置,对搬迁腾出的900多米长江岸线、800多亩土地进行生态修复。以此为契机,公司淘汰落后产能,研发新材料产品,近年来业绩不降反升,去年增长达到30%。   “以前,我们的产品是按吨卖,如今是按克卖。”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说,“企业想获新生,就要壮士断腕。”   一个企业是如此,一座城市也是如此。   拼版照片:上图为江苏省徐州市马庄村第三煤矿的工人在工作(1989年摄);下图为当年的矿区变身为漂亮的住宅区(新华社记者李响2018年3月13日摄)。新华社发   江苏徐州,1882年起掘井建矿,最多时超过250座,采煤塌陷区和采石宕口,成为这座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疮疤”。   将生态包袱化为生态资源,徐州对成片的采煤塌陷区、工矿废弃地和采石宕口实施生态修复。往日“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徐州,如今尽展“一城青山半城湖”风采。   目前,徐州已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0多个,大中型工业及规模以上高新企业研发机构达700多家。绿色发展成为徐州走出资源困局的新动能。前不久,徐州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特别代表姆西西评价道:“徐州根据时代和环境不断调整、改变、适应的韧性,正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提倡的一种城市发展能力。”   如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正越来越绿——   这是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姜各庄镇海边养殖区内的风电场(2018年11月1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能源结构方面,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降至59%,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升至22.1%;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工业排放方面,1万多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控,企业排放达标率大幅度提升;各地整治“散乱污”企业,为优质企业腾挪出更多发展空间。   国网新河县供电公司工人在河北省新河县西流乡南马庄村的农户家中调试电采暖设备(2018年1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居民生活方面,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增加到35个,2018年新完成“煤改气”“煤改电”改造480万户;全国新增一批污水管网和处理系统,城市黑臭水体逐步变清变“靓”。   “凡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好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不会因生态环保而迟滞,反而更具活力、质量更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   2017年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时指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   将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河长制、湖长制为破解中国的水问题注入新活力。   到2018年,全国共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0多万名、四级湖长2.4万名,设立村级河长93万多名、村级湖长3.3万名。百万河长、湖长“上岗”,河湖健康有了守护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相继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出台实施;   ——国家公园体制、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排污许可、河(湖)长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环境治理制度加快推进。   山水不言,自成风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版图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越来越多。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绿色发展,没有人是旁观者。   一有空,马房村村民徐明就从县城回村里转悠。“舍不得!”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他做梦都惦记着这里。   这是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2018年4月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马房村在云南省澄江县的抚仙湖畔。抚仙湖,这个美丽的高原明珠是全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一度,矿山开采、机动船捕鱼、农业面源污染,让这潭清水面临水质恶化风险。   为了让出生态空间,2万多人要从世代生活的湖边陆续搬走。如今,徐明的老房子已变成湖滨湿地,只有他亲手栽下的那丛翠竹依然挺拔。“看到竹子,就知道家在那里。”他说。   亿万中国人,正在用行动刻画出自己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的绿色足迹。   2016年9月3日,西子湖畔,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召开前夕。   浙江省长兴县虹星桥镇港口村东港内,河长孙根法在打捞水面漂浮物(2018年11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杭州西湖国宾馆如意厅,蓝色背景板上用中英文写着“从巴黎到杭州 应对气候变化在行动”。习近平主席亲手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中国批准文书,递交到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手中。   “中国倡议二十国集团发表了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率先签署了《巴黎协定》。中国向联合国交存批准文书是中国政府作出的新的庄严承诺。”习近平主席说。   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出号召:“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责任已经落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肩上。”   这是中国人身体力行的绿色实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出行……   中国这种执着的绿色追求,越来越被世界关注。   这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拍摄的亿利集团温室(2018年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邹予 摄   在曾被称作“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原本黄沙漫漫的恩格贝成了生态示范区,绿林萦绕、流水潺潺,一片片苜蓿散布其间,136座温室里种着各种瓜果蔬菜。原本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了沙漠旅游景区。   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库布其防沙治沙实践被写入各国代表共同起草的《鄂尔多斯宣言》。如今,在尼日利亚、摩洛哥等国,中国人正在将防沙治沙经验传播出去。   这是北京世园会世界园艺展示区中的西非联合园(2019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连续多年开办防沙治沙国际培训班,帮助非洲等地发展清洁能源……中国的绿色发展经验正在传播到更多地方。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党的十九大发出新的绿色发展号令。   今天,世界的绿色发展智慧将在这里交汇碰撞。北京世园会,将奏响一曲人与自然交流对话的绿色乐章——   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人们能够观赏到各国独具风情的园林园艺,欣赏到各国各民族的精彩文化表演。   护林员孙诺在普达措国家公园里巡山护林(2018年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秘书长提姆·布莱尔克里夫说:“举办世园会不仅能让游客欣赏到美丽的花园,更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追求绿色生活方式的意愿。”   “长城脚下的世园会”,将再次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建设美丽家园、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决心和信心,与世界分享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不懈努力。
  • 《生态文明篇:搭建“四梁八柱” 建设美丽中国》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1-22
