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制造飞机部件的新方法,无需庞大的基础设施 碳纳米管薄膜可以生产气溶胶级的复合材料,而不需要巨大的烤箱或高压锅》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1-14
  • 现代飞机的机身是由多种不同的复合材料制成的,就像多层酥皮糕点一样。一旦这些层被堆叠并塑造成机身的形状,这些结构就会被推入仓库大小的烤箱和高压锅,在那里这些层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弹性的、空气动力学的外壳。

    现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师们已经开发出一种无需巨大的烤箱和压力容器就能生产航空级复合材料的方法。这项技术可能有助于加速飞机和其他大型高性能复合结构的制造,比如风力涡轮机的叶片。

    研究人员在今天出版的《先进材料界面》杂志上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新方法。

    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学教授布莱恩•沃尔德(Brian Wardle)表示:“如果你要制造像机身或机翼这样的初级结构,你需要建造一个两层或三层建筑大小的压力容器或高压釜,而这本身就需要时间和金钱来加压。”“这些都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现在我们可以在没有高压釜压力的情况下制造初级结构材料,这样我们就可以摆脱所有这些基础设施。”

    沃德尔论文的合著者包括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Jeonyoo Lee和梅蒂斯设计公司(Metis Design Corporation)的赛斯•凯斯勒(Seth Kessler)。梅蒂斯设计公司是一家位于波士顿的航空航天结构健康监测公司。

    从烤箱里拿出来,放到毯子里

    2015年,李和沃德尔实验室的另一名成员,领导了这个团队,创造了一种制造航空级复合材料的方法,而不需要烤箱将材料融合在一起。研究人员并没有将多层材料放入烤箱中进行固化,而是将其包裹在一层超薄的碳纳米管(cnt)中。当他们在薄膜上施加电流时,CNTs像纳米级电热毯一样迅速产生热量,使薄膜内的材料固化并融合在一起。

    有了这种出炉技术,这个团队就能生产出和传统飞机制造炉一样坚固的复合材料,只消耗1%的能量。

    接下来,研究人员寻找制造高性能复合材料的方法,而不需要使用大型高压高压锅。高压高压锅是一种体积巨大的容器,能够产生足够高的压力将材料挤压在一起,挤压出材料界面上的任何空隙或空气袋。

    沃德尔说:“一种材料的每一层都有微小的表面粗糙度,当你把两层放在一起时,空气就会被困在粗糙的地方,这是一种复合材料的空洞和弱点的主要来源。”“高压锅可以把这些空隙推到边缘,然后去掉它们。”

    包括沃德尔的团队在内的研究人员已经探索了“非高压釜”(OoA)技术,在不使用大型机器的情况下制造复合材料。但这些技术中的大多数已经制造出了复合材料,其中近1%的材料含有空隙,这可能会损害材料的强度和寿命。相比之下,在高压釜中制造的航空级复合材料质量如此之高,以至于它们所包含的任何空隙都是可忽略的,而且不容易测量。

    “这些OoA方法的问题还在于,这些材料都是经过特殊配方的,没有一种适合用于机翼和机身等主要结构,”沃德尔说。“他们在二级结构上做了一些改动,比如门板和门,但还是会有空隙。”

    稻草的压力

    沃德尔的部分工作重点是开发纳米孔网络——由碳纳米管等排列整齐的微观材料制成的超薄薄膜,可以用特殊的性能进行设计,包括颜色、强度和电性能。研究人员想知道这些纳米孔薄膜是否可以用来代替巨大的高压锅来挤出两层材料之间的空隙,尽管这看起来不太可能。

    碳纳米管薄膜有点像茂密的森林,树与树之间的空间就像纳米管或毛细血管一样。像吸管这样的毛细管可以根据其几何形状和表面能量,或者材料吸引液体或其他材料的能力来产生压力。

