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实现蛋白质在细胞内的高通量、高分辨结构解析》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09
  • 冷冻电镜单颗粒技术实现了解析溶液中蛋白质的结构达到近原子分辨率,甚至在apoferritin上达到原子分辨率。然而,在工作状态的细胞环境中的蛋白质往往具有更多的原生构象,并可能形成比纯化蛋白质更完整的复合物,因此实现高分辨的原位蛋白质结构解析是目前冷冻电镜的重要目标之一。

      冷冻电子断层(cryo-ET)结合亚单位平均是目前实现蛋白质原位结构解析的通用方案,但断层要求对每一个区域收集倾转序列,这降低了原位的数据采集通量,且倾转序列之间存在对中误差和冰层畸变等问题,导致分辨率难以突破。

      为了实现原位蛋白质的高通量、高分辨率结构解析,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组致力于开发不基于电子断层的新型原位结构解析算法。近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章新政组撰写的题为Determining protein structures in cellular lamella at pseudo-atomic resolution by GisSP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课题组2021年发表的isSPA算法进行GPU加速优化,将计算效率提高了约400-500倍。

      该工作将FIB减薄的细胞样品作为测试数据,使用GisSPA分别解析了细胞中的分子量约为14.7 MD的藻胆体和分子量约为1.5MD的光系统II复合物的高分辨结构,其分辨率分别为3.4埃和3.9埃(图1)。此外,该研究还探索了GisSPA算法针对不同分子量大小的蛋白质和切片厚度的适用范围。结论认为在切片厚度为100-150纳米时,可解析的最小复合物的分子量约为1.1 MD(图2)。该方法较断层重构数据采集效率提升了30~40倍,解析分辨率也获得显著提升。

      上述工作由生物物理所、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合作完成。研究工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的支持。

      此外,上述研究中的FIB样品来自于清华大学隋森芳团队。隋森芳团队应用isSPA算法与电子断层的结合探究了红藻的PBS-PSII-PSI-LHC巨型复合物。isSPA算法将复合物的分辨率提高至3.3埃。该成果(In situ structure of the red algal phycobilisome-PSII-PSI-LHC megacomplex)同日在线发表在《自然》(Nature)上。相关工作由清华大学和生物物理所的科研人员合作完成。

      章新政课题组致力于新型原位结构解析技术的开发。基于此,课题组开发了蛋白质识别算法,并对探测函数的最优权重进行推导。新函数提升了叠合密度中探测目标蛋白的效率。结合排序函数减少蛋白质识别算法引入的假阳性数据,有效减轻模型偏差的影响,实现高分辨重构。

  • 原文来源:http://www.cas.ac.cn/syky/202303/t20230316_4880270.shtml
相关报告
  • 《Cell|真核细胞周期期间的蛋白质组规模运动和细胞间隔连通性》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08
    • 2024年3月6日,多伦利细胞与生物分子研究中心Brenda J. Andrews课题组在Cell杂志上发表题为Proteome-scale movements and compartment connectivity during the eukaryotic cell cycle的文章,研究人员通过对数百万活酵母细胞的图像应用两个不同的卷积神经网络,解决了细胞周期中浓度和定位的蛋白质组水平动态,分辨率达到~20个亚细胞定位类别。 研究人员利用活细胞的高内涵成像,以高分辨率绘制了出芽酵母蛋白质组的时空动态作为细胞周期进程的函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者将表达 GFP 融合蛋白的细胞的高通量荧光显微镜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用于自动细胞周期阶段分类和 22 个亚细胞位置类别的蛋白质注释。研究发现,四分之一的评估酵母蛋白质组表现出与细胞周期相关的周期性,蛋白质在细胞周期期间的定位或浓度往往具有周期性,但通常两者都不是。个体细胞周期转变的特点是独特的时空蛋白质组特征,具有周期性浓度的蛋白质主要参与细胞周期控制,而那些具有周期性定位的蛋白质则参与细胞周期程序的生物物理实施。该研究的单细胞蛋白质组测量与细胞周期解析的转录组和核糖体分析数据的补充表明翻译后调节在确定细胞周期特异性蛋白质浓度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研究人员将空间信息与动态蛋白质组浓度数据相结合,生成定量蛋白质通量图,并演示细胞周期解析的表型组学如何指导功能基因组注释。本研究提供了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蛋白质组动力学的全面视图,为探索与真核细胞周期相关的分子波动提供了独特的资源。所有数据均可在thecellvision.org/cellcycle访问。
  • 《青岛能源所研究人员阐明细胞内蛋白质折叠和解折叠动态性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22
    •    蛋白质发挥功能的“原位”环境是细胞,因此在细胞内开展蛋白质的结构和动力学研究对蛋白质功能的解析至关重要。细胞内大分子的浓度可以达到300-450g/L,拥挤的细胞环境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的折叠,进而影响其功能。但是细胞环境如何影响蛋白质折叠过程目前并不很清晰。   近日,青岛能源所姚礼山研究员带领的蛋白质设计研究组在细胞内蛋白质折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以IgG结合蛋白质GB3的两个突变体MutX 和 MutY(图1)为研究体系,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其在细胞内的折叠态与解折叠态之间的构象交换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蛋白在细胞内和缓冲溶液中的折叠和解折叠的动力学过程有较大差异(图1),折叠态、解折叠态和过渡态的相对自由能受到了细胞环境的影响(图2)。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影响主要来自于细胞内的五级作用力,但这种作用力不足以改变蛋白质的折叠态和解折叠态的构象。该研究结果也表明离体条件下的蛋白质功能研究需要在细胞环境中进行独立验证。相关研究已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杂志上(JACS 2019, DOI: 10.1021/jacs.9b04435)。   以上研究由蛋白质设计研究组姚礼山研究员主持完成,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泰山学者项目的支持。(文/图 宋乡飞 陈景飞 姚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