    • “今天再看余村,感觉就是换了一个时代!”走在熟悉而美丽的村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原书记鲍新民感叹道。 积极探索以保护生态资源促进绿色发展的村庄发展新模式,变“卖矿山”到“卖风景”,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前不久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鲍新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荣获“改革先锋”。 践行“两山”理论,中国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5年来,我国制定实施了几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改革方案,“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生态文明领域的历史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群众有了显著的生态获得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中国正向我们走来。 “四梁八柱”搭建好基础性制度框架 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013年1月,全国先后有30个省份遭受雾霾天气侵袭的事实也警醒人们: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生态体制改革箭在弦上。 生态的系统性、资源的稀缺性加上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迫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能够仅仅“摸着石头过河”,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立柱架梁,搭起生态文明制度的骨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理念。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5年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纲领性文件相继出台,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 2015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公布,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等八项制度。 曾参与方案制订工作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八项制度,实际上就是生态文明体制方面的四梁八柱,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可以在这上面添砖加瓦,盖完这个大厦。 “我感觉近五年来,政府机构改革对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文明影响最大,优化了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系。特别是山水田林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治理体系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朱清科说。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多点布局,全面开花: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颁布,绿色政绩成为考核重要依据;组建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强化自然资源监管,统一行使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也不断健全、逐步完善:“史上最严”环保法实施;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 一个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建立起来,生态文明建设有了科学规范和可靠保障。 “一对对鸳鸯水上漂”,是流传于陕北的一首民歌,可是由于环境被污染,而且鸳鸯对环境质量要求非常高,很长一段时间里陕北人只能从枕头上、装饰品上看到鸳鸯。近几年,随着持续的退耕还林,形成不少小的溪流和湖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位于陕北的吴起县又有鸳鸯了,它们在当地繁衍、生殖。 原吴起县林业局局长、老林业人吴宗凯不仅亲眼看到了鸳鸯,还用相机记录下来。他是一个“疯狂”的鸟类摄影者,“颜色美,姿态美,叫声美”,鸟儿让吴宗凯欲罢不能。他的“野心”很大,想出版《吴起鸟类图解》、《黄土高原鸟类图解》,乃至《中国鸟类图解》。 “严字当头”将改革进行到底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处处体现一个严字: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督察严、考核严、问责严、落实严。 建立最完善制度、最严密法治,需要严字当头,动真碰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 2015年8月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首次将地方党委领导成员尤其是党委主要负责人作为追责对象,不仅党政同责,而且终身追责,决不允许出现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的现象。 2016年1月4日,被称为“环保钦差”的中央环保督察组正式亮相。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历时3年的中央环保督察取得了中央肯定、地方支持、百姓点赞、问题解决的效果。 “督察风暴”震撼全国。2017年,首轮中央环保督察经过两年时间完成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督察全覆盖,约谈党政领导干部18448人,问责18199人。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边督边改工作问责8644人。 2016年12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正式公布,生态责任成为政绩考核的必考题。领导离任审计、责任追究,首次进入生态领域。 “从以往‘审钱’的经济责任审计,拓展到‘审绿’的生态环境审计,保护生态的责权利愈发明晰。”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汤宛峰说。在三江源核心区澜沧江源头的杂多县,记者看到,当年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生态美景”又回来了。草地退化趋势得以遏制,水资源量、草地覆盖面积、生物多样性均持续增加。 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是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河北敬业钢铁有限公司是石家庄市平山县一家大型钢铁企业,也是当地第一利税大户。环保部门先后8次发现这家企业有无证排污等违法问题。2018年河北省环保厅通过省级直查、交叉执法等措施,避免了地方干预,查办了这起要案,环境执法人员“腰杆更硬了”。 “推开了推不开的大门,跨进了进不去的企业。”河北省环境综合执法局常务副局长任立强说。 “填补空白”制度创新发挥市场作用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一条创新之路。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环境督察和行政绩效考核评价,同样也需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实现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和发展方面的制度创新。 杨伟民说,制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一点重要考虑是“填补空白”。我国在生态文明领域不仅缺顶层设计,同时有一些基础性的制度也是缺失的,比如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空间规划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市场体系。 《方案》提出,要“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绿色金融体系”。 填补空白、制度创新、完善经济手段,5年来,同样硕果累累。 2018年1月,我国首部环境保护税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第一个体现“绿色税制”的综合税种,环保税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全新动力。 生态补偿机制能保障“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让权责更为对等,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制度可以激励生态环境保护行为。 2014年2月,山东率先出台了《山东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建立了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气质”提升发红包、“气质”恶化吃罚单。按照对全省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大小,山东省每季度核算各市补偿资金,算法很简单,即各市与自己比,同比每改善1微克/立方米,省级补偿20万元;每恶化1微克/立方米,向省级上缴20万元。 实施第一年,山东省17个市空气质量均实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办法》几经修改,截至2018年上半年,山东省级财政已累计拿出逾15亿元资金补偿各市,撬动各市上千亿元资金投入环境治理。 近日,湖南、重庆正式签署酉水河流域省际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若交界断面的水质类别达到国家考核目标,湖南省拨付补偿资金给重庆市;若水质类别劣于国家考核目标,重庆市拨付补偿资金给湖南省。 改革带来的“生态红利”无疑十分突出。苏州市吴江区毗邻东太湖,围网养殖曾经非常普遍,对湖水的污染很大。近几年,东太湖在生态和排污上加强治理和管理,现在沿岸莲叶田田,鸟语花香。叶家港村村民赵其林感叹“这几年变化好大,水也清了,四周环境也好了。 2019新年伊始,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12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PM2.5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1.8%、10.2%、10.8%。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佳境正在形成。近日,有点朋克范的“水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出现在浙江多地。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中华秋沙鸭的连续到来,数量的不断增加,充分说明了浙江的生态环境优良,生物多样性的完整,也是对我们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的最好肯定。” 2018年10月,已退休的鲍新民获聘余村“村务监督员”,“当时我二话没说就应下了,又能大展身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