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了迄今为止中国暴发COVID-19疫情期间针对需要帮助的人群已经广泛实施的几种类型的在线心理健康服务。
首先,截至2020年2月8日,可通过微信调查计划问卷之星搜索与COVID-19疫情相关的72项在线心理健康调查,该调查针对不同人群,包括医务人员、COVID-19患者、学生、一般人群和混合人群;调查范围包括湖北省、其他省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和中国未指定地区。以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南方医院为研究中心,对1563名医务人员进行了多中心调查,发现抑郁症的患病率为50.7%,焦虑为44.7%,失眠者为36.1%,压力相关症状为73.4%。这些发现对于卫生部门分配卫生资源和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医务人员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在疫情暴发期间,医务人员和公众已广泛使用带有通讯程序的在线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微信,微博和抖音。此外,有关COVID-19预防、控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本书也迅速出版,并向公众免费提供了免费电子版。截至2月8日,已出版了29本与COVID-19相关的书籍,其中11本(37.9%)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其中包括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
最后,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医疗机构、大学、学术团体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广泛建立了在线心理咨询服务,每周24小时免费提供咨询服务。还开发了在线心理自助干预系统,包括针对抑郁,焦虑和失眠的在线认知行为疗法。此外,一些人工智能(AI)程序已被用作流行病期间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例如,AI“树洞行动救援团” 通过监视和分析微博上发布的消息可以识别处于自杀风险的个人,并提醒指定志愿者采取相应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