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印度夏季风和南极中层水演化的协同关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1-17
  • 近日,国际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简称GRL),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万世明研究团队与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和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Millennial variability in intermediate ocean circulation and Indian monsoonal weathering inputs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and Holocene”。

    目前,直接的气候观测记录最长不过两百年,限制了我们对长时间尺度气候演化的理解。古气候研究可以弥补观测记录较短的不足,并为气候模式提供结果验证和边界条件。末次冰消期(约19 ka BP ~ 11.5 ka BP),是地球气候演化中最后一次大冰期向暖期过渡的时间段,伴随着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海平面的快速上升。这与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CO2升高和海平面上升的局面十分相似,因此末次冰消期气候演化机制的研究可帮助更好地理解地球气候由冷向暖的转变机制,并为应对当下的全球变暖提供借鉴。

    末次冰消期气候演化研究中一个棘手的难题是破解大气和海洋两种气候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前人研究往往采用多种指标分别重建大气或者海洋过程演化,但是由于涉及指标的多解性和不同定性指标之间难以互相比较的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影响结论的准确性。如果寻找到可同时反映两种不同的气候系统演化的单一指标,则有潜力减少噪音,并可直接对比两种气候系统的强弱演化。

    基于这一思路,研究人员利用北印度洋的中层水深岩芯,重建了一条跨越过去17000年的有孔虫钕(Nd)同位素记录,分辨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00年。该钕同位素记录的变化反映了印度夏季风(ISM)降水驱动的大陆风化输入和南半球来源的南极中层水团(AAIW)强弱的相对变化。因此通过对该钕同位素记录的定量端元分解,我们可以在千年时间尺度上研究北半球季风系统(大气环流)和南半球来源的南极中层水团(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历史。结果发现,千年时间尺度的冷期,印度夏季风的减弱与南极中层水向北平流的增强相吻合,二者是反向变化;而在距今一万年到八千年之间的暖期,季风活动的增强伴随着持续的强大南极中层水流入,二者是同向变化的。为了验证以上的发现,我们进一步总结了全球范围内使用多种指标追踪的南极中层水演化记录,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

    研究表明,在冷期向暖期过渡的末次冰消期时,印度夏季风与南极中层水团强弱演化在千年时间尺度上由反向转变为同向的变化可能响应了北大西洋冰川融水和南半球西风带的变化,并在最后一次冰消期的冷暖气候模态转换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结果也预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印度夏季风与南极中层水团可能会出现同时增强的结果。

    论文的第一和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于兆杰。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相关人才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29/2022GL100003

