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东向西奔流的长江,在马鞍山折为北上,诗仙李白的千古名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写的就是长江马鞍山段这一壮阔景象。 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标对表习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的部署要求,全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在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经济带留下了宝贵的“马鞍山样板”。 “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整改入手,提高站位坚决改、精准施策科学改、举一反三全面改、压实责任强力改。对于马鞍山这样一个滨江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来说,没有生态优先就没有一马当先……”中共马鞍山市委书记张岳峰道出了马鞍山这一年多来在长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绩的“秘方”。 中共马鞍山市委书记张岳峰发布新闻。 吴晓光 摄 明确“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发展新目标 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马鞍山的发展经历了“先有矿后有市、先生产后生活”的过程。沿江产业布局密集、产业结构偏重、污染排放较大,中央、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指出了很多问题。 张岳峰指出,环保问题的本质是产业问题,产业发展的质量决定了生态环保的水平,“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是政治任务还是民生工程,应把环境治理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产业升级、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经济带结合起来。” “环境治理的力度大,产业治理的力度就大,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一手抓环境治理,一手抓产业提升。由此,马鞍山走出了一条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在2018年7月召开的马鞍山市委九届七次全会上,马鞍山通过了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目标定位。在生态保护上,坚决不走以前粗放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在产业转型上,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融合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 同时,在治理工作推进上,马鞍山以环保整改倒逼产业转型。借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东风,拆除153家非法码头、22家船舶修造企业,整治684家散乱污企业,清理62处固废堆放点,既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又为优质产业项目发展腾出了空间,既没有影响发展速度,又提升了发展质量。2019年,马鞍山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严格执法,铁腕治污。2018年以来,马鞍山市办理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49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79人,发挥了威慑作用。在执法过程中既强调治污的力度,也体现人性的“温度”。一方面,对企业采取约谈、挂牌督办、依法关停三个步骤。给企业整改留足时间,坚决避免“一刀切”。同时,为推动企业做好环保整改,政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推广“环保管家”,帮助企业从源头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前已给69家企业免费诊断环保问题,提出技术改进措施117条。另一方面,对干部采取约谈、诫勉谈话、党纪政务处分三个步骤。 中共马鞍山市委副书记、市长 袁方回答记者提问。 吴晓光 摄 按自然肌理实施生态修复 推进生态价值转化 张岳峰介绍,长江在马鞍山穿城而过,一江两岸拥有岸线79公里,港口岸线资源丰富,马鞍山港是长江内河门户港,年吞吐量超1亿吨,郑蒲港是安徽江北地区唯一的万吨级深水良港。同时,长江断裂带造就马鞍山地区丰富的铁矿资源。便利的航运条件,加上丰富的铁矿资源,是马鞍山这座城市诞生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把生态环保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最大的发展、最大的民生来抓。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按照自然肌理实施生态修复,不搞大拆大建、过度整改。“在23公里长江东岸综合整治中,我们注重使用本地树种进行复绿补绿,保留部分码头设施作为观景平台,保留部分厂房作为管理用房,保留杨树林、芦苇荡等生态湿地,打造原生态的滨江湿地公园,不仅效果好,而且花钱少,已经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张岳峰表示。 不仅如此,打造原生态的滨江湿地公园、还加快构建长江生态廊道,加强防护林建设和湿地保护,完成造林绿化1.3万亩,退渔还湿1662亩,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马鞍山在长江东岸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正积极推进生态价值转化,整合沿线采石矶景区、薛家洼、陈家圩、太白鲜花岛等文旅资源,引进大而强的文旅集团,进行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运营,加快滨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张岳峰表示,要持之以恒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深入推进 “四季挖窝、三季种树”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彻底解决“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的问题,让滨江公园一段一段延伸下去。要深入实施“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加足高质量发展的“油门”,实现 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为长江流域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探索可复制、可克隆、可推广的经验。” 多方协力 精准施策 守护一江碧水 张岳峰指出,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环境治理需要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在政府层面,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机制,实行专人、专责、专班攻坚,建立市领导定期调度、暗访督查、包保负责机制,实行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除解决环保问题,该市还培育出了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实现了自然生态与政治生态的双丰收。 张岳峰表示,环境治理要遵循科学规律,为推动企业做好环保整改,在社会层面,马鞍山借助权威机构、专家团队的力量。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科所、华南环科所合作,推广园区“环保管家”,开展企业废水废气排放实时监管、大气污染综合监控、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等专业服务,帮助企业从源头上发现和解决问题。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担任治水首席专家,按照源头治理、流域治理、综合治理、精准治理的思路,一体推进雨污分流、截污纳管、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等工作。与三峡集团、中冶华天等央企开展合作,探索“技术+资金+运营维护”一体化合作模式,有效破解资金、技术等瓶颈。 不仅如此,马鞍山在长江生态保护的同时,也以环保整改倒逼产业转型。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融合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近年来,马鞍山依靠交通及区位优势,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产业落户,成为中国大陆首个全产业、全领域承接台资转移转型的“海峡两岸产业转型转移示范基地”,吸引了许多台商在此投资兴业,产业涵盖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据马鞍山市市长袁方介绍,接下来,马鞍山将进一步加强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持续打造城市生态客厅;加快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确保全面消除城区黑臭水体;推广“环保管家”“智慧环保”等手段,对向山区进行综合治理,力争通过3年努力,将其打造为全国矿区生态修复示范区、长江支流源头水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 紧抓机制创新,树牢绿线思维,积极倡导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力护航一江 碧 水。“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持续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马鞍山样板。”张岳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