    研究人员提出,如果一个碳纳米管薄膜被夹在两种材料,然后,随着材料加热软化,碳纳米管之间的毛细血管都应该有一个表面能和几何,这样他们会把材料在向对方,而不是留下一个空白。李计算出毛细管压力应该大于高压釜所施加的压力。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测试了他们的想法,使用他们之前开发的技术,在垂直排列的碳纳米管上生长薄膜,然后将薄膜铺在通常用于制造主要飞机结构的高压灭菌釜的材料层之间。他们用第二层碳纳米管将这些层包裹起来,并施加电流使其升温。他们观察到,随着材料被加热和软化,它们被拉入中间碳纳米管薄膜的毛细血管中。

    合成物缺乏空隙,类似于气溶胶级的合成物在高压釜中产生。研究人员对这些复合材料进行了强度测试,试图将它们分开,他们的想法是,如果存在空隙,将使这些层更容易分开。

    “在这些测试中,我们发现我们的非高压釜复合材料与用于主要航空航天结构的金标准高压釜工艺复合材料一样坚固,”沃德尔说。

    研究小组下一步将寻找方法来放大产生压力的碳纳米管薄膜。在他们的实验中,他们使用了几厘米宽的样品——大到足以证明纳米孔网络可以给材料加压并防止空洞的形成。为了使这一过程对整个机翼和机身的制造可行,研究人员必须找到在更大的规模上制造碳纳米管和其他纳米孔薄膜的方法。

    沃德尔说:“有很多方法可以用这种材料制成非常大的毛毯,而且可以连续生产床单、纱线和成卷的材料。

    他还计划探索纳米多孔薄膜的不同配方,设计不同表面能和几何形状的微血管,以便能够对其他高性能材料进行加压和粘合。

    “现在我们有了这种新的材料解决方案,可以在你需要的地方按需提供压力,”沃德尔说。“除了飞机,世界上大多数的复合材料生产都是复合管道,水、天然气、石油,所有进出我们生活的东西。这可能会使所有这些东西,没有烤箱和高压锅的基础设施。”

    这项研究部分得到了空中客车、ANSYS、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萨博公司、Saertex公司和Teijin Carbon America公司通过麻省理工学院纳米复合航空航天结构(NECST)联盟的支持。