    https://doi.org/10.1029/2022GL100003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11/t20221115_6548549.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南极冰盖形成期全球变冷驱动了东亚夏季风减弱》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20
    • 近日,国际地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团队与南京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Global cooling-driven summer monsoon weakening in South China across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研究人员基于南海北部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特征研究,揭示了磁性矿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发现东亚夏季风在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型期间受到南极冰盖形成和全球变冷的影响而发生了显著减弱。 现代东亚大陆的气候主要受到东亚季风系统的控制,研究东亚季风的长期演变历史和驱动机制不仅可以更好理解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而且对认识全球变暖背景下人类生存环境如何发展具有指示意义。早期研究揭示出东亚大陆气候系统在大约2200万年前经历了行星风系向季风风系的转变,认为东亚季风起源于约2200万年前,并且自该时间以来的东亚季风演变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不过,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约4000~5000万年前,东亚大陆气候很可能就已受东亚季风系统控制了。然而,由于分布较广并具有良好年代约束的连续沉积记录的缺乏,我们对东亚季风的早期演变过程还不甚清楚。并且,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南极冰盖开始形成,全球气候整体变冷,地球从之前的“温室状态”进入了之后的“冰室状态”。东亚季风的演化如何响应全球气候的转型或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需要有精确年代约束的地质记录来相互对比和检验。 南海作为西太平洋区域最大的边缘海,自形成以来接受了来自周边地块的巨量碎屑沉积,是重建源区古环境古气候信息的良好载体。研究人员选取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在南海北部U1501站位钻取的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沉积(440-300米深度段)作为研究材料,基于微体化石生物带和锶同位素年代学对研究地层的年代约束,通过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变化特征来示踪源区的气候变化,进而揭示东亚季风在此期间的演变历史。 结果显示,沉积物中主要的携磁矿物为来自华南东南缘的碎屑(钛)磁铁矿。这些碎屑磁铁矿为源区直接风化侵蚀形成的小颗粒磁铁矿,随后通过地表径流及洋流输送至海洋沉积区。因而,沉积物中这些碎屑磁铁矿的含量和粒度受到地表侵蚀强度和径流强度的影响。在东亚季风区,夏季风主导了区域的降水,更强的夏季风可以造成更强的地表径流和风化侵蚀,可以输送更多并且更粗粒的碎屑磁铁矿。因此,在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后的磁性矿物含量变低和粒度变细很可能指示了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减弱。此外,该站位赤铁矿/针铁矿的比值在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后也呈现了明显降低。已有研究揭示,赤铁矿/针铁矿比值在气候暖湿的环境下较高,在冷干的环境下则较低。因此,本研究推测赤铁矿/针铁矿的比值降低指示了华南气候在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后变得更加寒冷干燥。结合本站位岩芯已有化学风化、物理侵蚀和干湿变化等代用指标,同时综合对比东亚大陆现有的古气候记录,共同揭示出东亚夏季风在经过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后发生了明显减弱,另外还发现夏季风强度在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前存在短暂的增强。 在构造时间尺度,东亚夏季风长期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的隆升、副特提斯海的后撤以及全球变冷。已有模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可通过动力和热力效应-增强而不是减弱东亚夏季风,而副特提斯海向西撤退会减少西风水汽对东亚北方区域的影响,但是对华南区域影响较小。因此,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型期间东亚夏季风的减弱最可能是全球变冷所驱动。冰盖扩展和全球变冷可通过多种过程(如降温引起的大气水汽含量降低、夏季海陆温度梯度差异减小、海平面降低等)来减弱东亚夏季风环流强度。本研究为东亚季风区始新世-渐新世期间的水热循环即温度和降水的协同演变提供了关键证据,同时也对更准确理解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型的区域响应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焦文军博士后,通讯作者为万世明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大洋发现计划(IODP-Chin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泰山和鳌山学者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Jiao, W., Wan, S.*, Li, Y., Zhao, D., Liu, C., Jin, H., Li, M., Yu, Z., Zhang, J., Pei, W., & Li, A., 2023. Global cooling-driven summer monsoon weakening in South China across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28, e2023JB027265. https://doi.org/10.1029/2023JB027265.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日本海对马暖流的长期演化历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29
    •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Nature Index)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团队在晚新生代对马暖流演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和美国罗德岛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海南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基于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346航次在日本海中部和南部钻探获取的沉积物岩芯的硅藻化石记录,重建了过去约1500万年以来对马暖流的演化历史,发现明显的对马暖流活动最早出现于约1200万年前,揭示了印尼海道的变窄和全球气候变化驱动了西太平洋暖池-黑潮流系-对马暖流的协同演化。 西太平洋暖池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热量和水汽源区,在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形成演化对理解地球气候的历史至为重要。但目前西太平洋暖池的研究仍主要局限于晚中新世以来,其早期演化及与西边界流系的联系并不清楚。黑潮作为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系统中的西边界流,是全球海洋中仅次于墨西哥湾流的第二大暖流。黑潮将西太平洋暖池的热量和水汽源源不断输送到北半球中纬度区域,不仅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还塑造了东亚沿海地区温暖湿润的宜居气候环境。对马暖流是黑潮在东海东北部的主要分支,经对马海峡流入日本海。因此,地质时期对马暖流的活动可用于指示黑潮的演化乃至西太平洋暖池的发展,并进而揭示西边界流系与西太平洋暖池演化背后的驱动机制。 日本海处于北温带,对马暖流是现今流入日本海的唯一暖流,为该区域提供了重要的低纬热量及营养盐。硅藻是一种重要的浮游植物(少数种属固着底栖),其种属演化可以反映表层洋流的活动及海表温度的变化。日本海IODP U1430和U1425站位位于对马暖流活动路径上,其岩芯沉积物提供了重建对马暖流长期演化的重要材料。研究团队通过硅藻化石种属的统计分析及表层水古温度的指示,在古生物地层和磁性地层年代约束的基础上,重建了中中新世以来对马暖流活动的长期历史,进而综合已发表的放射虫、有孔虫等数据,揭示了中中新世以来对马暖流、黑潮流系及西太平洋暖池之间的相互联系。 结果显示,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暖水硅藻种属丰度及硅藻古温度指标Td′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变化,指示了不同时期对马暖流活动强度的变化。15?12 Ma,虽然一度存在较高的巨大辐环藻丰度(温带种),但由于缺乏热带-亚热带的暖水硅藻化石组合,暗示此阶段可能缺乏对马暖流的活动。12?11 Ma,此时热带-亚热带暖水硅藻化石组合开始出现,指示了早期的对马暖流活动,这和印尼海道变窄、西太平洋暖池开始形成及黑潮发生强化的时间相一致。大约10.7?10 Ma时,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和对马海峡的关闭,导致了对马暖流的短暂中断与日本海南部硅藻丰度的显著下降。10?7 Ma的热带-亚热带暖水硅藻记录表明,该阶段仍存在相对明显的对马暖流活动。7?4 Ma,由于缺乏暖水硅藻化石,冷水种硅藻占据主导,表明对马暖流的活动可能一度中断,也对应了该时期黑潮强度的减弱及其路径的南移。直到4?3 Ma,典型热带-亚热带暖水硅藻化石记录的再次出现显示出对马暖流的再次活动,该阶段正对应于印尼海道的进一步变窄及巴拿马海道的最终关闭,其促使了现代西太平洋暖池及和现代黑潮的形成。而后3?2 Ma,由于北半球大冰期的加剧,对马暖流活动明显减弱。自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以来,全球气候及海平面调控着黑潮的强度及对马海峡的开放程度,最终导致了日本海对马暖流的周期性强弱波动。 本研究基于日本海过去约1500万年以来的硅藻化石记录,重建了迄今最长的对马暖流活动历史,并探究了在西太平洋构造和全球气候变化共同驱动下,对马暖流、黑潮流系和西太平洋暖池之间的协同演变,为西太平洋古海洋和古气候演化提供了新的认识。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程宇龙,通讯作者为万世明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和泰山学者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Yulong Cheng,Shiming Wan*,Rebecca S. Robinson,Kenji M. Matsuzaki,Debo Zhao,Xingyan Shen,Lina Zhai,Yi Tang,Huiling Liu,Anchun Li,2025. The history of the Tsushima Warm Current since the middle Miocene: Co-evolution with the Kuroshio Current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661: 119385,DOI: 10.1016/j.epsl.2025.11938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2821X2500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