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or屏幕指纹 你选谁_平板显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16
  • 近些年,几乎大部分能够被公开歌颂的现象基本都与“情怀”二字沾边,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一旦是以“情怀”为出发点的,就好比那句“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差”那样总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最近,在笔者参加的一场手机新品发布会上,本应给人以冰冷科技感的手机却与“情怀”二字擦出了火花。事情的起因,就是某位运动员因长期训练的原因,手指上的指纹已经被磨平,所有那些配备了实体指纹识别的手机对于他来说就等于是个摆设。正因为此,该手机厂商不顾成本也要为这一类人在新品之中加入人脸识别功能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不过除了人脸识别外,近期另一项全新的技术——屏幕指纹也来到了我们面前,作为实体指纹识别的升级版,虽然看上去并没有与“情怀”二字有任何关系,但是在没有人脸识别的设备出现之前,屏幕指纹曾被认为是解决全面屏手机生物识别技术的最佳解决方案。现在,屏幕指纹活生生的站在我们面前时,无疑已经基本满足了我们曾经对于未来的幻想,所以笔者认为屏幕指纹也是一个具有“情怀”的技术。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作为目前两个最炙手可热的生物识别技术,两种完全不同的使用方式下,你站谁呢?

    实体指纹识别:受制于时间

    目前来看,指纹识别技术包含实体指纹识别以及屏幕指纹识别两种,其中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实体指纹识别甚至有声音表示即将成为过去式。但是就目前手机的发展来看,屏幕指纹受制于成本以及体验不会大规模出现在量产机型上。所以实体指纹识别依旧是不和或缺的重要角色,甚至它的存在也依旧与“情怀”二字有关。

    记得网络中有这样一张照片,边防战士在零下40多度的环境下是需要佩戴面罩来防止冻伤的,因此那些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设备对于他们来说同样就是个摆设。所以,对于这类人群来说,技术更成熟的实体指纹识别依旧有它存在的价值。现在,已经有不少设备在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同时也会保留实体指纹识别,虽然“情怀”味儿十足,但实际却是为了掩盖人脸识别安全等级不足的尴尬。

    近期,多款还未上市的全面屏产品再被曝光的谍照中几乎都还具备实体指纹识别按键,所以短时间内,实体指纹识别依旧会是最佳的生物识别功能之一,如果要问它何时会被取代,就要看屏幕指纹以及人脸识别技术的技术以及成本何时能够大规模量产了。在这以前,实体指纹识别按键依旧会大量存在与市场当中。

    屏幕指纹:受制于技术

    屏幕指纹技术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就外观设计而言,屏幕指纹无需后置机身背面,这使得全面屏手机ID设计会变得更加完整,更加一体化。而且,解锁的时候,屏幕指纹的引导图形UI也可以制作的得非常炫酷。

    同时,正面指纹也比背面指纹使用更方便,更符合用户操作习惯,使用场景更丰富。按理说,屏幕指纹应该像传统实体指纹识别一样支持多个指纹录入,这比只能录入一个面部信息的人脸识别要方便一些。此外,屏幕指纹也会比面部识别更安全,用户可以更放心的支付。当然,屏幕指纹也不是没有缺点。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用户手指上有太多油污,对目前屏幕指纹的技术来讲是无法解锁的。

    可以预见,在2018年,没有屏幕指纹的全面屏手机一定会比实体指纹识别的手机更容易吸引人的目光。据了解,三星需要等到下半年才能量产搭载屏幕指纹的产品,更别提国内其他厂商。在这段时间里,对于拥有屏幕指纹技术的品牌来讲,优势不言而喻,而唯一可以与其一较高下的就是就被安全级别较高的人脸识别技术了。

    表面上看,屏幕指纹和实体指纹在体验上的差别并不大。但在全面屏时代,有无屏幕指纹,对产品的外观以及体验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对消费者而言,屏幕指纹可以给他们带来趋近于完美的全面屏体验。不仅如此,由屏幕指纹开始,未来的生物安全识别还将有更大的变革。目前已经量产的屏幕指纹设备只能在固定屏幕区域识别,但从vivo发布的APEX全面屏概念机的“半屏”指纹识别技术来看,全屏幕任意位置即可指纹识别的新体验迟早会到来。