    ——文章发布于2020年1月13日

相关报告
  • 《一种调节碳纳米管性能的新技术》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8-06
    • 来自Skoltech光子学和量子材料中心(CPQM)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技术,通过在其表面上涂覆雾化掺杂剂溶液来微调单壁碳纳米管(SWCNT)的光电特性,从而铺设 新型SWCNT在光电子领域应用的途径。 研究结果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最近几个月,市场上出现了可折叠和可弯曲的屏幕,推动了独家材料的发展,并为下一代几乎所有尺寸和形状的产品开辟了道路。 使用先进解决方案SWCNT生产的透明导电膜(TCF)被视为柔性和透明电子器件的核心元件。 与常规的n型透明刚性导体(例如铝掺杂的氧化锌或锡掺杂的氧化铟)相比,柔性和可拉伸的SWCNT膜具有p型(空穴型)导电性。 然而,对SWCNT电子特性的微弱控制是其广泛工业应用的关键威慑力。 这对于光电应用尤其如此,其中通常需要对导电率和费米能级进行有效控制。 通常用掺杂剂处理碳纳米管。 由Albert Nasibulin教授指导的Skoltech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制定了一种新方法,保证了SWCNT的均匀,可控和易于重复的气溶胶掺杂。 使用新技术实现的性能引领了这一趋势,通过柔性和透明的电子设备激发了目前广泛使用的刚性透明金属氧化物导体的替代,并开发了基于极其导电透明薄膜的新应用。 “我们的方法可以通过时间控制的掺杂气溶胶粒子沉积来轻松调整SWCNT薄膜参数,”Alexey补充道。 项目科学家观察到,特别针对碳纳米管开发的新型微调方法可应用于其他低维材料的电子结构。
  • 《碳纳米管:个性十足的神奇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27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杜平武教授课题组,首次利用纳米管稠环封端“帽子”模板,构建出纵向切割的纳米管弯曲片段。这种通过三个弯曲型分子连接两个石墨烯单元的方法,可直接得到纳米笼状结构,为构建封端锯齿型碳纳米管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德国应用化学》上。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时,以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而闻名于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使用功能化碳纳米管生产出首个能在室温下使用通信波长发射单光子的碳纳米管材料。神奇材料碳纳米管,为何如此受各国科学家追捧?   空间结构像“挖空的足球”   1985年,“足球”结构的C60一经发现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将“足球”挖空,保持表面的五角和六角网格结构,再沿着一个方向扩展六角网格,并赋予平面网格以碳—碳原子和共价键,就形成了具有中空圆柱状结构的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一维量子材料。其主要由呈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数层到数十层的同轴圆管,层与层之间保持固定的距离,约0.34纳米,直径一般为2—20纳米。   “可以将碳纳米管联想为头发丝,而实际上它的直径只有头发丝的几万分之一,即几万根碳纳米管并排起来才与一根头发丝相当。”杜平武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典型的一维纳米结构,单层碳原子和多层碳原子网格卷曲而成的单壁与多壁碳纳米管,直径通常为0.8—2纳米和5—20纳米,目前报道的最细碳纳米管直径可小至0.4纳米。   杜平武告诉记者,碳纳米管可以看做是石墨烯片层卷曲而成,因此按照石墨烯片的层数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若依其结构特征,碳纳米管则可分为扶手椅形纳米管和锯齿形纳米管等几种类型。   制备方法是挑战   “通常的碳纳米管制备方法主要有电弧放电法、激光烧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固相热解法、辉光放电法、气体燃烧法以及聚合反应合成法等。”杜平武告诉记者,电弧放电法是生产碳纳米管的主要方法。1991年日本物理学家饭岛澄男就是从电弧放电法生产的碳纤维中首次发现的碳纳米管。“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很难得到纯度较高的碳纳米管,并且得到的往往都是多层碳纳米管,而实际研究中人们往往需要的是单层碳纳米管。”   “随后科研人员又发展出了化学气相沉积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电弧放电法的缺陷,得到的碳纳米管纯度比较高,但管径不整齐,形状不规则。”杜平武说,后续逐步发展起来的固相热解法等,均受限于环境和条件。   “碳纳米管的制备过程与有机合成反应类似,其副反应复杂多样,很难保证同一炉碳纳米管均为扶手椅形纳米管或锯齿形纳米管。”杜平武说,在强酸、超声波作用下,碳纳米管可以先断裂为几段,再在一定纳米尺度催化剂颗粒作用下增殖延伸,而延伸后所得的碳纳米管与模板的卷曲方式相同。   “如果通过类似于DNA扩增的方式对碳纳米管进行增殖,那么只需找到少量的扶手椅形纳米管或锯齿形纳米管,便可在短时间内复制、扩增出数量几百万倍于模板数量的、同类型的碳纳米管。”杜平武说,这可能会成为制备高纯度碳纳米管的新方式。   性能及尺寸超越硅基材料   “碳纳米管具有完美的一维管式结构,碳原子以碳—碳共价键结合,形成自然界中最强的化学键之一,因此轴向具有很高的强度和韧性。此外六角平面蜂窝结构围成的管壁侧面没有悬挂键,所以碳纳米管具有稳定的化学特性。”杜平武说,碳纳米管优异的性能表现在电学、热学和光学等方面,具有超越传统的导电、导热特性等等。   2013年,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制备了由平行排列的单壁碳纳米管为主要元器件的世界上最小“计算机”。近两年,碳纳米管电子器件的性能及尺寸又一次次被突破,势在超越并最终取代目前商用的硅基器件。   碳纳米管还可以制成透明导电的薄膜,用作触摸屏的替代材料。且原料是甲烷、乙烯、乙炔等碳氢气体,不受稀有矿产资源的限制。碳纳米管触摸屏具有柔性、抗干扰、防水、耐敲击与刮擦等特性,可以做成曲面,已在可穿戴装置、智能家具等领域得到应用。   碳纳米管还给物理学家提供了研究毛细现象的最细毛细管,给化学家提供了进行纳米化学反应的最细试管,科学家甚至研制出能称量单个原子的“纳米秤”。“我国在碳纳米管材料的基础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结构均一性的控制方法和理论不断创新,控制指标也逐年刷新。”杜平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