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全力推进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工作》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8-23
  •       8月15日,天津市气象局召开全市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管评电视电话会议,总结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完善情况。目前,天津市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成效显著。其中,内审采用基于过程的审核方式,从质量目标出发,重点关注过程接口的连续性、审核发现的可追溯性和观测业务的变更点,有针对性地编制检查表和实施审核,确保全市内部审核工作有效开展。以培训为纽带,创新与新疆和田、西藏昌都和青海黄南州等近20个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模式,完善“培训支援”长效合作机制,持续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和优质特色培训资源共享。
  • 原文来源: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gzdt/202308/t20230823_5731414.html
相关报告
  • 《北京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成功构建运行》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20-10-27
    •  99.53%、97.15%、99.60%,分别是今年9月北京各类气象探测设备的运行稳定性、数据传输及时率、数据可用性的平均值。相较去年,这三个反映气象观测质量的指标均稳步提升。这得益于北京市气象局ISO9001北京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运行。  经过北京市气象局3年多的持续推进,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被成功引入,并结合气象观测实际形成规范,成为提供国际通行的气象观测数据的“体检证”“信用证”和“通行证”,进一步提升了北京气象数据观测质量。  据悉,北京市气象局运用PDCA质量管理基本方法,重点完成业务流程梳理优化、业务风险识别应对、标准规范健全完善等工作,建立覆盖北京综合气象观测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程序管事、制度管人”的观测业务高质量发展管理支撑。  从2016年起,北京市气象局逐步对8大类31种业务观测设备的数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重构。自2018年被列为全国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第一批推广建设单位后,北京市气象局自上而下统筹部署,正式启动体系建设,结合北京气象观测实际情况,创建属地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观测数据可溯性和关键节点的监管力度,优化岗位职责和资源配置,加强对外供方和相关方的管理,建立用户沟通和反馈机制,建成初步的质量管理体系。在2019年体系试运行阶段,体系历经多次审核共计完成223项问题整改,圆满通过当年第三方的ISO9001认证。  通过构建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北京气象观测业务的体系架构从原来的“3-3-3-2”相对笼统的结构优化调整为更加细致的“3-16-4-13”结构,流程和职责更加清晰,各过程的逻辑关系以及和国家级业务单位的接口关系更加明确。  今年汛期,北京市气象局直接将体系内审与汛前业务检查、网络安全检查和观测业务竞赛培训三者相结合,进一步减少了基层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建立审核小组流动小组长制,既发挥了老内审员传帮带作用,又快速提升了新内审员的审核能力。  除了审核体系更加规范,基础观测业务本身也更加规范顺畅。今年,氢气房的35项安全隐患得到解决,6名观测业务人员通过特种作业上岗资质培训,实现“持证上岗”。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综合观测科副科长孟磊就是其中一员:“自从参加设备操作培训、取得资格证后,涉气操作认知和安全意识有了明显提升,涉氢操作也更加规范,保证了探空业务的顺利进行,大大提升涉氢工作的安全性。”
  • 《青岛:持续开展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平台本地化开发》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11-16
    •    11月3日,从青岛市气象部门创新工作推进会获悉,青岛市气象局按照省气象局部署,牵头开发的山东省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于近日完成版本升级。该平台作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成的省级体系平台,在推进质量管理体系支撑业务质量提升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具有较好的建设和应用效益。     平台具备便捷的工作记录填报、定制化工作计划、内审员管理和考试等功能,有效衔接国家级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信息系统功能,并能根据业务需求不断优化完善,实现体系信息集约化管理。经在济南、青岛、东营、泰安、临沂市气象局和省级业务单位试用,平台整体运行稳定,各功能模块能较好地满足省内业务需求,为省级以下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据统计,依托该平台,今年1月至7月,青岛市所辖国家基本气象站设备稳定运行率达99.99%,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05%;青岛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探空平均高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同时,青岛市气象局还同步开展建章立制工作,编制台站级《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手册》并试点应用,对规范质量管理体系和观测业务运行具有建设性作用。