    人脸识别:受制于成本

    目前,大多数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设备基本都是采用2D人脸解锁的方案,这意味着这些手机在硬件配置上还是基于传统的摄像头硬件技术和配置,基于2D的人脸解锁方案会面临很大安全性问题,比如前段时间有新闻爆料三星的人脸识别解锁用一张用户的照片也可以解锁。可见,在安全问题上,人脸识别并不如技术已经成熟的指纹识别可靠。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目前国内的2D人脸识别,大多只适用于屏幕解锁方案,并且存在安全性问题。而iPhoneX的人脸识别,是物理学、生物学以及仿生学的应用,且已经涉及到刷脸支付,刷脸解锁,人工智能等等等。据供应链透漏,一套 Face ID 级别的 3D 感应系统报价30到50美元,如果手机卖价在500美元以内,采购这套元件的成本压力都是比较大的。除此之外,将 3D 感应元件安置在刘海内,同样会使得手机的制造成本增加,这还不包括软件适配的研发成本。

    即便有手机厂商最终将其成功集成到旗舰机中,但价位对于 iPhone X 而言恐怕也没有多少优势,况且使用体验上也很难超越甚至是追平。所以,对于多数安卓厂商尤其是国内品牌来说,更务实的选择是等3D组件的价格在2018年晚些时候下跌之后再部署,但到时候恐怕苹果又将 Face ID 的使用体验提升了一个高度。所以,目前我们看到的大部分采用刘海+宽下巴设计的全面屏手机其中的刘海的噱头其实更大于实际意义,而保留在下巴或者背面的指纹识别按键则依旧承担生物识别安全的重任。

    当然,成本对于苹果而言几乎是不用去考虑的,这从iPhone X的售价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而当用户为之埋单的时候,我们得到的是比目前任何带有刘海设计的安卓设备更大的刘海。刘海上的点阵投影器,是Face ID的重要模块之一。它可以投射超过30000个肉眼看不见的光点,并对它们进行分析,为脸部绘制精确细致的深度图,同时通过独立的神经引擎即时处理用户面部数据。苹果官方声称,Face ID的出错率只有百万分之一,这比Touch ID的五万分之一要低得多。这样来看人脸识别似乎又比指纹识别更加高级且安全。

    综上所述,对于已经成熟的实体指纹识别而言,屏幕指纹以及人脸识别还算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虽然二者看上去炫酷无比,但是实体指纹在目前这个市场当中却依旧有着它存在的意义。不过对于未来而言,在人机交互上更上一层楼的屏幕指纹以及人脸指纹必将会取代实体指纹成为新的生物安全技术,至于“两雄相争,必有一伤”的局面笔者倒觉得不一定会出现,因为“情怀”二字一直在那里,同时也没有最适合用户的功能,只用更适合用户的功能。

相关报告
  • 《人脸识别过闸,深圳供电局进入刷脸时代》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31
    • 人脸识别,是人工智能率先大规模应用的一个领域,它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目前购物、安检、出行、金融等各行各业的智能领域都已经广泛应用。今年,一批人脸识别的闸机出现在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下简称深圳供电局)的大门口,实现员工“刷脸进门”,既充满了酷炫的科技气息,又极大便利了大家进出。 据悉,这是深圳供电局最新开发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身份识别系统”成果,目前已经运用于公司大门、会议室、实验室等区域,受到广大员工的一致好评。对此,该成果主要负责人饶竹一表示:“该成果是公司建设数字深供的一项重要应用实践,它运用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视觉处理、深度学习相关技术,并结合电网企业特点,通过大数据训练的人脸识别模型进行身份识别,基于此,我们开发了大门闸机识别系统、会议签到指引系统、人脸墙考勤系统、营业厅智能服务终端人脸识别模块,目前已经在部分办公区域试点应用,预计很快将在全公司推广使用。” 解决传统的身份识别难题,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识别体系 对内外部人员进行身份确认,是保障企业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以往,深圳供电局在营业厅业务办理、办公楼闸机门禁、会议签到、食堂就餐、施工人员身份验证等场景的身份认证,主要通过工牌刷卡、人工登记验证、现场纸质签名等传统方式,这几种方式,存在冒名顶替、借用、漏签、效率慢等问题,不仅不够便捷,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因此,在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后,深圳供电局采用了这种兼具安全性及便利性的身份验证系统,不仅解决了上述问题,还提升了企业身份验证效率,保障了信息安全,运用效果非常理想。 四大应用场景落地,展现高科技企业形象 目前,该成果已在深圳供电局四个场景进行应用,并获得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职工技术创新奖一等奖。 营业厅智能服务终端:人脸识别系统应用于智慧营业厅的智能服务终端,通过抓拍用户照片,读取身份证获得证件照进行1对1验证,确认用户为本人,完成业务办理。 会议签到指引系统:应用人脸识别签到指引系统,人脸识别成功后,屏幕立即显示参会者身份,并点亮对应座位,为参会者指引座位。 签到考勤系统:人脸签到考勤系统应用于办公场所,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判断员工身份完成签到,同步控制门禁自动开启。屏幕实时显示在岗员工,并根据识别记录动态更新。 访客管理系统:人脸访客管理系统应用于访客验证进入公司,访客提前交付人脸照片和访问信息给联系人,联系人审核通过后,访客在门禁系统进行人脸识别即可进入,且只能在申请的时间和区域内活动,否则系统会产生告警。
  • 《国产技术突破 云从科技首发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2-09
    • 2月7日,中国计算机视觉企业云从科技正式在国内首发“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将结构光技术应用在人脸识别系统上。 云从发布“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相较以往的2D人脸识别及以红外活体检测技术的上有了非常大的飞跃。 此外云从科技已经有了大量的金融级应用,包括刷脸取款,刷脸购物。新技术的发布,标志着云从科技继续引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 2016年5月份,云从科技就开始了结构光技术的研究,通过反复验证,实现在银行、手机、家电等各个场景的应用。 云从科技相关负责人对外表示,“国产结构光软硬件技术已经攻克难关,已经开始逐步投入量产。” 云从科技成立于 2015 年 4 月,是一家孵化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 的高科技企业,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目前,云从科技是中国银行业人脸识别第一大供应商,包括农行、建行、中行、交行等超过100家 金融机构已采用公司产品。 在安防领域推动中国科学院与公安部全面合作,通过公安部重大课题研发火眼人脸大数据平台等智能化系统,公司产品已在 24 个省上线实战,引领了公安行业战法变革。 目前除了iPhone X,国产手机几乎都是应用的2D人脸识别技术,存在对识别环境要求苛刻、容易被攻破等缺点。而应用了“结构光技术”的3D人脸识别系统在精确度、响应速度与活体方面得到了革命性突破。 首先,现在的2D人脸识别技术很容易被照片、手机等道具攻破,往往需要加入动作验证等配合式活体检测,检测时间较长,用户体验也不佳。 而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不需要用户进行任何动作配合,只需要在摄像头前被捕捉到面部画面即可完成活体验证,并且能够有效防守纸张、面具、手机屏幕等各类道具的攻击。 其次就是分析时间从之前的1-2秒压缩到了毫秒级,用户体验得到质的飞升,这也是iPhone X人脸解锁为何如此受到关注的原因。 最后,“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对于微光环境也能有很好的输出结果,不受环境光线强弱的影响,极大的扩展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 基于这三个优势,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广泛的应用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银行、安防、交通等各个需要人脸识别场景,更好的提升攻击预防效果,全面提升人脸识别准确度,结合云从最新的算法,能够在一千万分之一误识率下达到99%以上的准确率。 云从科技此次发布该项技术,标志着中国终于可以突破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的壁垒,今后国产技术将全面应用于手机,电脑,机具,设备,家电等各行各业,打破先进技术垄断。 云从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实现人脸 3D 建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TOF (Time of Flight)、双目成像(双摄3D 建模)和结构光,第二代 Kinect 采用的就是 TOF 方案。有趣的是,第一代 Kinect 使用的其实是 PrimeSense 公司的结构光方案,这个公司被苹果收购以后做了Face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